日前,《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了2020年十大流行語,"凡爾賽文學"入選。所謂"凡爾賽文學",指的是一種"以低調的方式進行炫耀"的話語模式,也稱凡學。實際上,現在的"凡學"作品多數不再是炫耀,而僅是一種調侃。"凡爾賽文學"火遍網絡,掀起了一場"凡爾賽文學"創作大賽。今天,"平平無奇"的985、211、"雙一流"高校天津大學也來參賽,有些事情"藏不住"啦!
興學強國,北洋"挺身而出",開教育新局
"哇,你們好厲害,是百年名校吧。""還好吧,百年名校挺多的,不過天大年齡最大。"
蒼茫長夜中的電光石火,正如天津大學,劃破時代的夜空。
天津大學不僅是百年名校,更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1895年,甲午戰敗、國運衰微,正值悽風冷雨之時,煙鎖霧繞之中,光緒帝御筆硃批,盛宣懷首任督辦,創立了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堂。"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從此,以"興學強國"為辦學宗旨的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誕生,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肇基之始。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學堂的第一屆學員畢業。第二年元月,學堂頒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由於成績最優,從香港考入的學員王寵惠有幸成為"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北洋大學堂由於治學嚴謹,校風樸實,當時在國內與哈佛、耶魯齊名,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
第一張大學文憑
北洋大學著名的鐘樓
戰火紛飛的歲月,學校先後經歷八國聯軍入侵、日本全面侵華,校園幾度被毀,數易校址,但北洋大學始終屹立不倒。抗戰勝利後,為了躲避戰火硝煙而走上西遷之路的北洋師生,從各地返回天津,用一所完好的"北洋大學"迎接新中國的到來。
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由國家定名為天津大學,並沿用至今。
1952年全國範圍內的高校院系調整開始,天津大學調出十幾個系組,充實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學,哺育了蹣跚起步的中國高等教育。
如今的天津大學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淵源接續,薪火相傳。從1895年至今,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已經走過了125年的光輝歷程,經歷了工法肇基、創新轉型、西遷播火、津沽復校、迎接解放、院系調整、改革開放等重要時期,"興學強國"的使命從未動搖,在新時代走上了新的徵程。
"不從紙上逞空談",天津大學"要實地把中華改造"
"長徵八號飛天!你們天大也參與了。""還好吧,嫦娥五號、中國天眼、港珠澳大橋……天津大學全都參與了,習慣了。"
上天入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020年12月22日上午12時37分,"長徵八號"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這枚新型火箭上搭載了一個"天大的夢想"——天津大學李峰輝博士創業團隊自主研製的"雲遙GNSS掩星探測載荷"搭載此次發射的 "元光號"衛星順利入軌,一個由80顆在軌衛星全球組網的"氣象北鬥"——"雲遙星座計劃"進入了加速布局期。
天津大學誕生於甲午戰敗之際、民族危難之時,在成立之時就肩負著"興學強國"的重任,有著"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天津大學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所以,在天大人心中,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本就是天大的使命,國之重器上頻頻"寫上"天大的名字也就"習以為常"。
從自主研發的水下滑翔機"海燕"擊水前行,到為國產大飛機C919打造舒適的"呼吸系統",再到"神工"技術開啟人類歷史上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上天、入地、下海"無不體現天大人"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的精神追求。
天津大學空間力學團隊崔玉紅教授和王建山教授近十年一直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測"計劃等項目,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已應用於嫦娥三號、四號和五號著陸器,也將應用在未來的嫦娥系列著陸器上,為我國探月工程提供重要研究方法和關鍵參考數據。
天津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研發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海燕號"水下滑翔機等深海裝備亮相央視新聞直播間。
天津大學牽頭建設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
天津大學師生校友多人次參與到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建設施工中,例如天大人參與的島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橋設計的最難之處。
兩千三百套液壓促動器的研製,促使觀天巨眼國之重器的落成,中國的天文觀測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宇宙深處有了中國人的目光,也有了天大人的目光。
天大人做天大的事,天津大學始終堅持興學強國的使命、愛國奉獻的傳統和矢志創新的追求,瞄準國家戰略需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天津大學爭分奪秒,為抗擊疫情貢獻"天大力量"。
天津大學多個科研團隊堅持"與時間賽跑",努力將科研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中:生物信息中心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注釋資料庫已納入中國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並向全球開放服務;應用數學中心先後向科技部、教育部等多個部委提交報告20餘份......
2020年9月,在125年校慶來臨之際,天津大學發布125個重大科學問題。在"天津大學125個科學問題發布啟動會"上發布的首批20個"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涉及生命健康、環境科學與治理、能源材料、智能智慧、製造建造等領域。20個重大科學問題是在既往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宏大科研目標,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是天大科技工作者為校慶獻上的特殊禮物,也是給自己立下的奮鬥目標。"
熱氣氤氳,煎炸蒸炒,最是天大好味道
"好羨慕,天大雙校區竟然有13個餐廳。""說起這個就鬧心,每天都在糾結吃什麼,而且吃多了也就那樣,去年還點了次外賣呢。"
美味佳餚,天大煙火,"最胖的歲月給了你"。
"雖然在學校吃胖了8斤,但畢業後最想念的就是我們天大的飯。"裝修一新的衛津路校區學三食堂的牆壁上寫道:食堂,是一個新生吐槽,老生淡定,畢業生懷念的地方。而我們,是一個新生不吐槽,老生不淡定,畢業生狠狠懷念的地方。
在學校的時候,生活中的幸福感來源於剛下課就能吃到的美味,色香味俱全的紙包魚、麻辣香鍋,抑或是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把飛速運轉了幾個小時所帶來的疲憊一掃而空。
選擇一個"好時候",和舍友一起結伴坐在一張餐桌上邊吃邊聊,分享生活當中的點滴小事。因為食堂,從來都不只是食物。每一次結伴而行的好友,每一次熙熙攘攘的熱鬧,每一次在擁擠中找到座位的喜悅……這是最溫暖的記憶。
"外賣可以吃一輩子,食堂只能吃這幾年。"在天大,一年你只會點一次外賣。因為試過才知道,還是"家"裡的飯好吃。
一樹海棠,漫天飛舞,灑滿天大人的青春
"你們學校好美,有很多遊客來吧?""我沒什麼感覺,但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來'打卡'拍照,學校像個景點。"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
說起來,天津大學的美早已寫進校歌。1903年4月天津大學正式複課,重建的校舍,佔地348畝,前臨北運河,後帶桃花堤,景色相映成趣,校歌中的"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描繪的就是此處的景色。
在天津大學,一年四季,千姿百態,變化無常,你可以嗅出春的芬芳,看到夏的晴朗,踏過秋的靜美,傾聽冬的寧靜。
海棠花或許是天大春的代名詞,每年四月初春,海棠花在校園爭相開放,這是天大的生命之美。白裡透粉的顏色清新了"春乏"帶來的疲倦,即使是花落時節也留下遍地的芳香。
教學樓的古樸,映襯著花朵的豔麗。
花海下的路牌,也美的像一幅畫。
最熱鬧的要數海棠季校園開放日,學校會開放衛津路和北洋園兩個校區。2019年來自全國各地4萬名遊人到訪天大,觀賞校內近千株海棠絢爛綻放。
炎炎夏日,草木葳蕤。那飄搖的柳枝,怒放的花朵都是北洋夏天最美的模樣。盧桔垂金彈,甘蕉吐白蓮。和風徐柳,風中搖曳著舞姿;熾熱的陽光中,花兒怒放,向著遠方。
綠樹成蔭,荷花滿池,碧水連天,蛙叫蟬鳴。
晚霞時分,雲蒸霞蔚,絢爛多姿。霞光下的雲總是那麼的嬌巧,染紅了天際,染紅了愛晚湖,也染紅瞭望向遠方的心。
秋水連天,暖陽拂面。秋末的淡淡陽光把路照得金黃,枯葉落了一地,卻沒有生命掉落應有的悲傷,取而代之的是一條走上去會沙沙作響的湖邊小路。
天色深邃得讓人沉醉,萬裡無雲,一碧如洗,北洋正遨遊在藍天裡。
歲寒初至,萬物尤生。捨不得最後一抹綠,留戀著那份盎然的生機。可終究是該一日日走入這輪迴的終篇。"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落雪的時候,天地間都是溼潤而安靜的。喧囂了一整年的北洋,重新煥發出仙境般的禪意。春華秋實,草木榮枯,循環的最後是一場回歸本心的沉積。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比起西湖湖心亭的清冷,天大的求實亭多了幾分生機。一人獨坐亭中,聽風囂,看雪飄,與天大共賞此時此景。
春風化雨,夏月蟬歌,秋知落葉,冬去春來。天大人何其幸運,讓四季輪迴的美妙風景與青春作伴,成為了天大時光中那些"平常的日子"。
從北洋大學堂到國立北洋大學再到天津大學,天大跨越3個世紀,凝聚塑造了天大品格,興學強國的使命、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愛國奉獻的精神、矢志創新的追求已經深深融入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中,成為感召師生校友的強大精神力量和行為準則。這種精神力量,引領著天大人昂首闊步,奮力書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篇章。
素材來源天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