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坐在教室裡一副認真聽課的樣子,你提問時他卻答不上來,因為他根本沒有聽懂老師的問題,有時需要老師再重複一遍內容或再講解一下問題的含義,他才能明白。
這可能與孩子的聽覺理解能力發展不強有關。
01
聽覺理解能力
聽覺理解能力一般指的是兒童對聽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解釋的能力,包括聽覺注意、聽覺辨別、聽覺記憶和回想的能力、選擇要點的能力(主旨大意、事實細節)、推斷演繹的能力(理解隱含意義、理解推測態度)、判斷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運用背景知識的能力。
聽覺理解能力是由語音辨別、語調識辨、詞彙理解、語法建構等綜合因素形成的,其過程不是單純的語言信息解碼,而是一種解碼過程與意義再構建過程的結合。
02
問題表現
聽覺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平時生活中顯得比較木訥,對大人發出的指令反應遲鈍甚至充耳不聞,需要成人重複指令甚至需要成人的直接帶領。
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往往聽不懂老師上課的內容,老師發出指令後他常常看著別人怎麼行動自己再動,反應較慢,有時還需要老師單獨提醒。
當老師講故事時,這類孩子聽不懂故事的大意;
當被要求對兩個以上的句子進行概括時,他們缺乏想像力;
當回答老師關於故事內容的提問時,他們缺乏歸納總結的能力。
03
引導方法
我們在聆聽時,需要藉助自己記憶中的音位系統,通過綜合分析識別出一個個音位組合,然後把這些音位組合與存儲在記憶中的心理詞彙相對照,檢索到能與輸入的音位組合相匹配的某一個詞項,通過該詞項的音義聯繫獲得其詞義。
這一過程說明,記憶庫中的詞彙量十分重要,如果詞彙積累不夠,聽覺理解能力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這就要求家長和老師平時一定要注意孩子詞彙的積累,平時生活中孩子遇到陌生詞彙時一定要對孩子進行解釋,同時引導其在生活中學習應用。
朗讀故事
4歲以後,當孩子對生活中的日常用詞都基本理解後,家長可以經常為他們朗讀故事。
書面語故事中通常含有較複雜的語言及結構,讓孩子聽這些故事可協助孩子積累書面詞彙、建立背景知識、習得語法結構,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吸收較高層次的語言、激發閱讀動機。
最好為孩子選擇一些原著作品,如安徒生童話等。朗讀的材料應由短到長,每次朗讀時要允許孩子打斷,詢問不懂的語詞。
給孩子講述完故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提問、回答」的遊戲,將故事中的情節或是一些詞語設為問題,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表達出來。
下面以《醜小鴨》為例作一簡單分析:
丹麥著名童話家安徒生的經典童話《醜小鴨》講述了一個小時候因為很醜而被嘲笑的「醜小鴨」,長大了才被認出是一隻美麗的白天鵝的童話故事。在故事的描寫中,有動人的情感描寫,也有精彩的風景描寫,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學作品。
此故事在家長講述過程中需著重解釋一些優美、生動的詞彙:黃澄澄、綠油油、喋喋不休、荒涼、東張西望、喧鬧、排擠、嘲笑、來勢洶洶、醜陋、驚恐、渴望等。鼓勵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運用。
第一遍故事後的提問設計,主要幫助孩子了解故事的大意:
醜小鴨受到別的動物冷落嘲笑的時候,她灰心了嗎?
她是怎樣做的?
最後,醜小鴨變成了什麼?
第二遍故事講述後,家長可以根據故事內容隨講隨提出問題,幫助孩子理解,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表達。
顛倒歌
俗話說聽音聽調,音調辨認不對很容易使人產生誤解。漢語中的一些「反話正說」或「正話反說」、譏諷等語言形式往往是通過音調來表達的。
如某老師曾對上課遲到的3名一年級學生說:「呦,你們還知道回來呀,怎麼不再玩會兒呀?」這3個孩子聽完扭頭就要跑出去玩。氣翻了的老師又呵斥他們回來,其中一個還不解地問「老師,您不是讓我們再玩會兒的嗎?」
遇到類似語境時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指導,使其識別不同語調的含義,以免引起誤解。
另外成人還可以多向孩子介紹一些有諷刺感、幽默感的文學作品,如顛倒歌等,幫助孩子理解作品內容與現實的邏輯不符,體會其幽默性和誇張性。
作品1:
稀奇稀奇真稀奇,螞蟻踩死大公雞;爸爸身高剛三寸,娃娃身高一米七;孫子唱著搖籃曲,奶奶睡在搖籃裡。
成人可以這樣引導:
聽了這首兒歌你有什麼感覺?
你覺得好玩嗎?哪兒好玩?為什麼?
生活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你能編出些好玩的話嗎?咱們一起編一首好嗎?
作品2:
清早起來日偏西,一隻耗子追貓咪,一條蚯蚓吃母雞,兔子要把老虎吃,大象正把猴子騎,一隻螃蟹舞雙鉗,夾住了一頭大鯨魚!
作品3:
牆頭高,牆頭低,牆旮旯有對兒小蛐蛐,正在那兒吹大氣。大蛐蛐說:「昨兒個我吃了兩隻花不稜登的大老虎。」小蛐蚰說:「今兒個我吃了兩隻灰不溜秋的大毛驢。」大蛐蛐說:「我在南山爪子一抬,踢倒了十棵大柳樹。」小蛐蛐說:「我在北海大嘴一張,吞了十條大鯨魚。」
這兩個蛐蛐正在吹大氣,撲稜稜打東邊飛來一隻蘆花大公雞。你看這隻公雞有多愣,它「哆」的一聲吃了那隻小蛐蛐。大蛐蛐一看生了氣,它齜牙捋須一伸腿,唉!它也餵了雞!哈哈,看它還吹不吹大氣!
研究表明,人在聽覺活動中的辨音能力和邏輯認定能力與心理上的定向準備狀況有關。
當能夠預知即將聽到的信息範圍時,頭腦中該範圍的知識儲備無意中被激活,這樣有備而聽會有助於辨清語音和認準聽力內容之間的關聯程度。
一般說來,一個人預測信息範圍的能力越強,他的聽覺理解也就越好。
孩子知識儲備系統中社會、文化、歷史等文化背景知識的多少以及知識面的寬窄,如對一般常識和各類學科的基本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對孩子聽覺理解能力影響很大。
因此,家長和教師平時應給孩子提供更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
如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接來同住,增加家庭教育人數;
鼓勵夥伴交往、閒聊,甚至「借」個孩子回家度周末;
父母下班後多和孩子一起玩,多一些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
抓住生活中孩子學習的良好契機,如孩子主動提出問題時,家長應耐心地講解,及時擴大其知識面。
認定各句之間邏輯關係的能力同樣是構成聽覺理解能力的重要方面。正如聽懂每一個單詞不等於聽懂全句一樣,能聽懂每一個句子也不等於能夠聽懂整篇文章。只有理清各句間的邏輯關係,才能對整篇文章有透徹和整體的理解。
因此,孩子5歲後要使其理解並使用關聯詞:如果(要是、倘若)……就……、假定……那麼……、因為……所以……、或者……或者……、可是、然而、雖然、儘管、即使、而且……
聽覺理解過程還受一些非語言因素(如心理因素)的影響,例如孩子是否具有正確的學習動機、穩定的情緒、一定的自制力和堅強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質等。
培養聽覺理解能力還需要對孩子進行一些交往技巧方面的輔導,如尊重他人,不隨意打斷他人話語、不「搶話」,表達自己觀點時開始語選擇「我認為」和「我的想法是……」等。
如果孩子聽覺理解能力發展不力,上小學後可與班主任老師商量,儘量讓其坐在教室的中間,這樣使孩子有機會聽到更多人的話語,多爭取些回答問題的機會。
此外,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後,家長應要求孩子大聲朗讀所學的課文,這也有助於孩子聽覺理解能力的發展。
04
強化訓練
我說你來做
目標:培養孩子聽覺注意、聽覺辨別、選擇要點的能力。
玩法:孩子閉上眼睛,成人發出一系列的指令,孩子照著做,如請你把手放在腿上,摸摸頭;請你把媽媽的外衣拿過來等等。
聽指令做事
肯定式:請你站起來。
否定式:請你別站起來;請你不要跳下來等。
聽指令畫畫
比如,秋風吹過,三片黃色的樹葉落在了小河邊;再比如,兩隻小雞在草地上啄蟲子,一隻小雞很快就啄到了兩條蟲子;爸爸拉著你的手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等等。
做我說的不做我做的
目標:培養孩子的聽覺注意、聽覺辨別、選擇要點的能力(主旨大意、事實細節)、推斷演繹的能力(理解隱含意義、理解推測態度)。
玩法:成人發出指令的同時做出不一致的動作,孩子聽成人的指令做相應的動作。比如,成人說「把你的右手伸出來」的同時伸出自己的腳;再比如,成人說「摸摸你的頭」的同時,摸摸自己的肩膀。
說明:成人一定要提醒孩子「照我說的做不照我做的做」。
聽指令找圖片
目標:初步聽懂成人的指令,加以分辨並做出反應。
準備:與內容相關的圖片。
玩法:成人請孩子根據語言指令找出相應的圖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