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筆】從舊城改造到城市更新
胡寧宇
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蘭州的每個街巷幾乎都有著一段故事。
冬日裡的天平街顯得有些冷清,新建的馬路寬闊平坦,兩旁的食肆商鋪井然有序,可能是還沒有通公交車的原因,加之鄰近正在建地鐵站,這裡暫時車輛稀少,行人寥寥。對這個道路資源緊缺的城市來說,這樣的情況相當難得。
對蘭州人來說,天平街還是一個很陌生的地名。但一提起它的前身——和政路,那可是鼎鼎大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和政路曾經是蘭州美食的代名詞,承載著老蘭州對一個時代的厚重記憶。火鍋在蘭州的流行,就是從和政路開始的;各種海鮮、魚類等,最早也是在這裡出現。但與絕大多數馬路市場的命運一樣,隨著蘭州城市格局的優化調整和大眾消費的升級換代,和政路市場漸漸沒落,一度淪為「髒亂差」的代名詞。
歷經四十載,和政路市場最終在今年退出了歷史舞臺。退市還路後打通微循環,使衰敗的區域功能得以再生。可能是連接天水南路與平涼路的緣故,這條全長400多米的道路被重新命名為天平街。
和政路的變遷屬於舊城改造範疇。不過,這一提法正在淡出,代之以——城市更新。所謂城市更新,是一種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及「城市更新」,剛剛結束的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今天,城市發展又開始從增量發展轉向存量挖潛——城市更新成為必然選擇。從廣義的城市更新定義來說,舊城改造也屬於城市更新的範疇。但舊城改造主要改造的是城市的物質層面,通俗地說就是拆舊建新;城市更新則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城市動能的重新發現,更加注重人與城市的和諧相處。
從舊城改造到城市更新,不僅僅是一個名詞的改變,而是城市建設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全新升級。回望過去幾十年的滄桑巨變,我們身邊到處都是城市更新的生動案例。
例如酒泉路,過去稱南稍門。時過境遷,昔日的南稍門早就不在了。如今的酒泉路,已是地域特色鮮明的「南關民族風味一條街」,匯集了金城各類特色美食。老酒泉路夜市可追溯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幾十年間雖數度「更新」,但仍繼承了特色夜市的遺產。這是一種有機更新——承前啟後、華麗轉身。
城市更新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秉持「精緻蘭州」的發展理念,近年來蘭州把街巷改造作為民心工程,老街古巷的形象面貌得到有效提升,極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環境。如安寧區的陽明巷、城關區的「巷往時光」等一批網紅街巷,有傳承有創新,有顏值有品質,成為城市更新的成功範例,為這座城市平添了幾分底蘊和魅力。
城市規劃大師任震英生前曾多次呼籲:「城市要發展,特色不能丟。」誠如斯言,城市更新必須注重歷史文化傳承,拒絕簡單的「複製」和「克隆」,才能規避千城一面、萬樓一貌,並且留住鄉愁,留住城市記憶。
作者系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