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到上海學電影做電影?一座城市的超前,考驗對產業的理解

2020-12-27 騰訊網

「在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扎紮實實的一年學習,是我進入電影行業的『背書』和敲門磚。」1989年出生的丁宇是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單元入圍項目《大好》的製片人。就在四年前的夏天,這位當時就讀哈工大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計算機博士學位,入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電影製作專業,接受一年制非學歷職業教育。

《大好》是丁宇獨立操盤的第二個電影項目,從最初懷抱電影熱情卻無處投遞簡歷,到短短數年裡在行業中摸爬滾打,這位年輕的製片人說,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高強度、超濃縮的學習實踐經歷「很有優勢」。丁宇入學時,就為自己制定了「製片人」的職業目標,在當時來說,頗有些超前。「中國電影圍著導演、演員轉,因為網絡興起、粉絲經濟,前些年更是把大量資源押在明星演員身上。而在好萊塢等成熟的工業體系中,製片人中心制是一個重要的機制。」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電影工業化」成為討論熱度最高的關鍵詞,各類工業化人才中,具備綜合素質的製片人更被認為是奇缺門類。「探討中國電影工業化,要從基礎設施做起,影視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布局是基礎中的基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說。

一個人的超前,決定其職業生涯的質量。一座城市的超前,考驗對產業的深入理解。作為中國電影的搖籃,上海曾是中國電影產業唯一的集聚地。今天,站在改革開放、中外交流的前沿,上海電影產業的繁榮騰飛不僅是上海電影人的使命和行動,更是中國電影產業賦予上海的責任和地位。國內第一條藝術院線,國內第一家影視攝製服務機構,探索完片擔保、版權交易、科技裝備等發展……近年來,上海電影在健全電影工業產業體系的拓新之路上大步向前。其中,對人才的培養與重視成為基石。

「不僅是教育項目,更是產業布局」

所謂工業,所謂體系,就要做到各種要素齊全。經過多年培育,上海國際電影節正以專業化的眼光和服務,配齊電影產業發展所需的要素。以電影市場為例,各展商按產業布局特點分布,法律保障、金融支持一應俱全,電影工業、產業的路徑清晰可見。今年新設的「電影人才培養主題館」中,匯聚了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上海香蕉計劃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等院校和機構。

北京有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曾有上海電影專科學校。誕生於1959年9月的上海電影學校,雖然僅存世五年,兩屆畢業生、六個專業:電影文學系、導演系、演員系、攝影系、美工系、電影動畫系,涵蓋電影生產主要創作人員的培養,200多名畢業生在此後五十年間成為中國電影界的中堅力量,讓這座學校的名字在影史持續閃光。

某種意義上,今天的上海電影教育可以視作當年「專科」精神的一種延續,但「專」的方面更加匹配現代電影工業。以2014年落地的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為例,針對目前中國電影產業部分領域人才緊缺的現狀,首期開設電影製作、3D動畫與視覺特效設計、視覺媒體聲音設計和影視造型設計四大專業。所有學生一年內完成2400小時學時,一年相當於完成一般大學五年半的學時課程。學校發展深入浸入式培養模式,教學實行嚴格「晉級制」,學員組成團隊每兩個月就要提交一次作品,製作水平不達標者不得進入下一階段學習。即便是此後陸續開出的電影表演等「傳統」專業,也因其雙語教學環境,更加適應於當下合拍片製片環境。

上海為什麼選擇溫哥華電影學院?創辦於1987年的溫哥華電影學院所培養的畢業生,在好萊塢後期製作人員中佔據大半壁江山。學院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教學理念,加上與行業工作狀態相似的高強度學習,使得畢業生能夠做到與業界無縫對接。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電影電視製作人才培養,不缺文憑,缺的恰恰是對這個行業和產業深刻的洞見和把握,溫哥華電影學院的理念、教學模式和產學研一體的業界追求,正好對準中國影視人才培養的短板。「上海能做大事、做事快,我們的深度浸入式教學培養模式,能夠最高效和快速地培養電影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是彼此最理想的合作對象。」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詹姆斯·格裡芬認為,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不僅是一個教育項目,更是一種產業布局。

「入學前,我是電影的門外漢。在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學習實踐,貫穿攝影、錄音、後期等電影製作全流程,沒有一個領域是死角。剛入行的製片人都要從具體的拍攝入手,這一年的經歷很有用。」丁宇畢業後拿到三家電影公司的offer(錄取書),她選擇了王小帥的冬春影業作為第一站,爾後又投身獨立製片人,第一個項目也與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密切相關。「劇本是學院中方老師黃綺玲寫的,我們在一起磨了整整一年,金像獎影后惠英紅看過劇本表達了強烈興趣。」眼下,這個名為《廿四妹》的項目即將敲定投資,籌備開機。從人到項目,正如詹姆斯·格裡芬一開始預測的,「用電影工業認可的人才培養手段培養影視人才,上海將成為電影生產製作的中心,吸引世界一流製作企業、一流項目入駐」。

「來上海,你要的這一切都有」

中國電影工業最缺哪些人才?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給出了自己的觀點。陳旭光認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迅速,每個環節都急需人才,從某種角度來說,攝影師、美工、後期人員等不同環節的人才都很重要,但最缺的是具備綜合性素質的製片人——一個懂經濟、管理、藝術、市場,能管人、管錢的製片人。

「懂技術的人相對容易招一些,但電影生產和製作人才非常少。」愛奇藝會員及海外業務群總裁楊向華認為,「綜合性高校影視相關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這不僅是藝術問題,還是思維、產業和技術能力的問題。」曾是導演的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藝術總監陳大明說,中國電影缺兩類人才,一是專業化人才,「大家都想去當導演,沒有人做道具、燈光或劇組其他具體崗位」;還有一類是創作型製片人,真正的製片要了解故事、劇本,更多的是了解人物,「我們缺真正的創作型製片人,有激情、懂劇本的製片人」

丁宇認同這一點。向記者描述她擔任製片人、入圍「電影項目創投」的《大好》時,她說,「故事的主人公有非常足的力量感」,正是這種力量感打動了她,決定幫助剛從紀錄片轉入故事片的導演鍾權一起完成這部作品。經過創投單元設置的公開陳述、一對一指導、洽談等環節,這群年輕人對項目方向更加篤定。創投單元評委會主席、著名導演王家衛的特別青睞更是讓《大好》前景「大好」。頒獎之夜,《大好》與另兩個項目獲得「上科大-南加大製片人班」特別關注項目獎。

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是北美另一座王牌電影院校,南加州大學彼得·斯塔克製片人項目則是美國王牌製片人項目,強大的校友群幾乎運作著好萊塢幕後半壁江山。據統計,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校友迄今為止獲得34座奧斯卡小金人,在美國所有電影學院中遙遙領先。從這個項目走出的好萊塢知名製片人包括《鐵達尼號》《阿凡達》製片人喬·蘭道、《低俗小說》《八惡人》製片人史黛西·舒爾等。

受促進上海電影發展專項資金支持,2015年起,上海科技大學和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合作開辦影視製片人、導演、編劇班,項目惠及全國從業人員百餘名,孵化長片劇本和短片作品數十部。去年,上科大-南加大影視培訓項目與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合作設立上科大-南加大製片人班特別關注項目,為有潛力的項目方提供免費入學名額,今年的方向是編劇班。「進一步紮實劇本內容是決定電影成功的關鍵。我和導演、編劇都會參加培訓,非常期待。」丁宇說,初入行時對製片人的理解就是組織能力一流的項目經理,真正深入行業才發現,製片人更重要的能力是藝術感知力。

在上海,多元多層次的電影職業教育為電影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產業能力錘鍊。無論是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還是上科大-南加大影視培訓項目都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度亮相,獲得業界關注。今年電影節透露的一些新風向,或許將為未來上海和中國電影產業吹來強勁的風。比如,落戶「上海科技影都」的華策「長三角國際影視中心」將針對行業實用型影視人才匱乏問題,成立影視實訓基地。籌備中的上海青年影業公司計劃搭建影視人才培育、影視文化交流、數字影視基地、影視出品投資等四大平臺,建立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影視創作基地、雲堡科藝數位化影視基地。具有紐約電影學院辦學資質授權的上海蓮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計劃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合作開設影視專業課程,為上海影視產業輸送基礎人才儲備的同時導入國際先進的行業標準體系。

「上海電影業起飛的勢頭很猛。」這是來上海、在上海的眾多影視從業者的一致判斷。熱氣騰騰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一個縮影。「為亞洲、為華語、為新人」,電影節的定位在集聚電影工業、產業要素的過程中越來越清晰。「做電影,要人氣、財氣、名氣、精神氣。來上海,你要的這一切都有。」一位業內人幾年前的這一預判,正在成為現實。

相關焦點

  • 理解中國電影產業的六個關鍵詞
    「小鎮青年」,實際上說的是那些分布在三四線城市包括廣大縣級城市在內的青年觀影群體,這個群體的基本特徵明顯有別於一二線城市中人數有限但年齡段多樣化的電影觀眾。「小鎮青年」的突然湧現有其歷史原因。在中國電影院線制改革之前的階段,「小鎮青年」並不是突出現象。新中國成立後,電影發行放映與舊中國的最大差別就在於,不只局限在北京、上海等少數大城市。
  • 紐約電影學院「落滬」:上海匯聚海內外力量做強電影教育產業
    新華社上海6月18日電(記者吳宇、塗一帆)上海電影藝術學院與紐約電影學院攜手,18日在上海成立「紐約電影學院上海教育中心」。「紐約電影學院上海教育中心」僅是上海匯聚海內外力量做強電影教育產業的一個實例。
  • 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產業·人才主題論壇,業界共話電影產業發展
    近日,第28屆電影金雞百花電影節系列活動之一,「電影·產業·人才主題論壇」在廈門城市職業學院舉辦。作為此次電影節的重要議程,論壇圍繞電影產業發展和人才觀眾共同體美學構建、電影創作和製作的痛點、以及主流電影商業化趨勢等重點話題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 重慶,為何成為一座被電影偏愛的城市?
    隨著易烊千璽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熱播,重慶這座網紅城市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山城流光,重慶拓影。重慶是被電影人所偏愛的一座城市,有太多太多電影在重慶取景拍攝。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那些重慶電影和為何它會成為一座被電影偏愛的城市吧!一、《重慶森林》豆瓣評分:8.6《重慶森林》並沒有在重慶拍攝。
  • 上海電影博物館,電影博物的無限可能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佔據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在中國電影的發展史上創造過輝煌的成就,是華語電影的根脈。一百多年前,電影剛一問世就遠涉重洋來到了上海,而建造一座講述上海電影故事的博物館,一直是所有上海電影人的願望。尤其是包括張瑞芳、謝晉等在內的眾多老藝術家,都積極促成上海建造屬於自己的電影博物館。2013年,在上影集團的努力之下,美夢終於成真。
  • 電影《阿里塔:戰鬥天使》全球超前觀影將開啟
    、Facebook、Instagram上宣布影片將於1月31日在北美區35個城市開啟免費超前觀影活動,卡梅隆號召粉絲們一定要去影院去看阿麗塔,在觀影后卡梅隆還將與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主演羅莎·薩拉薩爾、克里斯多福·瓦爾茲、詹妮弗·康納利等人與粉絲進行互動,一場即將轟動全球的觀影狂歡已經率先開啟預熱模式。
  •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還在面試,電影公司已紛紛進駐校區
    8月10日,從10時到18時,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以每人半小時左右的速度,完成了對首輪20名考生的面試。除了專業素養測評,當日面試環節還對每一名考生進行了英語水平測試。        據悉,院方還暫定在8月30日與9月15日再進行兩輪面試。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將於今年秋季招收首批學生,學制為一年,首期招生人數約為100人,擬定於9月29日開學。
  • 上海有個五人團隊 為電影產業做全職「保姆」
    上海影視攝製服務機構是兩年前上海頒布一系列促進電影產業發展新政以來,一個相當實用的便民服務機構。接受機構諮詢服務的單位共343家,其中上海單位有272家,外地單位77家;接受協調服務的影視劇組共243個,其中上海劇組134個,外地劇組109個。  僅電影方面,2015年,上海影視攝製服務機構受理的電影備案立項申請數量就達283部,比2014年增長了47.4%。出品的完成片數量為44部,比2014年增長了22.2%。
  • 追逐東方電影夢!逛上海電影博物館,品電影在上海生根發芽的故事
    如果在這三個字前面加上「電影」二字,那任何藏品便不再是乾癟的文字介紹,每一個名字都有溫度……透著展品,塵封的往事如電影,幕幕放映。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佔據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在中國電影的發展史上創造過輝煌的成就,是華語電影的根脈。一百多年前,電影剛一問世就遠涉重洋來到了上海~所以,建造一座講述上海電影故事的博物館,一直是所有上海電影人的願望。
  • 從電影「教父」裡我學到的對人性的理解!
    這兩天,我看完了教父1、教父2、教父3這三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部電影內容連貫,第一步談老教父的老道,第二部談新教父麥克的手段,第三部談非法生意合法化的難點,電影中的每個人物的刻畫可以說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讓人看完有很多聯想。
  • 著名演員金燕玲與電影人程青松受聘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客座教授
    1989年金燕玲接到楊德昌的電話,請她出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然而當時她已經懷孕4個月以為要錯過這次機會,誰知第二年楊德昌再次致電,邀她出演的還是這部電影。金燕玲回憶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張震的第一部戲,那時候他在念中學,因為戲裡孩子很多,都要等放假的時候孩子們才能來拍,最後電影拍了兩個假期。當時金燕玲還笑說:導演你再不拍完張震都快變聲了。
  • 《中國電影藍皮書2020》《中國電視劇藍皮書2020》在上海國際電影...
    7月27日,第七屆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之《中國電影藍皮書(2020)》《中國電視劇藍皮書(2020)》首發式在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系列活動上舉行。本套藍皮書繼續以「影響力」「想像力」「工業美學」「可持續發展」等為關鍵詞,對2019年「雙十強」電影與電視劇進行案例化的深度剖析、學理研判和全面總結。此次藍皮書籌備工作歷時數月,經過前期初定40部票選作品、後期3輪嚴格篩選,進而分別選出2019年最具代表性的10部電影及電視劇作品。
  • 「海底小縱隊」大電影元旦超前點映,帶萌娃歡喜提前過節!
    南方+記者獲悉,「海底小縱隊」IP首部大電影《海底小縱隊:火焰之環》將於2021年元旦三天,在全國展開超前點映,家長們可以帶小朋友提前享受2021年第一部合家歡電影。
  • 智商大考驗: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如果換做是你,你會如何選擇
    當然,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不一定都需要很高的智商,但一定要有。高智商在求學階段對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讓你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變得更加的優秀。當然,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智商高,一個高智商的人並不能說明他事事都比別人強,而只是表明他在某個或者某些方面比較突出,有著別人為之羨慕的天賦。
  • 印度作為不發達國家,電影產業為什麼能夠媲美好萊塢?
    繼美國電影、韓劇、泰劇在中國流行之後,近五年來印度電影成為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新寵。從2015年5月《我的個神啊》在大陸上映,印度電影開始受到我國眾多電影愛好者的關注。該電影以貓眼9.0的高分評價和1.18億的票房,堪稱為印度電影在中國大陸發展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 「用電影為百姓創造美好生活」 上海電影博物館七年之路
    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以2019年的全網大數據為基礎,設計了集知名度、傳播度、參與度、融合度、服務度和轉化度等六大一級指標、28項二級指標體系,對上海市142家博物館進行了大數據分析、計算、加權求和,電博名列第三,緊隨上海科技館、上海博物館,是榜單中排名最高的社會投資型博物館。
  • 上海電影博物館走過七年路
    6月16日電  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上海電影博物館喜報頻傳:「光影雙城特展」獲「2019年度上海市博物館陳列展覽推薦精品獎」,這是電博於2014年獲「第十一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優勝獎」後,開館7年間第五次獲上海市級榮譽;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以2019年的全網大數據為基礎,設計了集知名度、傳播度、參與度、融合度、服務度和轉化度等六大一級指標、28項二級指標體系,對上海市
  • 賈樟柯寄語溫影新生:這個時候學電影,是歷史賦予的責任
    疫情讓我們反過來意識到電影是全球化的工業作為一個與北美著名電影學府合作的辦學項目,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一直走著洋氣的國際化路線,外教雙語課程,教授中美兩套電影製作方式。在疫情的影響下,外教老師們也只能通過線上來進行教學。
  • 印媒震驚:印度電影佔領中國的大上海
    如果說美國的好萊塢是世界的電影殿堂,那麼印度的寶萊塢則能成為亞洲電影界的頂峰。特別是近幾年,寶萊塢電影口碑與票房一同飆升。而對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比起歐美電影,甚至是同屬亞洲區的日韓電影,印度電影仍然比較陌生。
  • 現代電影產業不能「土法煉鋼」
    日前發布的《200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藝術)報告》顯示,2007年我國創作生產故事影片402部,比2006年的330部增長21.8%,實現了連續5年的高速增長,創國產影片年產量的歷史紀錄。專家指出,儘管中國電影產量躍居全球第四位,但無論單片成本、創意能力,還是製作專業化程度,國產片與外國大片都有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