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怎樣在我的教學中能遵循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個人發展規律實現高效的課堂?怎樣讓我的學生能夠長久持續的對英語保持濃厚的求知慾望?不是語音語調,語法有多好,不是考試分數有多高,但是卻能保持著「像打不死的小強」那樣的精神。我想是不是從我自身改變,從我的課堂教學進行一些學習方式的轉變,我所想的是嘗試自助式的英語學習。
大家都知道自助餐,所有人都是想吃啥就自己去拿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助餐都不需要服務員的,那麼課堂教學是不是教師也可以把「食材」一放,自己去查找,自己去組合,自己去搭配調料,自己去搞定。相信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當中一定有了自己的體驗,藉助個人的力量去獲取對知識問題的探索。自助式學習這似乎比餵食式的英語學習更吸引人。
我們當中有不少學生因為長久的習慣餵食式英語學習反而喪失了覓食。曾經有個初二學生跟說,老師每個單詞都要教一下他們才懂讀,要不壓根都不會。就是教了才懂不教不會。我在想嘗試讓學生讓學生有自我效能感的激發他們的內驅力和動力,讓他們親自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和體驗。如這個單詞不會可以查下字典,百度還可以跟著朗讀麼?想想孩子們的學習體驗來自於學習方式,而學習方式來自於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把控。這不是淋漓盡致體現老師的真功夫麼?
在實際現實中不能什麼都包辦完,否則孩子們根本都不會思考接下來要幹啥,反而對孩子來說是不利的。學語言是拿來應用,讓語言在情境中靈活運用。真刀真槍的上來就說,讓英語變成真正交流工具。而不是痛苦的死學。
馬上要開學了,新一年新的期許,翻過新的一頁。期待在教學中嘗試運用我的自助式英語學習,培養學生思維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