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經常因為以下幾種原因而訓斥孩子呢?
聽你說話時表現得心不在焉。上課內容記不牢,一問三不知。甚至連老師布置了什麼作業也不知道。且慢,不要一味批評孩子不專心、不努力,其實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聽覺能力發育不成熟。
一、聽覺能力不只是「能聽見」。
聽覺是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能幫助孩子從環境中吸收成長所需的知識,促進語言能力和智力的發展,讓孩子更好地認識世界,更自信地生活。
聽覺能力並不僅僅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是能聽見外界聲音的能力。《小七老師育兒說:早教痛點答疑5堂課》這本書中指出,除了「能聽見聲音」這種生理上的功能外,聽覺能力還包括聽覺專注力、廣度、分辨能力、聽覺記憶力、理解力、空間能力和聽覺統合等多個方面。
二、聽覺能力會極大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聽覺能力訓練不足的孩子在上學後,會表現出很明顯的劣勢。如:
聽寫跟不上。聽課時反應慢,不能及時理解消化課堂上的內容。容易忘記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知識、甚至記不清老師布置的作業。學語言很困難,表達能力不好。對音樂的感知力差,等。除了對學習能力的影響,聽覺能力不足的孩子對別人講的話理解力差,記憶力差,很容易被周圍環境中的雜音所影響,交談時沒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對別人交代的事容易丟三落四等,這一切都使得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非常有局限性。
三、訓練孩子的聽覺能力,不要錯過0——2.5歲的聽覺敏感期。
孩子的聽覺敏感期在零到兩歲半,父母在這段時間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聽覺刺激和訓練,幫助孩子發展出更加敏銳與全面的聽覺能力。關於訓練孩子聽覺能力的方法,《小七老師育兒說》和《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這兩本書中都有很多實用的方法。
例如:
0——6個月期間,孩子大多數時間都待在床上,正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和孩子新鮮,有利於訓練聽覺的親子互動,例如,一邊唱兒歌一邊有節奏地輕拍孩子的小手、腿、肚子等身體部位,在增加觸覺體驗的同時進行聽覺鍛鍊。用能發聲的玩具逗孩子,創造有聲音的環境。如搖撥浪鼓、捏一捏能發聲的玩具小鴨、聽音樂盒、搖動床鈴等,讓孩子處在一個有聲響的環境中。稍大一點,孩子能夠認出自己的身體部位之後,父母可以任意說出一個身體部位的名稱,如眼睛,鼻子,耳朵等,讓孩子用手指出來。採用不同的聲調說話,敲擊不同的物品,用不同類型的發聲玩具發出聲音等,訓練孩子分辨不同聲音的能力。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讓孩子有豐富的聽覺體驗,多聽、多觸摸、多體驗。用清晰緩慢、簡短重複的話語對孩子說話,對小孩子說話時,內容一定要十分具體簡潔。多玩需要用到聽力的遊戲,如聽音樂做動作,聽指令做動作等,以及「開火車」、「蘿蔔蹲」等接龍的遊戲。另外還應該注意,不要給孩子提供絕對安靜的環境,可以故意製造一點適當分貝的噪音,鍛鍊孩子聽力。如在開著電視、音樂等背景下對孩子講話,鍛鍊孩子的聽覺專注力。
孩子的成長結果具有滯後性,等到發現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發育期。所以我們更應該趁早了解一些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孩子成長的各種敏感期,給予恰如其分的支持和訓練。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感官就是他們認識世界、學習知識的觸角,感官能力決定著他們的學習能力。其中聽覺能力又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感官能力,父母們千萬不應忽視。
【更多精彩】2歲兒童不可錯過的早教童書,激發潛能拓展認知,培養出聰明孩子
關於孩子的聽覺訓練,你還有什麼好方法呢?在評論區留言,和我一起交流吧。
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喜歡讀書,喜歡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