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今日發布的《獨角獸CEO調研2018》顯示,64%的受訪企業未來兩年內有上市計劃,而最受獨角獸企業青睞的資本市場首先為港股(43%),其次是美股(25%)和A 股(23%)。
普華永道於今年4月至6月期間,結合問卷調研、面對面訪談、數據模型分析和文本分析四種方式,對101家超過13個行業的獨角獸企業的高管進行了調研。
報告顯示,獨角獸企業多扎堆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四地。在這份調研中,杭州的表現非常亮眼,而傳統一線城市廣州等對於獨角獸的吸引力並不是那麼明顯。北京的獨角獸企業對吸引高素質人才具有更高的優先級,與獨角獸企業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客觀原因是獨角獸企業聚集的地域,人才爭搶較為嚴重。上海獨角獸企業數量佔比排名第二, 但是對人才迫切性相對較低。
從獨角獸融資額近三年趨勢來看,金融科技和交通汽車領域一直備受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熱捧。 從所投的獨角獸數量來看,紅杉資本中國、騰訊投資、IDG資本、經緯中國、阿里巴巴榮登榜首。排名前五的獨角獸投資機構交叉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交通汽車、消費生活、教育、電商、房產家居等行業領域。與此同時,第一代的超級獨角獸已經成為最大的獨角獸投資機構,目前約四分之一的獨角獸都是由BAT投資。
報告顯示,四分之三的受訪獨角獸企業運營時間在八年以內,四分之一企業運營時間甚至不滿四年,接近七成獨角獸創始團隊中有兩次或以上的創業者。獨角獸企業的員工多呈現年輕化的趨勢,88%受訪企業高管的年齡段為70或80後25-30,而72%的受訪公司的員工平均年齡在25-30歲之間66%。受訪企業每12個月之內就會有組織架構的變化
披露信息的企業中,64%受訪企業未來兩年內有上市計劃,其中21%表示有計劃而且很緊急,43%表示有計劃但不緊急,其他暫無計劃。港股為最受獨角獸企業青睞的資本市場(43%),其次是美股(25%),之後才是A股(23%)。
獨角獸的崛起離不開資本。適時的政策面輔助為獨角獸創造了上市良機,證監會正在加速改革A 股上市制度以吸引海外上市的獨角獸回歸,CDR(中國存託憑證)系列細則逐步落地,此前港交所推出的「同股不同權」機制對獨角獸也頗具吸引力。
普華永道全球TMT 行業主管合伙人周偉然表示:「中國潛力巨大的內需市場是其他經濟體的獨角獸可望而不可求的。平穩的宏觀經濟形勢,及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契機,給了中國獨角獸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獨角獸在除美國外的許多發達國家都屈指可數,而在中國蓬勃發展,未來三年更將迎來戰略機遇期。」
這些顛覆了傳統行業的獨角獸企業眼中最大的挑戰又來自何方呢?答案是技術的革新。報告指出,未來三年將是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適應技術革新、消費者行為的變遷及新業務模式的湧現,被獨角獸高管們視為未來1-3 年的最大挑戰。分別有57%和45%的受訪企業高管們將「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顛覆性業務模式的出現」選為影響公司的首要外部因素。
進一步探究獨角獸所關心的「新技術」則可以發現,受訪企業高管們認為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是對於業務發展和產品研發最具影響力的新興技術,佔比分別為76%和67%,排名3-6 位的技術分別為雲計算、物聯網、5G 和區塊鏈。此外,科技驅動型的獨角獸企業佔比最高,有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視技術為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優勢,且運營時間較長的獨角獸更傾向於將數據視為其最核心競爭優勢。
普華永道中國TMT 行業主管合伙人高建斌分析道:「中國企業在商業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注重用戶體驗,在將產品和服務用最經濟快捷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方面不乏成功案例。不過,商業模式創新門檻相對較低,更容易被效仿並在同業競爭中被超越。要躋身於頭部企業行列,獨角獸將越來越倚重科技創新為先導,並輔以新的商業模式實現技術的商業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