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幼、學前教育和小學生的課後看護,有關這三項「小兒科」的工作會,在上海的規格有多高?很高!
9月19日,上海市委、市政府舉行託幼工作現場推進會,市委書記李強講話強調:必須把託幼工作作為民生大事擺上重要位置,聚焦3歲以下幼兒託育服務、3至6歲學前教育、小學生下午3點半後校內課後看護服務3個「3」服務,集中更多力量、下更大功夫加以推進。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主持會議。
這三項「小兒科」的工作,與市民幸福感息息相關。一方面,教育、育兒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核心關切,另一方面相關制度的短板不少:託兒困難、託育機構良莠不齊、孩子放學早,家長來不及接送……這成為很多上海家庭的燃眉之急。
而這些工作往往不在政府的傳統業務管理範圍之內,傳統的「學前教育」指的是3-6歲幼兒園教育,之前3歲以下幼兒託育服務一直屬於制度規範的空白地帶,但是幼兒全日託、半日託新服務類型不斷出現,既不能一禁了之,又需要引領行業走向規範,既要淘汰渾水摸魚者,也不能讓正規經營者動輒得咎,這就需要政府及時制訂軟硬標準。
上海於去年在全國率先出臺託育服務「1+2」文件,建立託育機構管理長效機制,為整個行業在消防、食品安全、防疫等方方面面開創性地立了規矩。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有391家幼兒園舉辦託班,加上35個託兒所和11個區辦早教中心,提供託額約1.4萬個;社會力量辦託育機構143家,提供託額約1.1萬個。這正是通過政策引領行業規範、提升。
再比如,針對家長來不及接放學的「3點半難題」,上海近年來的惠民政策不斷,在2010年就明確小學對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放學後的看護服務,2017年,上海試行放學後「快樂30分」拓展活動,今年3月將課後服務延時到傍晚6點,基本上和家長的下班時間對上了表。
城市的「老、小、舊、遠」問題,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幼有所育」是關係到很多有孩子家庭的切身幸福感、獲得感的大事。特別是,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是「最柔軟的人群」,容不得閃失。一頭是託幼工作的輕,一頭又是這份事業的重。
目前,上海市在政府實事項目中,已將之前提出的「社區幼兒託管點」改為「普惠性託育點」,更是將託幼工作提升到了「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強大支撐」的高度,這體現了上海的城市溫度和民生情懷。
託幼、學前和課後看護,小事不小,背後是市民對於更公平、更高質量公共服務的期待。加快發展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託幼服務事業,也將讓民間幸福感呈指數級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