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欠缺的是什麼呢?其實是一種「頭腦一熱」的能力。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讓你不去思考,而是,儘量減少自己在行動之前的權衡和猶豫。告訴自己:
不要太注重結果,只要讓自己多邁出一小步,就可以了;不要太關注別人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才重要;不要把標準設得太高,要注意多元化和連續性;沒有「準備好」這回事,每一天都可以是最合適的一天。
有時候,想得越多,也就越傾向於「不行動」「不犯錯」。這當然是好的,但也很容易給我們留下遺憾。
所以,我的建議是:少權衡,多規劃。
與其一直權衡利弊、考慮得失,不如多想一想:這件事情我可以怎麼做?如何才能實現我的目標?我可以事先準備些什麼,來避免不好的結果發生?
也就是:把注意力從「要不要做」「會不會出問題」「結果會怎麼樣」,轉移到「怎麼做」上面。
這才是一個更有意義、更有建設性的思路。
總結
1)「做有用的事情」,是我一直以來的信條,也分享給大家。
與其停留在對結果的擔憂、焦慮和恐懼,不如去思考「如何行動」,用規劃和預案,來取代自己的反芻,這才是「有用的事情」。
哪怕最終沒有去做,或是結果不如預期,你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穫。
2)希望你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能夠去落實一件「一直想做但一直沒有做」的事情。
不妨把它寫到評論區裡。讓大家共同監督你。: )
2020 年也快結束了,預祝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有一個更充實、更豐富的未來。
也歡迎大家多給留言、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