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前總統雅克席哈克當地時間9月26日逝世,享年86歲。
在官方消息公布以前的數小時,席哈克的家人直接致電愛麗舍宮,通知了總統馬克龍關於席哈克去世的消息。馬克龍立即取消了一場關於養老金改革的「大辯論」,臨時決定將在當地時間26日晚8點面對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悼念前總統席哈克。
法國政壇常青樹
在整個歐洲,職業生涯像席哈克這麼長的政治家屈指可數。他兩度出任總統、兩度出任總理,還曾擔任巴黎市長長達18年。
席哈克於1932年11月29日出生於巴黎第五區,1950年畢業於享有盛名的「路易大帝」中學(Lycee Louis-le-Grand)。
1967年當選國民議會議員後,席哈克先後擔任過多個部長職務。從1974年至1995年,席哈克兩度出任法國總理。兩度參選總統失敗後,席哈克終於在1995年成功當選為法國總統,入主愛麗舍宮。
《紐約時報》援引席哈克母校——巴黎政治大學學者帕斯卡爾佩裡瑙(Pascal Perrineau)的話評價稱,席哈克在民眾中受歡迎的原因有三。
「首先,他是那種可以騎著Vespa踏板摩託到處亂逛,或者隨便在街頭跑步鍛鍊的政治家,與普通人民沒有距離。其次,他溝通能力極強,能在法國壁壘森嚴的左右陣營之間架起橋梁。第三點,他執政下的法國剛好處在一個較好的時期。」
儘管席哈克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時間中總是享有很高的支持率,但他也沒能逃過有關貪腐的指控。2011年,巴黎法庭就席哈克在擔任市長期間的醜聞作出了宣判,他被指控設虛假職位幫助盟友謀取不當經濟利益。法庭認為,席哈克犯有「挪用公款」、「濫用職權」和「謀取非法利益」罪,因此判處他兩年有期徒刑,緩期執行。這起案件對他卸任後的民望造成了負面影響。
最後的戴高樂繼承者?
在席哈克出任巴黎市長和法國總統期間,一幅戴高樂將軍的小型肖像畫從未離開過他的辦公室。
事實上,席哈克自視為戴高樂的繼承者,並在1976年籌組了自稱是「戴高樂主義政黨」的「保衛共和聯盟」(RPR)。不過,儘管相當程度上在外交領域繼承了戴高樂的獨立傳統,席哈克的「戴高樂主義」卻又常常在福利國家觀念和自由市場學說之間來回搖擺。
英國廣播公司稱,席哈克在1981年「背叛」了一度並肩作戰的中右翼戰友德斯坦,在當年的大選中對其發起了挑戰,卻又在1990年初與左翼社會黨的奧朗德共同致力於彌合左右陣營的分歧。
「或許,正是缺乏意識形態上的堅守才能解釋席哈克對公眾長期的吸引力。」英國廣播公司在其紀念文章中寫道,「法國早已經歷了太多激進的意識形態運動和革命,人們對此可能已經厭倦了。」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是非常『法國的』。」
據法國《世界報》9月26日報導,現任總統馬克龍在就任總統之初的2017年9月,曾表露過拜會席哈克及其夫人貝爾娜黛特的願望。但據媒體報導,2005年,席哈克患小中風入院,健康狀況大打折扣。自2007年卸任近年來,他很少公開露面,曾幾次住院。作為對馬克龍提議的回應,席哈克向他贈送了一幅戴高樂肖像畫。
對伊拉克戰爭說「不」
席哈克何以能被人們記住?如果說在法國政壇上的活躍與機變使他成為法國人記憶中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之一,那麼2003年頂住壓力,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決定則使豎起獨立外交大旗的席哈克被不少政治評論家冠以法蘭西最後一位「大總統」(grand president)之稱。
席哈克宣布法國不支持伊拉克戰爭的表態一見報,立即在美國盟友中引發軒然大波。抗議、怒火和嘲諷隨之而來,一些美國人甚至將炸薯條(French fries)改名為「自由薯條」(Freedom fries),以示對法國的不滿和嘲笑。
但席哈克沒有妥協。「戰爭永遠是最後手段。它永遠是(政治)失敗的證明,它永遠是所有解決方案裡最壞的那一個,因為它總是散播著死亡和苦難。」美軍席捲伊拉克前一周,席哈克如此說道。他發出警告,任何對伊拉克的外國佔領都會變為一場「噩夢」。
不到數日之內,席哈克在法國國內民調支持率攀升至90%,可謂自二戰結束以來絕無僅有。
同樣罕見的是,反對伊拉克戰爭,使得莫斯科、柏林和巴黎站到了同一條戰線上。法國《世界報》9月26日感嘆稱,或許席哈克是冷戰結束後最令俄羅斯領導人感到親近的法國總統了。在今日的俄羅斯精英們紛紛指責法德等歐洲大國屈從於華盛頓的意志之時,對於席哈克的回憶讓他們倍感懷舊。
在席哈克逝世消息傳開不到兩個小時,普京最先公開表示悼念,稱席哈克是一位「明智且具有遠見的」領導人。三個多月前,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普京也曾毫不掩飾欽佩之情,稱席哈克是給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領導人」,並讚揚席哈克是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
彼時,席哈克與德國總理施洛德還是歐洲獨立外交的象徵。他為歐洲一體化規劃的藍圖早在千禧年來臨前夕就已隨著歐元的誕生為世人所熟知。
「未來的歐洲,將不會是『歐羅巴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而應是『歐洲國家的聯合』(United Europe of States)。」席哈克在2000年如此說道。
中國文化
對於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國人來說,與席哈克這個名字相伴的,或許是他極高的訪華頻率,以及對中國典故信手拈來的文史功力。
1978年,時任巴黎市長的席哈克就來到古都西安參觀兵馬俑。他當時還震撼地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蹟,秦俑坑的發現堪稱第八大奇蹟。」正是這一番話被國際媒體廣泛報導後,兵馬俑進一步蜚聲海內外,同時也多了頂「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桂冠。
1991年,席哈克第二次到訪西安,並再次參觀兵馬俑。2006年10月28日,席哈克在法國總統任上,「帶著深厚的情感重訪中華文明聖地西安」,實現了第三次訪問西安。這次訪問,也給當時在場的中國外交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原公使銜參贊孫海潮曾多次參與法國總統訪華的外交工作,他曾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回憶道,席哈克對中國古青銅器的研究可謂專家級,當時他來西安參觀兵馬俑的時候,中方特意為他在當地布置了一次小型的新近出土文物展覽,原定只有10分鐘的參觀,他拿著放大鏡看了許久,連原定的午餐與午休都因此取消,最終他參觀了近兩個小時,總統專機都因此推遲。
此外,席哈克還有一次未成行的西安之旅。《華商報》曾報導稱,1997年訪華前,席哈克就想到西安訪問,並表達了「希望看到別人未見到的考古發掘工地」的意願。經批准後,陝西省文物部門選擇了鹹陽機場附近的一座古墓進行發掘。但由於那次訪問縮短了行程,席哈克失去了參觀那個工地的機會。
席哈克尤其喜愛中國文化中的隋唐文化。2000年10月,席哈克訪問中國,先到揚州。席哈克提出要看看大運河。在參觀過程中,因有感而發,引起大家對隋朝興衰的議論。當時,有人問道:「隋朝有幾個皇帝?」另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兩個,隋文帝、隋煬帝。」席哈克聽了,立即糾正說:「不,是三個。」那人堅持說:「是兩個。」席哈克胸有成竹,重複了一遍:「不,是三個。最後一個是恭帝,在位時間是617年到618年,李淵是攝政王。」
事實上,席哈克說對了。
(澎湃新聞記者於瀟清對此報導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