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欠缺的是什麼呢?其實是一種「頭腦一熱」的能力

2020-12-17 微時區

很多時候,我們欠缺的是什麼呢?其實是一種「頭腦一熱」的能力。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讓你不去思考,而是,儘量減少自己在行動之前的權衡和猶豫。告訴自己:

不要太注重結果,只要讓自己多邁出一小步,就可以了;不要太關注別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才重要;不要把標準設得太高,要注意多元化和連續性;沒有「準備好」這回事,每一天都可以是最合適的一天。

有時候,想得越多,也就越傾向於「不行動」「不犯錯」。這當然是好的,但也很容易給我們留下遺憾。

所以,我的建議是:少權衡,多規劃。

與其一直權衡利弊、考慮得失,不如多想一想:這件事情我可以怎麼做?如何才能實現我的目標?我可以事先準備些什麼,來避免不好的結果發生?

也就是:把注意力從「要不要做」「會不會出問題」「結果會怎麼樣」,轉移到「怎麼做」上面。

這才是一個更有意義、更有建設性的思路。

總結

1)「做有用的事情」,是我一直以來的信條,也分享給大家。

與其停留在對結果的擔憂、焦慮和恐懼,不如去思考「如何行動」,用規劃和預案,來取代自己的反芻,這才是「有用的事情」。

哪怕最終沒有去做,或是結果不如預期,你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穫。

2)希望你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能夠去落實一件「一直想做但一直沒有做」的事情。

不妨把它寫到評論區裡。讓大家共同監督你。: )

2020 年也快結束了,預祝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有一個更充實、更豐富的未來。

也歡迎大家多給留言、分享,交流。

相關焦點

  • 對男人來說,到底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
    但……「喜歡」與「愛」呢?兩者的界限更是許多人無法得知的。往往就因為這樣子的不明不白,而追逐幻影直到迷失,接著再引發憤怒引發悲傷。所以今天讓我來告訴各位,對於男人來說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男人們講出「我喜歡你」的時候多半意思就是「我對你有好感」男女在喜歡與愛之間有相當大的差別,對於男生來說有好感就是喜歡,所以男生比較容易「喜歡」很多人。
  • 「とか」的意思是什麼呢?
    「とか」的意思是什麼呢?  當然,在我們寫論文裡經常會說到的是:AとBと  但實際上,在口語裡直接說:AとB 也就可以了。  那麼回到剛才「とか」的講解,你只要知道在最後還要再加上一個「とか」就好。  另外相對「や」而言,「とか」比較柔和  而且,「とか」既可以用於名詞,也可以用於動詞,用於什麼都行。  那為什麼它可以用於任何呢?
  • 梁冬 | 為什麼很多人都在想「做什麼」,卻不想「不做什麼」?
    瞿鵲子跑去問神仙長梧子:「我曾經聽孔夫子說,聖人不會天天想著到底要幹點兒什麼,不接近好處,也不害怕壞處,內心沒有孜孜以求的感覺,也不會隨便攀緣,好像什麼也沒有說,但好像又什麼都說了,好像說了點兒什麼,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這種聖人「遊乎塵垢之外」。「塵垢」就是指塵世,聖人是遨遊於塵世之外的。
  • 「中」什麼時候讀「じゅう」,什麼時候讀「ちゅう」呢?
    各位同學們好,我是今川日語的孫老師,感謝持續大家關注我們,在此為堅持學習的大家點讚。今天要給大家要講解的知識點是,有關結尾詞「~中」的用法。作為結尾詞的「~中」有兩種發音,分別是「~じゅう」「~ちゅう」。
  • 尊師重道不僅僅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利益最大化」
    換成商品的例子就是,學生確實付錢了,但是老師可以以一定的概率來隨機的提供四種不同的教學服務商品,成本依次降低:- 學生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也確實學到了很多;- 學生以為自己什麼都沒有學到,但是學到了很多;- 學生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但是其實並沒有學到;- 學生以為自己什麼都沒有學到,也確實什麼都沒有學到;
  • 「Stop Doing List」的背後,是一種逆向思維
    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做減法的方法。 在你做人生規劃的時候,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可以試著用「If Not」來檢查自己的選擇—— 如果不這麼做,產生的結果是否能夠被接受,是否會影響目標的達成? 如果完全不會有影響,那這件事情也就不太重要,你完全可以捨棄不做,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 日本人的「喜歡乾淨」,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日本人的「喜歡乾淨」,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次的疫情,日本感染者和死亡者的數量之少,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之一,是日本人的「喜歡乾淨」。是否真的有關,另當別論。那麼,日本人這種習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梅雨季節和種植水稻,孕育了「喜歡乾淨」。進了日本的飲食店,馬上會遞給你一個小毛巾。作為日本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一」什麼時候讀「いち」什麼時候讀「ひと」?
    「一」有的時候讀作「いち」,比如「一芸」、「一面識」,有時候讀作「ひと」,比如「一安心」、「一工夫」。
  • 日語中的「ご多忙」,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我們在用日語寫電子郵件的時候,經常會用到「ご多忙」這個單詞,但是你們真的知道這個單詞什麼含義嗎?它和經常會看到的「ご多用」又有什麼樣的區別,我們又有辦法分辨它們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ご多忙」讀作「ごたぼう(go ta bo u)」,根據字面上來看,「多忙」中帶有一種「非常忙碌」的含義,為了表達敬意,特地在它的前面加上美化語「ご」,這樣一來,看起來更加有禮貌,而且它還是一個萬能的詞彙,無論對方忙或者不忙,我們都能夠使用,而且我們電子郵件中常見的固定短語「ご多忙のところ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が~」,也是用的「ご多忙」來表達自己的敬意之前,如何以此來引出我們想要提出的請求,這樣一來對方也比較能夠欣然接受
  • 「おはよう」、「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都是在什麼時候說呢?
    「おはよう」(早上好)、「こんにちは」(白天好,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是生活會話中常見的寒暄語。而關於它們的用法和使用時間段,有很多小夥伴抱有疑問。「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裡的「は」為什麼讀作wa不讀ha?中午12點遇到一個熟人,要用「おはよう」還是「こんにちは」打招呼?晚上幾點鐘之後說「こんばんは」比較合適呢?
  • 日語裡的「ぢ」「づ」在什麼時候用?
    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濁音時,會學到兩組讀音一樣的假名,分別是「じ」「ぢ」(都讀「ji」),「ず」「づ」(都讀「zu」),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在單詞裡究竟用哪個呢?其實這兩組假名在古代日語裡的讀音並不相同,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一樣的讀音。1986年,日本內閣發布了《現代假名使用方法》(『現代仮名遣い』),裡面規定:原則上不再使用「づ」「ぢ」,而是統一為「じ」「ず」。
  • 日語:「人間」和「人」什麼時候可互換,啥時候不能,真心暈
    本帖是拋磚引玉,希望有大神給我指點迷津,日本朋友這次居然也給我講個不清楚,真是無語了,也或許別人已經講清楚了,我就是老覺得有什麼地方搞不明白,但又講不出來,所以來這裡求大神出現了。以前我在看日劇《人間失格》的時候,當時還沒有學習日語,使用對「人間」這個詞影響非常深刻。
  • 注意,不要把why not當做反問「為什麼不...」,其實是一種友好措辭!
    看到 Why not/why don't you 時我們第一反應是直譯「為什麼不...」, 所以都當做「反問」,導致我們使用時通常也只有如下用法:- This option doesn't work. Why not try another? - 這個方法行不通,為什麼不試試另一個呢?
  •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實現了「長生」
    這句話固然有邏輯漏洞,但它揭示了現代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種東西:「科技」。我們再也不用像古人那樣使用烽火傳遞信息,也不用忍受馬匹這麼慢的交通工具。我們用手機實現了「千裡傳音」,用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結束了那個「車、馬、郵件都慢」的時代。
  • 親述 在「星巴克」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星巴克」有首席數碼官你知道麼?「星巴克」全球罕見地設置有首席數碼官(Chief Digital Officer),擔任此職位的 Adam Brotman 在接受福布斯採訪時曾經表示:「在連接線上和線下的時候,我們認識到網際網路的線上資源能夠讓我們能更好地通過全新的互動,大規模地和客戶建立可靠的聯繫。」
  • 孩子欠缺思考能力,父母要背鍋!這些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
    文/北媽媽育兒如果說現如今孩子最大的悲哀是什麼,那肯定就是他們沒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其實很多父母都發現了這一點,並覺得自己的孩子能力是非常弱的,所以很多父母都非常擔心孩子的未來不會過得太好。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孩子欠缺思考能力呢?
  • 回顧容器的2016:「已死」or「永生」?
    本文意圖透過「XX已死」「XX永生」的爛俗句式背後,回顧2016全年容器技術的發展歷程。容器圈驚喜不斷的同時,也有些許問題亟待解決。如何理性地思考和解讀,才是全年回顧的意指所在。 也說不上什麼時候起,「XXX Is Dead. Long Live XXX」的句式突然成為了技術會議上演講題目的一個標準套路。
  • α波的狀態,你的頭腦的最佳狀態
    科學工作者多年來從事腦波的研究,分析數人的腦波,其結果能在此斬釘截鐵地說的,是我們的頭腦在保持最佳狀態,將能力做最大限度的發揮時,腦波所呈現的是處於阿法爾波(以下稱為α波)的狀態。  那麼,何謂α波?相信很多從不管看了多少書仍不知所云吧!我希望藉此從最基本的觀念開始談起。  人類是一種動物。所謂動物,是指會動之物。
  • 明白很多「道理」真的沒什麼用嗎?
    《知行合一道理簡述》我們舉一段古文來簡單解釋一下知行合一,以此作為引子來說明如何發現「道理」中的「方法」。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它很純粹,僅僅描述了一種人們觀察、驗證後的事實、現象與規律,不以人主觀意志而轉移。我們用語言表達出來,它就成了「道理」。
  • 【諮商信念】我們如何「學習愛自己」的途徑
    這個論點無誤,不過「愛自己」是個模糊概念,從小到大社會、教育或家庭都很少這麼談它,也沒有具體可學習的典範。我們到底如何自然知曉「愛自己」呢,根據溫尼考特的客體關係論,母親是我們人生第一個對照的客體,有了親子關係與反饋,我們開始確認自己是誰、重不重要,以及探索世界的初始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