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又到了各種論壇總結的時段。一位財經自媒體人分享了不久前去參加論壇的經歷,「包括我在內4家AI創業公司CEO坐在一排,4家都在虧損,大家都在討論如何優化成本、賺錢、原則是什麼、業務如何做。」
對於近兩年熱火朝天的AI創業來說,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尷尬:估值已經翻幾番的AI公司還不知道該如何賺錢?為公司找到一個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應該是MBA學院裡第一節就該上的課,在創業圈裡卻需要兜兜轉轉幾年燒錢無數才明白。是如今創業門檻太低,連基本的商業常識都需要補課?
其實,仔細翻翻過去一年創業圈的新聞,就會發現,大多數獨角獸過得並不好:聯合辦公、長租公寓成為被現金流拖垮的房東;拿著PPT就可以宣布造車的「新勢力」們現在唯一關心的就是補貼,那是自己活下去的希望;而遊走在法律邊緣的P2P們不得不尋求轉型,要不然就只能選擇被監管「一刀切」全部取締……
如今科技創業圈流行的規則是,估值而非營收或者利潤才是衡量一個企業規模乃至行業地位的標誌。當然,這裡有客觀原因。網際網路企業大部分輕資產重商業模式,走的是流量路線,而流量需要大量燒錢,所以投資人對網際網路創業虧損有較高的容忍度。因此,估值方式也就自然不同於傳統企業。
但在創始人、投資人等的「花式操作」下,估值已經變成了一個數字遊戲,動輒幾十億上百億的估值在創業圈已經不再少見。2019年10月份,胡潤研究院發布首份《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遴選標準是全球估值10億美元以上、創辦不超過10年,獲得過私募投資且未上市的科技初創企業。
在全球494家獨角獸企業中,超過200家獨角獸來自中國。其中,北京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獨角獸之都,有82家,輕鬆領先於舊金山的55家。要不是這份榜單,恐怕很多創投圈的人士都不知道原來中國網際網路創業已經比肩美國矽谷。
與此同時,創業圈和投資人的話題越來越多指向共同一個目標:活下去。就連自帶光環的國民老公王思聰都因對賭失敗而當了一把失信被執行人,更何況普通創業者。越來越多創業企業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劃赴美上市。
在資本寒冬下,越早融到資,就越早安全上岸,或者說是至少能「喘口氣」。所以,即使共享辦公的鼻祖Wework遭遇IPO滑鐵盧、估值大幅縮水之後,優客工場還是要咬緊牙關去美國資本市場闖一闖。這樣被資本催熟的創業企業還不在少數。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意識到沒有經過二級市場檢驗的估值,已經失去意義。Wework估值在一年之內縮水百分之八十,甚至讓人懷疑投資者當初是不是寫支票的時候多加了一個零。
這對投資圈產生的反饋是,有錢的LP們已經對IRR這一衡量投資業績的指標不再感冒。圈裡的流行話叫「這年頭,敢於曬出DPI才是真英雄」。看看出來募資基金的過往業績,就會發現IRR幾乎都是20%、30%甚至更高。但他們絕不會告訴你到底賺了多少錢。有業內人士認為,六年內把DPI做到1%在國內已屬不易。
資本不再為概念和故事買單,大多數創業公司才意識到,流量思維已經不再好使。曾經以為燒錢就能建立顧客忠誠度和品牌護城河,結果卻發現,顧客其實是最理性的,理性到用幾張優惠券就能收買,花費十數億甚至更多建起來的護城河也不堪一擊。說到這裡,最近瑞幸咖啡宣布通過增發和可轉債融資9億美元,業內人戲稱總算「續上命」。不知道這一次瑞幸又能狂奔多久呢?
放眼望去,消費領域的網際網路創業機會已經少之可憐,幾乎每一個賽道上都站著巨頭。投資人已經開始將眼光轉向產業網際網路。比如,聯想、小米等科技巨頭的CEO新年發布的內部信均強調B端戰略。在降本增效的經營需求下,越來越多企業將數位化作為一把手工程大力推進,找數據要效率,用科技做增量;另一方面消費市場紅利越來越少,B端成為科技行業的新增量。再加上5G技術應用日漸成熟,巨頭們都希望搶得先機。
未來,越來越多的獨角獸或將從產業網際網路領域誕生。但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戰場,有著不同的生存法則。廣告、補貼這些「短平快」的燒錢模式已經不再起作用,商業化能力直接決定創業公司的生死。當然,商業化能力涉及很多方面,在這裡想強調一下技術的重要性。
舉個例子,醫藥行業一直以來受到投資人的青睞,是因為藥品從研發到臨床試驗最後到正式上市,需要漫長的時間檢驗,這不是弄點資本金、蓋一個藥廠就可以了,需要有監管批准,技術門檻非常高,這也就是所謂的護城河。
羅馬不是一天蓋起來的,護城河也沒那麼容易建起來。回到胡潤研究院那份獨角獸榜單,就會發現所謂的金融科技只不過是線上高利貸的代名詞,共享手術室不過是又一個打著網際網路創業名號的二房東,而人工智慧恐怕語音識別這一關都還沒過去。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好事,這意味著我們還有很多創業機會待挖掘,一旦真正攻克了那些技術難題,也就意味著一個真正能飛起來的獨角獸將誕生。
撰文/盛長琳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