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合夥做生意,肯定要考慮出一定數量的本金後,一年生意上能掙到多少錢。比如我投資100萬,開個快餐店,一年去掉成本後淨賺20萬,這個生意應該還可以,因為預期5年收回投資,後面就是純賺了。用PE來估值,這個生意是5PE的生意。
考慮到每年利潤會增長,比如第一年掙20萬,第二年掙了24萬,第三年掙了28.8萬,第四年掙了34.56萬。實際上4年就掙了107萬,這樣在第一年100萬投資的這個生意是個4PE的生意。
換到股市裡,投資就變味了。因為投機者瞄準的不是公司的利潤,而是其他投資者口袋裡的錢。下面我來說一下成長股投資陷阱。
任何一個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緩慢增長型公司,其年淨利潤增長在6%左右,大家可以看一下四大行,就是屬於這種類型的公司。6%的淨利潤增長差不多正好抵消通脹。假如認為投資某個生意,10年時間賺得的錢總和,扣除通脹後,相當於初始投入的本金是合理的收益的話。即緩慢增長的公司10PE是合理估值。對於現在很多公司,比如$恆瑞醫藥(SH600276)$,樂觀估計每年增長20%,則估值由當前92倍下降到10PE,需要12年時間(92÷1.2^12)。對於$通策醫療(SH600763)$,樂觀估計,每年增長30%的話,估值由166倍下降到10倍需要11年。這樣看起來是不是一算淨利潤,這兩個公司嚴重高估了?誰投資個公司會等個10時間開始使收益率達到10%?那麼投機者怎麼賺錢呢?下面向大家揭示。
首先,投機者要通過各種理由讓人相信恆瑞醫藥保持92倍估值是合理估值,通策醫療保持166倍估值是合理估值。這樣的話只要在5年時間,接盤者認為上述兩個公司估值不變的話,對於恆瑞醫藥,則股價是5年前1.2^5=2.48倍,通策醫療則是1.3^5=3.71倍,我們不用去管5年後恆瑞和通策是否維持高增長,我們只需要在恆瑞或者通策在高增長結束前,把股票賣給接盤俠就行了。
這種投機的風險是,我們怎麼知道明年,後年或者大後年市場認為恆瑞或者通策多少倍估值合理?假如5年後市場認為恆瑞合理的估值是37倍,那麼,按照92倍估值買入恆瑞,5年的年化增長確實達到20%,由於利潤增長到5年後估值下降到37倍,持有5年一分錢沒賺。如果市場認為恆瑞值30倍,那麼拿著5年還虧損。
大家可以在雪球上查一下恆瑞和通策的歷史PE,上面講的估值是可能發生的。
真正的投機高手都是在打著價值投資的名義來投機,這些人對公司很熟悉(能力圈),能預測出未來的業績增長。在公司業績高速增長時把估值炒高,然後利用一次又一次精彩的年報,季報把股票賣給接盤俠。
活生生的例子就是,華東醫藥,濟川藥業,東阿阿膠,投機者在公司業績頂峰時把高價股票賣給接盤俠,接盤俠在好賽道,好公司要長期持有的觀念薰陶下買入,長期持有,迎來的是股價腰斬。
借用一位牛逼的基金經理的觀點:
梁宏:希瓦資產董事長,首席投資官,雪球2019年度十大影響力私募基金經理 雪球2018、2019年度十大影響力用戶 三年期金牛獎私募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