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
保護手藝,就是滋養我們的傳統文化,培育我們的民族精神。
「康熙年間兩淮巡鹽御史曹寅,先後奉旨在揚州設局刻印《全唐詩》和《佩文韻府》,兩部書無論是寫樣、雕刻,還是印刷、裝幀,都極盡精美。康熙皇帝看後大為讚賞:『刻得好的極處』。」
「鑲嵌與剔紅的結合,使得漆器被列為揚州二十四種貢品之一。天寶十二年,數十件漆器跟隨揚州大明寺主持鑑真飄洋過海,東渡日本。」
……
揚州雕版印刷-孫萬剛攝
揚州剔紅漆藝-張來喜提供
歷史上的揚州,靈秀富庶,文脈豐厚。對精緻生活和風雅時尚的追求,催生了繁盛的手工業,精湛技藝在隋唐時即頗負美譽。至清代,「凡懷才抱藝者,莫不寓居廣陵,蓋如百工之居肆焉」,揚州手藝更是名揚天下。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揚州和世界許多城市一樣,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工業化生產的大潮衝擊。那麼,揚州手藝,現在還好嗎?
1
「我懷著一種崇敬的感情,走近這些手藝,傾聽它們背後的故事。」
從2015年至2019年,女作家梅靜用整整四年的光陰,探尋著揚州手藝的前世今生。
起初,她是應一家雜誌之邀,撰寫一篇有關揚州古籍版片保護的文章。正是那次採訪寫作,讓她得以了解「雕版印刷」這一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技藝,以及上世紀七十年代古籍版片在揚州所經歷的劫後重生,還有那些在喧譁塵世中寂寞堅守的刻印藝人。
她被深深打動了。有感情的文字總是容易引起共鳴的,《素箋不言,雕文有聲》一文發表後,許多讀者與她聯繫,稱這篇文章寫出了傳統技藝的價值,寫活了手藝人,並鼓勵她繼續寫下去。此時,恰逢揚州廣電集團《壹周刊》有意開設「尋訪手藝」專欄,從此,梅靜開始了揚州手藝的專題寫作。
梅靜採訪盤扣藝人-劉江瑞攝
她向主管部門找來揚州所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從中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和傳承人,然後逐一聯繫走訪。由於這些對象都是「國大師」、「省大師」之類的名人,事務繁忙,採訪他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當他們得知,梅靜完全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而自發寫作,都在意外之餘給予了極大配合。
揚派盆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林鳳書-劉江瑞攝
金銀細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方學斌-孫萬剛攝
揚派制扇名師朱國勇-林成攝
2
隨著採訪的深入,梅靜對「高手在民間」這句話有了更真切的體會。有些藝人沒有耀眼頭銜,但手藝十分高超。然而,在這個「普遍看臉」的時代,他們的生存境況並不如意。梅靜覺得,一名有良知的寫作者,不應以外在光環來衡量被寫作者的價值。兼具過硬技藝和虔誠之心,才是真正值得禮讚的對象。
於是,在她的筆下,有了在紅園門口擺攤的手工布鞋製作者、甘於清寂的九O後裱畫師、從不做假的老器物維修師……
布鞋匠陳樹青-孫萬剛攝
扎紙藝人李紅清-孫萬剛攝
這些「小人物」中,從事古籍修復的王軍給梅靜的印象最深:「房子老舊,冬天,人在屋裡站一會兒,腳板就會變得冰涼。但王軍在這裡修書、做書,一待就是一整天,卻從沒說過一個『苦』字。」
與古書為伴,王軍樂在其中-劉江瑞攝
在探訪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手藝人都會說這樣一句話:「根不能在我們手上斷了。」「每次與手藝人的對話,都仿佛一場靈魂的洗禮,讓我懂得什麼是心中有念,什麼是秉燭前行。」梅靜的感悟越積越深,並化作字裡行間的濃濃溫情。
3
打撈記憶,從碎片中完成拼圖,然後讓人們從這些記憶拼圖中感受千年的文化風韻。梅靜的文字,和手藝一樣,體現出一種耐得住寂寞的沉靜功夫。
動筆之初,她按照慣常的寫作速度,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用兩年時間採訪二十個左右的手藝項目。但真正開工後她才發現,自己的「預算」與實際相差太遠。
「一門手藝傳承到今天,往往是豐厚文化積澱和數代巧匠智慧的結晶,蘊含著很多專業知識,研究不透就會寫出外行話。因此,每寫一篇文章,我查閱的資料會多達幾百頁。同時,我還得實地走訪,觀察技藝流程。有時,一件作品需要多道工序、經年累月才能完成,我就從春到秋,甚至跨年度地跟蹤採訪。」
對於每一項手藝,梅靜沒有停留於表面的描摹與讚美,而是以客觀冷靜的筆觸,對其面臨的嚴峻考驗、未來的振興之路,做了深入思考與分析。
經歷如此的「文火細煨」,她的寫作速度減緩到了每年只能「出爐」四五篇。當她寫完篩選出的二十三個手藝項目時,時間已過去了四個春秋。
有人認為,在凡事都講求效益的今天,這樣的寫作有些不值,但梅靜覺得,自己收穫了很多:「我們應該感謝手藝,感謝那些在手藝之下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工匠,教會我們另一種生存方式。」
梅靜對寫作的虔誠之心也感動了很多人,多位攝影家為她的作品配拍精彩圖片,揚州廣電集團等製片機構提供了視頻連結。
《念物記》內頁展示
「珍念延續不斷的造物文脈,以及生命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020年春,梅靜的這些文章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匯集成冊,書名定為《念物記——揚州手藝人》。此時,它已不僅是一本紙書,而是一部可視可聽的立體文化產品。掃掃書中二維碼,傳承者紀實短片、手藝人有聲故事便如長卷般徐徐展開。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以題為《守住文化之根》的序言,對此書表示肯定:「我們應當保持與弘揚這種使命感和崇高精神,堅定文化立場,堅守文化之根,為傳統文化鼓與呼。」
一生一念,一物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