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連續寫了兩篇文章分別闡述了中學生課外活動規劃中的兩個重要概念:活動主線(志領支招:高中生如何做活動之「活動主線」,2014年11月4日)和核心活動(志領支招:高中生如何做活動之「核心活動」,2014年11月6日)。今天,我再闡述一種活動規劃的有效方法:三步走將興趣愛好升級為有質量的課外活動。
實踐中,我們會發現有一類學生興趣愛好非常的廣泛,而且還很好學。可是卻沒有辦法專注在某一方面進行持續的投入和研究,因此往往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不說,到頭來一無所獲。對於這樣的學生,進行活動規劃時碰到的主要挑戰就是:由於學生涉獵面比較廣,因此很難找出一條所謂清晰的活動主線抑或是核心活動,因為實在無法說服學生放棄其他方面的探索轉而專注於某一方面。那麼針對這樣的學生怎麼辦?
我們在志領計劃的課程體系了提出了「常規課外活動」、「與學術相關的課外活動」和「非典型青少年課外活動」的三層模型來區分不同類型的客戶活動。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提到的這三種課外活動都不是我們首次提出,而是可以見諸於國外有關的書籍。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這三個名詞。「常規課外活動」理解起來很簡單,就是其字面意思,即現在比較常見的中學生課外活動,比如發起一個募捐活動,參加書法社或者是籃球隊一類的課外活動;「與學術相關的課外活動」又稱為「co-curriculum」,意思是課外與學術相關的活動。我們對這一類活動的推崇也順應了國外招生官近年來在審核學生申請材料時日益增長的對學術潛力的重視程度,這類活動的代表就是學生主動開展(而不是學校課業的一部分)的課外學術研究活動,比如去大學與教授合作研究並成功開發出一種新藥等等;「非典型青少年課外活動」又稱「NTA or Non-teenager Activity」,就是一般中國高中生不太會涉及的課外活動,比如成立一家模特兒公司或高科技公司,開辦網站或者是去公司實習等等。
本文的題目是如何升級你的課外活動,方法就是分三步走把常規課外活動升級為與學術相關的課外活動再到非典型青少年課外活動。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S同學來自上海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學,但是由於他的勤奮和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志領的頭腦風暴上,他給老師留下了謙卑和積極向上的印象。下面是他在參加志領計劃前的一些興趣愛好和參加的常規活動(來自於學生第一次課《批判性思考在留學申請中的應用》的課後作業):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在Walter Lewin教授的經典力學課程中預測一拋出小球落地點時,那個小球正中最中心的預測落地位置,而Walter Lewin教授激動地說「Physics works! 」也讓我感到振奮。從這時起,我便有一種想讓我身邊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種「物理真的起效」的感慨。這種動力促使我學習了更多的東西,而從那些知識中我也獲得了同樣的感慨。」
「上了高中以後,我也一直幫助從前的初中同學處理學習上的問題。她一學期經常找我4次,雖然次數並不多,但是每一次我的任務就是幫助她複習之前學過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我也盡我的力讓她體驗到我所想傳遞的那種了解了這個神奇的世界的激動感。我想Walter Lewin教授在每次試驗過後也必是有感於寫在黑板上或者紙上的文字活過來。」
「我現在一共對兩個問題著迷:黑洞、人工智慧。有人說我們的宇宙其實就是信息的投影。在我看來,這是最為重要的正式信息。如果有了廣闊的信息獲取途徑,有了有效的信息處理方法,有了足夠的信息理解能力,我們應該不難得到一個所謂的結論。而我所選的路是計算機科學學習。計算機隨著科學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強大。相信這是一個極好的信息處理方式。也許在有生之年我能夠看到或者製作出計算機模擬的宇宙。」
「我的另一個興趣便是音樂。雖然繪畫也是我的興趣,但是遠沒有音樂這麼痴迷。和計算機一樣,都是通過看一些成品而受到感觸而下定決心自己學習的。而自從音樂進入我的生活,其和計算機的練習便更加緊密。而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成為了我的一大進軍方向。」
可見,S同學的興趣愛好比較廣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物理學,計算機科學,音樂,人工智慧,以及幫助他人高效學習等等。那麼,志領班主任該如何規劃他接下來的課外活動呢?我又翻看了學生的活動規劃方案(學生加入項目參加頭腦方案之後都會收到一份活動規劃方案),發現老師給他規劃的活動主要是:一、從事語音合成的相關研究,致力於E-learning的相關研究;二、在公司的IT部門進行實習以獲得計算機能力的提升,並學會與他人合作。
半年過去了,當我問及他的班主任活動的開展情況如何時,我得到了非常肯定的答覆:學生都有按照志領老師的規劃在進行活動開展。老師告訴我他自主開展的有關語音合成和E-learning的研究限於知識和相關資源有限,因此在實際開展時碰到了不小的困難。我想到我負責的另外一個美本高端申請項目中一位學員在搭建中學生科技創新論壇時也碰到了困難,不如將他們二人配對,相互取長補短,興許能夠各自助對方一臂之力。
又過了一個暑假,進入文書申請季。我從他的班主任和文書指導老師那裡了解到S同學的暑假過得非常的充實:他在他母親幫他聯繫的一家外資企業做了一份實習工作,幫助該公司設計了服務銷售網站;他在中學生科技創新論壇項目中與另一名學員的成功合作讓他受益匪淺;他還在由他所在志領班級的學生發起的一部電影的拍攝中參與了後期音效製作等重要工作。
可見,不管是在公司做網站,幫同學做科創論壇(也是網站),還是參與電影音效後期製作,都沒有離開他對計算機,音樂和人工智慧的熱愛。如果他只是停留在語音合成和E-learning的研究上,那麼他很可能會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以至於最後沒有明確的課外活動成果。然而,志領計劃仿佛就是一個活動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同學間可以相互協作,互相啟發,甚至組成團隊一起合作做項目,共享活動成果,收穫成長和友誼。最後,我們祝S同學的申請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