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2005年06月03日《江南時報》,轉自人民網)
中國和俄羅斯2日在符拉迪沃斯託克互換《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准書,這標誌著兩國徹底解決了所有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根據補充協定,中俄最後一部分有爭議的邊界土地,包括位於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界處的黑瞎子島和靠近內蒙古滿洲裡的阿巴該圖洲渚在內近375平方公裡,雙方將各得約一半。
中俄外長互換補充協定批准書
這次和平解決是兩國經過40多年談判,雙方最終都做出讓步後取得的外交成果。這使中俄長達4300多公裡的共同邊界有望成為兩國人民和平、友好、合作、發展的紐帶。
補充協定是去年10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兩國在多年談判基礎上簽署的,已得到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俄羅斯杜馬全體會議和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全體會議批准。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日互換了該補充協定的批准書。
普京已籤署有關批准該補充協定的聯邦法律。他表示,要解決俄中邊界問題,達成符合俄羅斯聯邦利益、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須做出某種「妥協」。5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對俄羅斯國家杜馬高票批准該協定表示歡迎。他說:「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通過雙方的努力使中俄邊界真正成為一條和平的邊界、合作的邊界、友好的邊界。」
為他國和平解決領土糾紛樹榜樣
俄羅斯前總理普裡馬科夫認為,這次和平解決是一個偉大成就,它將兩國間曾經發生過的和有可能發生的所有領土爭端與不和徹底變為歷史。
俄羅斯《外交官》雜誌社社長塔夫羅夫斯基對新華社記者說:「俄中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為其他國家在互惠互利基礎上和平解決領土糾紛樹立了典範。」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盛世良表示,劃定這樣一個兩國都滿意的邊界,既尊重歷史,又照顧了現實。「對中國來說,這具有劃時代意義。在舊中國,中國從來都是丟失領土,從來沒有依法要回來一小塊領土,這是第一次。」他說。
中俄邊界東段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地處交通要衝,最終歸屬明確後,更有利於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而邊界居民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黑龍江撫遠縣環保工作者吳智夫的家與黑瞎子島隔江相望。他說:「不少撫遠人和對岸的俄羅斯人有商業合作,有的甚至成了朋友。現在邊界問題解決了,我們心裡更踏實了。」黑龍江省發改委官員說,該省正打算對黑瞎子島的開發進行整體規劃,並將建設邊境地區的口岸、貨場等基礎設施。
回歸後的一半黑瞎子島是啥樣
雖然中國官員尚未登島,但從目前的材料來看,可以大致了解黑瞎子島的概況。黑瞎子島又名撫遠三角洲,是由黑龍江、烏蘇里江以及兩江之間一條細細的撫遠水道圍起來的三角形地塊,由一系列島嶼組成,比一般的江中島嶼要大得多,面積300多平方公裡。
在有關的報導中,這個島被稱為兩國「有爭議地區」。一位中國官員張保華(化名)不同意這一說法。因工作原因,張保華非常了解這一地區的歷史。他說:「我們要清楚,那不是『有爭議』領土。按歷史事實和法律,這都是我們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強迫清政府籤訂《中俄璦琿條約》,奪去黑龍江以北約63萬平方公裡土地,1860年又強迫籤訂《北京條約》,約定中俄東段邊界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界,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劃歸俄國;原住這一地區的中國人,仍準留住。這一條約又強行割佔了中國領土40多萬平方公裡。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黑瞎子島島上自然資源豐富多樣,70%的面積可用做耕地、割草場或者牧場,島上棲息著珍貴的毛皮獸和水鳥,在黑龍江及其支流以及河灘湖泊中有許多種魚類,比整個伏爾加河流域的還要多。這裡現在已有果菜園15000個左右,有成千上萬個市民到這裡觀光。
但值得注意的是,「島嶼現在的開發狀況是不平衡的,直接劃入(哈巴羅夫斯克)市區的東部開發得多些。在面積為61平方公裡的肥沃低地四周建了環形的防水淹的高壩。低地內每年出產4000多噸土豆,夏天可餵養1500頭牛,年產奶量可達1700噸。島上有10個農場,幾個城中工業企業的旅遊基地。在大烏蘇里斯基島上坐落著兩個有常住人口的村莊。」而從《共青團真理報》的報導中也可得知,還給中國的土地上,除了乾草和鮮魚,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
據記者近距離的環島觀察,在劃歸給中國的西部一半中,基本上沒有什麼開發的痕跡,全是溼地以及茂密的青草和低矮樹木。
專家稱俄羅斯民眾反應平靜
曾有人預料,當俄羅斯議會最後批准《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後,俄羅斯一些民眾可能會有情緒反應。黑龍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的專家於曉麗長期研究俄羅斯輿情,其報告《中俄「爭議島嶼」問題論析》曾產生很大影響。經過調查了解近期的俄羅斯輿情後,她認為,俄羅斯議會批准協定後,俄羅斯方面反應平靜,事前反響最強烈的哈巴羅夫斯克地區媒體,基本再沒有反對的聲音。
記者在哈巴羅夫斯克時,數位居民都感嘆哈巴羅夫斯克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認為這是普京總統的功勞,所以也易於接受黑瞎子島一部分即將歸還中國的現實。
和平談判歷經40餘年風風雨雨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問題研究所的中俄關係專家斯曼羅季諾夫博士說,「《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是雙方40餘年艱苦談判的結果,也是俄中建立21世紀戰略夥伴關係的結果。」
據斯曼羅季諾夫博士介紹,雙方第一次談判始於1964年2月23日,持續了半年時間。第二次談判始於1969年10月20日,後因珍寶島事件而終止。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1986年7月,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發表《蘇聯願意在任何時候和任何級別上同中國認真地討論建立睦鄰局勢問題》的講話。1987年2月蘇中開始了第三次國界談判。在這次談判中,蘇中雙方首先統一了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同意以有關目前蘇中邊界的條約為基礎,根據公認的國際法準則,本著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1991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俄,兩國領導人籤署了《中俄國界東段協定》,確定成立兩國聯合勘界委員會,完成最後勘界工作。主要原則是,國界勘分以通航界河主航道中心線、非通航界河水面中心線為依據。在此協定中,中方在基本實現獲得阿穆爾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方一側島嶼(包括珍寶島)主權的同時,還保留了經烏蘇里斯基島嶼(黑瞎子島)外側兩江水域的航行權和經圖們江口的出海權。聯合委員會於1993年著手工作。到1998年為止,完成了包括西部54公裡和東部全部國界線勘界任務的98%,並在實地豎立了界碑。
第四次談判開始於2001年7月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一直持續到2004年的《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