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作為全球最黃金的房地產市場之一,一直備受海外投資者的關注。在泰晤士河沿岸兩邊,正有大量的新建樓盤在破土而出。對於這座歷史與現代完美結合的國際大都市來說,新的城市天際線能否承襲這裡傳統的優雅貴族氣質?這個問題對於倫敦的城市建設者們來說,比我們想像的都更為重要。如果新的開發建設破壞了舊城的歷史承襲,英國人寧可不建。目前正在倫敦市中心最大的一個在建綜合性項目——巴特西,這個在英國人心中最具象徵性意義的倫敦地標之一,是英國「舊城改造」的又一個成功項目。
從巴特西的變身看英國「舊城改造」
在國內,我們常聽提及的一個詞是:舊城改造。舊城推倒重來、新城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樓大廈、一幅幅全新面貌,時刻見證著「中國速度」。在倫敦,同樣是舊城改造,但對於舊城的保護和歷史的延續,英國人有著他們嚴苛的標準和底線。
還記得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時任英國駐華公使胡定克這樣形容:這是歐洲最大的舊城改造項目。的確,奧運會留給倫敦最重要的遺產之一,就是改變了東倫敦的面貌。東倫敦曾經是英國最欠發展的地區之一,在奧運建設的資金中,每一英鎊中的75便士都用於舊城改造——於是我們看到今天的東倫敦:公共運輸系統從最薄弱變身最發達;新建住宅項目此起彼伏,且價格穩步上揚;全歐洲規模最大的Westfield購物中心建成開業,每天人流如織……
再比如倫敦的市中心,街道還是如幾百年前一樣的狹窄、曲折,所以你會看到車技一流的公交車司機開著「窄高窄高」的紅色雙層巴士,在倫敦街頭自成一道風景。儘管城市需要新的規劃建設,但是政府並不會將老建築推倒從而拓寬馬路。倫敦並非沒有摩天大廈,但這些現代建築必須以不犧牲老建築為前提。
巴特西項目也是如此。它佔地40英畝,是倫敦市目前最大的開在建項目:57%用來開發住宅,43%是商業設施。這種綜合性的開發項目在倫敦非常少見,由此也格外引起倫敦政府和居民的關注。巴特西電站的歷史遺址被完好保存,新項目的建設必須與電站完美融合、相互呼應。
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閉幕演出的時候,最能代表倫敦的六個建築形象出現在舞臺,巴特西電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正是其中一個。如果你問:四個大煙囪聳立的電站而已,為何能代表倫敦形象?但是對於倫敦人來說,巴特西電站不僅是一座工業帝國時代的遺蹟,還是一個代表歐洲紅磚建築藝術的文化符號。
工業時代的巴特西電廠
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的巴特西電站,是倫敦最大的建築之一,在英國的工業發展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它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由著名設計師斯科特設計。這位設計師的代表作還有:英國標誌之一的紅色電話亭、Waterloo橋、利物浦大教堂等等。雖說是工業用途的電站,設計方面卻可圈可點:巴特西電站是曾經風靡一時的紅磚教堂風格,在英格蘭碩果僅存,也是歐洲現存最大的紅磚建築。巴特西電站更被英國人視為和聖保羅大教堂同等級別的倫敦地標。
時間倒回到上個世紀初,那時英國的電力還是通過一些小型發電站、眾多民營企業,分別向公眾供應的。眼花繚亂的電力系統既不兼容、成本又高,公司之間競爭混亂。這種混亂局面終於引起了英國國會的內部爭議,認為發電應該是統一制度下的國有化運營。1925年,英國國會的法令被採納,第一個超級電站終於應聲而建——也就是每年生產40萬千瓦電力的巴特西電站。
義大利大理石渦輪大廳、磨光鑲花地板、鍛鐵樓梯、還有那四個耀眼的白色煙囪……巴特西電站曾經在50年間,負責倫敦全城五分之一的電力供應。
英倫文化的「巴特西」情結
巴特西電站曾出現在英國著名搖滾樂隊Pink Floyd的專輯封面上、出現在披頭四樂隊、《蝙蝠俠》、《國王的演講》等經典電影裡,出現在英劇《神探夏洛克》裡……英國首相卡梅倫還曾說:「巴特西是英國人的老朋友」。「巴特西」情結已經深深融入英倫文化的血液裡。
英國著名的搖滾樂隊Pink Floyd,在1977年的時候發行過一張叫做《Animals》的專輯,專輯封面正是巴特西電站。封面上的發電廠上空,漂浮著一小團粉色的雲——其實那是一隻粉色小豬的氫氣球。「弗洛依德的飛豬」是音樂界的一個傳奇,也出現在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
2011年的時候,《Why Pink Floyd》發行,製作人將經典場景重現,於是人們又看到了一隻悠閒的粉色小豬高高地飄揚在巴特西兩座煙囪之間。
1965年,披頭四樂隊的電影《Help!》裡,也出現過巴特西電站;2010年的電影《國王的演講》,借用了巴特西電站A 幢的控制室,取景作為BBC 的無線控制室;在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的開頭部分,巴特西發電站衝出200英尺高的火柱;英劇《神探夏洛克》裡,第二季第一集即在巴特西電站取景,陳舊灰黑的色調是當時的背景……
自1982年「退役」以來,這座標誌建築已然成為了英國的一個歷史文化符號,矗立在泰晤士河邊,俯瞰城市變遷。今天,泰晤士河南岸處處是倫敦「新城建設」的聲音,比如巴特西電站項目,比如中資企業萬達、綠地在倫敦的地產項目,但是即便在這些新的城市天際線建成之際,倫敦的舊城輪廓還是不會改變,依然是那個人們熟悉、認識的倫敦。
本文作者胡悅系清華大學、英國杜倫大學本碩畢業。在中英兩地從事媒體、市場營銷工作多年。現定居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