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糖尿病,浮現在大家腦海裡的,不是中老年人就是胖子的形象,然而,前天上午,杭州市餘杭區婦幼保健院遇到了一位糖尿病患者,不僅是個小瘦子,還只有4歲。醫院兒一科主任餘升強調,如果兒童出現「三多一少症」即「多飲多食多尿消瘦」,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4歲女娃突然得了糖尿病
佳佳今年4歲,從半個月前開始,總是喊口渴,上廁所也更頻繁了,但是沒有在意。不想半個月的時間,佳佳的體重不增反減,從原來的31斤變成了28斤,家長擔心孩子的生長發育問題,趕緊帶著她到醫院就診。
「我看到佳佳的時候,發現她耷拉著小腦袋,精神並不好。」餘升聽完家長的描述,懷疑佳佳是尿路感染,結果這一查尿常規,卻發現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非常高,達到了三個「+」,於是立即查了隨機血糖,達到了19.7mmol/L,遠遠高出正常值,最後確診為糖尿病。 目前,佳佳還在住院進行胰島素治療,但血糖已經趨於穩定。
餘升告訴記者,佳佳並不是他遇到過的最小的糖尿病病人,兩年前,他還接診了一個14月大的患兒。當時孩子因為發燒、呼吸急促被送到醫院,醫生一開始以為是異物進入氣管所引發的症狀,但檢查了孩子氣管後,卻並沒有發現異物。
隨後,驗血結果讓大家都嚇了一跳,孩子的血糖竟然達到了40mmol/L,高出正常數近10倍。更令人擔心的是,孩子體內的血液PH值僅為7.0,也遠低於正常值,達到了重度酸中毒的標準。最後,經過一天一夜的搶救治療,孩子才脫離危險。
餘升強調,兒童患上糖尿病後,要及時進行治療,否則極易引發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還會發生生長落後、肝臟增大(糖尿病侏儒);晚期還可能出現白內障、視力障礙、視網膜病變,甚至雙目失明;還會有糖尿病腎病表現,如蛋白尿、高血壓,最後導致腎功能衰竭。
糖尿病患兒中有90%是1型
餘升告訴記者,佳佳和14個月大的寶寶得的都是1型糖尿病,由於該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需要終身使用外來胰島素治療,所以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兒中有90%是1型;起病比較急劇,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狀明顯,也就是說,大多患兒是小瘦子。」
兒童和青少年為什麼容易出現1型糖尿病?餘升解釋,這主要是因為未成年人的胰島素細胞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像自身免疫系統缺陷(異常的自身抗體可以損傷人體胰島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島素)、遺傳、病毒感染(如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風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質炎的柯薩奇病毒家族等)、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滅鼠藥等)等都可能會造成孩子得1型糖尿病。
「佳佳便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缺陷導致的糖尿病,而14個月的寶寶則是因為病毒感染引發的糖尿病。」餘升說,1型糖尿病的預防很難,我們能做的只有增強孩子免疫力,如均衡營養的膳食結構、適量的體育鍛鍊、充足的睡眠等,同時,儘量減少環境致病因素,預防病毒感染。
同時,1型糖尿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餘升提醒,為了減輕糖尿病造成的負擔,要在控制孩子病情的基礎上,儘量預防各種慢性併發症,通過合理的飲食、運動和藥物療法,努力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同時,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連結:
如果家中有1型糖尿病患兒該怎麼辦
餘升強調,首先要堅持胰島素治療,不能隨意停藥。要注意每天記錄血糖變化和胰島素用量,定時複查糖化血紅蛋白,以將血糖長期地、24小時地維持在理想的水平,同時避免嚴重低血糖的發生。
在飲食上,要綜合考慮患兒的年齡、身體狀況、食慾、運動量,控制總熱量的攝入。碳水化合物應佔50-55%,脂肪30%,蛋白質15-20%(兒童蛋白質需求高,青少年蛋白質可適量減少)。脂肪應以不飽和脂肪酸油脂為主。飲料應是不含糖的果汁、汽水,最好是白開水。
最後,要多運動。運動可使熱量平衡並控制體重,促進心血管的功能,使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而加速葡萄糖的利用,從而有利於血糖的控制。運動的項目可根據興趣和條件選擇,如遊泳、跳舞、球類、競走、跑步或散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