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終身學習」漸漸從一個口號變成一種行為,「自學」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畢業後成年人最主要的學習方式。
看看周圍或者網絡上那些厲害的人,無一不是在業餘時間進行自學,不斷吸取和輸入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格局和眼界。
然而成年人一般身在職場,非常忙碌,即使作為全職父母,每天也要處理諸多瑣事,很少能像學生一樣,有大段的時間來進行自學,因此,碎片化學習成為了普遍的一種選擇,而且是成年人學習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補充手段。
不過也有的人認為,時間都碎了,那麼碎片化的學習知識還有用嗎?
答案是肯定的。時間雖然碎片化了,但是個人並沒有碎片,知識也沒有碎片。
如果碎片化時間可以有效利用起來,那有沒有什麼很好的方法呢?
日本知名暢銷書作家小山龍介最近出了一本《碎片化學習》。在這本書中他總結了自己和身邊的高手利用碎片化學習的幾十個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在學習技巧和方法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碎片化學習的真相。
01 碎片化學習的真相是什麼
北京大學何帆教授提到:在我們周圍,對碎片化學習有著很多的誤解和批評。
第一種批評是,碎片化學習的時間很短,而且經常被打斷;
第二種批評是,碎片化學習的場景總是在不斷變化,原來是在學校、課堂,而現在呢,地鐵上、餐桌前,甚至洗澡間,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場所;
第三種批評是,碎片化學習的系統性不強。上學的時候有教科書、練習題、考試大綱,而碎片化學習呢,你可能是在亂七八糟的學習,因此有人就會說你這是學的什麼呀,亂七八糟的,知識都碎片了,不會有什麼進步的。
當然,確實是有很多的人,上班路途中聽會英語,下半路上聽會經濟學,晚上的時間打開公眾號,看到好的文章就「收藏」起來,然而半年一年過去,似乎也並沒有什麼變化。
因為他們誤解了碎片化學習的真相。
真正的碎片化學習,其實是一種成體系的學習,如果你不把整個的體系串聯起來,那麼學習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
舉個例子,你想學習劉嘉教授的心理學課程,於是你在得到APP上訂了他的專欄,每節課10分鐘,總共30節課。這個30節課需要你在碎片的時間完成,但完成這個課程就對心理學很熟了嗎?
不一定,你還需要做一個主題性的閱讀,把課程裡你不懂的地方,涉及到的可以做展開性閱讀的地方,再進行一下主題閱讀,這樣你對這門課程的把握就比較全面了,同時也要學習如何應用到你的生活工作和具體場景中去。
學習其他的東西也是一樣,碎片化學習並不是說你把知識也碎片化了,相反,知識還應該是成體系的。
碎片化的時間,從根本上來說只是一種時間的載體罷了,我們不能夠將體系也碎片化了。
我們只是運用好儘量多的、零碎的時間,去學習成系統的知識,這才是碎片化學習的真相。
02、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
《碎片化學習》給出從創造環境、自我管理、輸入、輸出、時間管理等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建議。我總結了3個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
1、巧妙運用各種學習工具。
不同於以往知識匱乏的年代,現在想獲取任何知識,一連結網際網路,變得太容易了。便捷之一就在於學習工具非常豐富。
我們可以輕易地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服務商和知識付費工具,最早的有哈佛公開課,後來的有得到APP、樊登讀書會、網易公開課、喜馬拉雅等等,能夠提供的知識涵蓋各個方面。
還有一些知識管理工具,比如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訊飛語記等等,可以讓我們更好管理知識,更有效地輸出知識。
再有就是一些時間管理工具,比如番茄鍾、FOREST專注軟體等等,這些工具使我們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效率大大提高。
2、分解目標,制定計劃,追蹤進度。
碎片化學習最忌諱的就是漫無目的的學,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今天學一點明天學一點,到最後覺得什麼也沒學習到,還感覺浪費了許多時間。
因此,學習之前一點要為自己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並針對目標進行分解,再形成學習計劃。
比如,你給自己定下一年讀100本書的目標,那就是一周2本,你心裡不要老想著這個目標,而是馬上進行分解,一周讀兩本的話,現在你手上要讀那本,每天你將把哪些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
如果沒完成,你是時間利用得不充分呢,還是目標與你現在的能力不相匹配?
不斷地進行計劃的追蹤,並根據自己能力的提升來進行小範圍的修正。
3、有效輸出,公開發表,獲得反饋
「輸出倒逼輸入」是眾所周知的一個學習定理,只有不斷地輸出,才能促進我們不斷地學習、輸入。
輸出一定要公開發表,公開發表可以有效獲得反饋,在反饋中獲得進步。
03、碎片化學習需要注意什麼?
萬維鋼老師在他的《精英日課》專欄裡提到了美國教育家蘇珊·克魯格(Susan Kruger)提出一個「成功教育金字塔」理論 。
這個理論認為學習這個活動本身,是教育金字塔塔尖上的行為。而要想成功學習,你必須先準備好金字塔下方的兩個基座才行。這兩個基座是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碎片化學習其實就是一種業餘時間主動學習和自學的方式。
碎片化學習,你首先得有自信,頭腦要開放。如果你對於所要學習的東西沒有信心,總是將自己保持在一個封閉的狀態,那你學不到真正的東西的。
其次,碎片化學習還得有很強自我管理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我們的意志力、對自我的控制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等,另外,還包括你掌握和運用學習方法的能力。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你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習。
比如說,你想進行主題閱讀,那你有沒有能力篩選出一批與主題相關的好書,並且進行對比閱讀,並從中總結出這個主題的一些主要觀點呢?能不能看出不同,找出觀點之間的差異,並且自行解決疑問呢?
再比如,你能否給自己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安排好每天學習的時間,最好還能把學習成果進行輸出呢?舉個例子,讀完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或者書評,看完一部影片談一下感想,寫一篇影評,能否做到呢?
你能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該學的時候就學,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保持產出與效能的平衡呢?
以上這些,其實都屬於「軟技能」。
萬老師還在專欄裡引用了克魯格的研究成果——對財富 500 強的CEO們的調查表明,他們 75%的長期職業成功都來自軟技能,而只有 25%是來自專業技術技能。
做好這些準備以後,才是真正的學習。
《碎片化學習》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具體可行的運用碎片化時間的方法,還有一些時間管理、自我管理、輸出與輸入管理的技巧。但技巧再多,根本的還是要我們轉變對碎片化學習的片面認識,要真正地去理解時間是碎片的,但體系並非碎片的,作為學習主體的你也並不是碎片的。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駕馭碎片化學習的高手,獲得踏踏實實的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