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公眾號致力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理論與當代中國學術研究動態跟蹤與傳播,設有著名學者觀點、馬列經典解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欄目。
文章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6期;
作者簡介:王偉光,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南開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內容提要:在大的歷史時代進程中,中國與俄羅斯兩個民族是有承繼性、共同性的,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中俄兩國有著久遠深厚的合作歷史,友好合作是總趨向;中俄相互依存度很高,重視發展中俄戰略協作關係是不二的戰略選擇。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以來,中俄兩國人民在多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兩國都要集中於國內的改革發展。為了實現各自民族復興的遠大目標,中俄兩國都要努力創造外部和平環境。中俄關係是國際關係中的重要穩定因素,對華關係是俄外交的優先方向。中俄兩國是具有重大世界影響的大國,中俄戰略合作的意義和影響遠遠超出兩國雙邊及其所在地區,在世界和平穩定大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天兩國關係處於密切合作、健康發展的階段,維護好、發展好、鞏固好中俄關係是雙方共同的歷史責任。
關鍵詞:中國;蘇聯;俄羅斯;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中俄70年的交往歷史是雙邊關係歷史中的寶貴財富,中俄關係史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一部分。70年來,中俄兩大鄰國共同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今天兩國關係處於密切合作、健康發展的階段,維護好、發展好、鞏固好中俄關係是雙方共同的歷史責任。要把對俄羅斯的研究、對中俄關係的研究、對俄羅斯和中俄關係應當採取什麼樣戰略策略的研究,放在國家重要戰略地位上考量。
一、從大的歷史時代觀看,中俄兩國都走過從相對落後向現代化過渡發展的道路,具有相同的新的社會形態烙印和基因,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
從大的歷史時代來看,中俄兩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同行過,孕育過同樣的新生的社會形態,血管裡流淌著同樣的社會主義鮮血,具有同樣的社會主義印記。
時代概念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廣義的,一種是狹義的。這裡講的是廣義的時代概念,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使用的,特指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所經歷的發展階段。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個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每一個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從生到滅的整個歷史進程就是一個歷史時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把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進程分成了原始社會時代、奴隸社會時代、封建社會時代、資本主義社會時代,然後經過社會主義過渡而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時代,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運用唯物史觀觀察分析人類社會形態演變一般規律而得出「五種社會形態」學說的科學概括,可稱為廣義的歷史時代觀。這同從國家發展角度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有區別的。
近些年來,由於歷史虛無主義作祟,有些人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時代觀忘記了,把中國已經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但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而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事實也拋棄了。中國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事實是不應忘記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列強已經把世界殖民地瓜分完畢,把中國瓜分得四分五裂。由於歷史條件所決定,中國不能獨立自主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只能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只是人類歷史社會形態發展一般規律的一個特例。中國社會形態發展的特殊性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經過「五種社會形態」學說的論斷失誤,而是社會形態歷史進程在中國的實際演變,這類演變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是具體的、多樣的、偶然的。正當中國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出新的社會形態因素——資本主義萌芽時,先於中國發展起來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一方面剝削壓迫本國的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另一方面瓜分、剝削、掠奪世界上的落後國家、民族和地區,以達到它們掠奪世界財富的目的。舊中國是資本主義列強弱肉強食的一塊肥肉,它們是不允許中國獨立自主地走資本主義強國之路的。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特殊性正是由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從大的歷史時代看,我們處於什麼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我們的時代是資本主義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1] 當今西方資本主義雖然在走下坡路,但資本主義制度仍在世界上佔統治地位,我們仍然處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歷史時代,但在該時代始終充滿了兩種社會制度的鬥爭。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一誕生,在其內部已經開始孕育了新的社會形態因素,產生了新的社會化的生產力,產生了代表新的生產力的工人階級,從而也產生了新的生產關係的萌芽。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標誌著第一個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在俄國誕生。十月革命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正是就社會主義這個嶄新的社會形態產生的時代意義作出的科學判斷。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來說,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舊事物內部產生出來的。社會主義作為新生事物,是在作為舊事物的資本主義母體中孕育產生的。新生事物一方面最終是不可戰勝的,另一方面其成長過程又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在生長初期又是脆弱的,這就是新生事物初生的辯證法。曾經的蘇俄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是在舊社會母體中孕育出來的代表新的社會因素的一對雙生子,一個先出生,一個後出生;一個中間夭折了,一個生命力旺盛,蓬勃發展起來了。筆者在這裡使用了蘇俄的提法,蘇聯顯然是指社會主義蘇聯,而俄國並不指現在的俄羅斯聯邦,而是指蘇聯之前的俄羅斯工人階級先進分子——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十月革命所建立的蘇維埃俄國。從1917年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俄國,到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蘇聯,直至1991年蘇東劇變,表明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的失敗只是代表新社會因素的一個新生兒夭折了;但是,有些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並不意味著代表新的社會因素的新生兒再不會產生了,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國家再不會誕生了,不意味著俄國十月革命創造的社會主義新生事物不可以再生長發展起來,也不意味著十月革命開創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終結了,更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趨勢不存在了,沒有現實意義了。
中國和俄羅斯兩個民族曾經在同一條社會主義道路上同行過。中國和蘇俄這兩個社會主義的新生兒,俄國作為哥哥先出生,中國作為弟弟後出生。一個是1917年出生,一個是1949年出生,相隔32年。同胞小孩出生的時間間隔似乎太長了,但對於人類新的社會形態產生的時間跨度來說,並不算長。從先後出生的一對社會主義新生兒來說,中國與蘇俄是社會主義兄弟關係,兄對弟有支持、弟對兄也有幫助;兄對弟有指教、弟對兄也有學習。弟對兄不僅學習借鑑正面的經驗,還學習借鑑失敗的教訓。失敗是成功之母,正是從社會主義蘇聯失敗的慘痛教訓中,中國吸取經驗發展起來了。作為社會主義的蘇聯夭折了,作為社會主義新生事物的中國發展成功了,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正在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邁進。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2019年第7期發表了《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的文章,講到了社會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的新生事物的發展辯證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走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回答了社會主義到底是什麼、怎麼建設的重大時代課題。中國共產黨是在蘇俄共產黨人回答社會主義是什麼、怎麼辦這一重大問題基礎上的進一步破題,也是在蘇俄共產黨人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前提下,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繼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是列寧史達林所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延續,是在資本主義母體內部產生的新的社會因素生命的延續,但又不是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的簡單複製,而是在更高歷史起點上的繼續前進。
從1917年十月革命到今天100餘年過去了。儘管有過蘇東社會主義的挫折,但從一個大的歷史跨度、一個新生社會形態成長的歷史進程來看,雖然中間有斷裂、有挫折,不論蘇俄也好、中國也好,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的總的歷史鏈條又是連續的,有生命力的,是一個生命的整體,表現出社會主義作為新生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種頑強的生命力已經深深地沉澱在中俄兩國人民的社會基因之中了。
自2008年爆發世界金融危機以來,有兩股世界性思潮影響很大,推動了兩種根本不同傾向的社會思潮和運動。一種是「左翼」思潮,引導社會運動向著社會主義方向延展。譬如,現在美國就出現了「左翼」,出現了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總統競選者,當然,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不儘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美國金融危機期間爆發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法國爆發的「黃馬甲」運動,都是受「左翼」思潮影響的、反對壟斷資本主義的群眾性運動。最近,在資本主義統治比較穩定的比利時也發生了大罷工,整個西歐都表現出「左」的思潮力量走上前臺、工人及廣大民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在興起。W.E.哈拉爾(William E.Halal)的《新資本主義》一書就是「左翼」運動的理論反映。另一種是右翼思潮,引導社會運動向右甚至向著極右的方向發展。歐洲極右勢力紛紛登上政治舞臺,包括鼓吹納粹主義的右翼政黨都登臺表演了。「左」和右,無論是表現為思潮,還是表現為某種政治力量的現實運動,陣線非常清楚,「左」的向更「左」的方向發展,右的向更右的方向發展。這說明在資本主義世界社會體系內部兩極分化越加嚴重,兩種制度、兩種前途、兩條道路、兩種力量的博弈十分激烈,社會主義社會戰勝資本主義社會需要相當長的歷史博弈過程。
在大的歷史時代進程中,中國與俄羅斯兩個民族是有承繼性、共同性的,我們兩國人民的血管裡都流淌過並還在流淌著紅色文化的血液。從大的歷史跨度上看,我們與俄羅斯人民是不可分的,蘇俄時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先於我們而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當然,繼任的蘇聯領導者又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蘇聯發生了蛻變。社會主義中國沒有夭折,我們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史達林的科學社會主義事業。俄羅斯現在也在努力擺脫曾經推行過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束縛。雖然中國與當今俄羅斯在意識形態方面不盡相同,但我們是從社會發展上、從源頭上、從思想上找出中國與俄羅斯曾經是密切相連的,存在相當的一致性,構成兩國共同合作的社會基礎。
一是在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共同性。從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看,中俄兩個民族具有很強的承繼性和一致性。馬克思主義是當今時代最先進的思想理論和理想信念。中國和蘇俄先後接受並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堅持並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了列寧主義階段。史達林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堅持並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當然他也有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方面。現在的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明確主張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人從蘇俄老大哥那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接受了列寧主義,在中國具體實踐條件下,堅持並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毛澤東講:「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中國與蘇俄的工人階級先進分子都曾共同秉承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理想、信念與思想。中國共產黨人以俄為師,學習並承繼了以列寧為代表的俄羅斯先進分子所主張的並在實踐中曾實現過的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出發、發展和成長離不開蘇俄的社會主義樣板,我們曾經的先生就是蘇俄,中國人民接受馬克思主義,接受社會主義,是受到蘇俄先進分子影響的。俄國率先實踐了科學社會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把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了實踐,中國是從蘇俄那裡學到了科學社會主義,並且借鑑了蘇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中俄兩國人民都曾有著共同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方面,在培養忠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幹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方面,社會主義的蘇俄都曾給予中國人民大力的支持和幫助。現在俄羅斯與我們有著共同語言的馬克思主義者還是很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俄兩國信仰科學社會主義的人們共同的思想基礎。
從歷史上看,中俄兩個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很多方面還是有許多共同性的。俄羅斯文化,無論是19世紀俄羅斯哲學社會科學與文學藝術,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革命文化,還是20世紀蘇聯的社會主義文化,都對中國人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的父兄長輩很多是在國民黨統治區讀到蘇俄文學著作,受到深刻影響後到延安投身革命的。我們這一代讀得最多的一本書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的經典段落很多人幾乎可以背下來。我們這一代,包括上一代,都是唱著俄羅斯革命歌曲成長起來的。當然,中俄兩個民族在文化、意識形態上雖然有一致性,但差別性也很強,因為中華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各自都有很強的民族特性。
二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俄羅斯共產黨兩個工人階級政黨方面的共同性。中國共產黨儘管與蘇聯共產黨有過不協調的論戰歷史,但與現在的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也包括俄國布爾什維克黨、蘇聯共產黨在總體上一直保持著傳統友誼關係。中俄兩黨有著共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和政治基礎。當然,後來的蘇聯共產黨逐步離開了馬克思主義路線,這也是蘇聯共產黨發生蛻變的根本的思想政治原因。蘇東劇變之後,中共與俄共建立並保持了牢固的兩黨關係。1997年6月,中共與俄共籤署了《合作協定書》並多次續籤至今,為鞏固發展兩黨關係提供了強大動力,也為發展中俄關係打下了政治基礎。俄羅斯共產黨總書記久加諾夫強調指出:「我們對俄羅斯聯邦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兩黨關係發展到如此的高度感到滿意。」還指出,「俄羅斯共產黨一貫支持中俄兩國、中國共產黨和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的雙邊合作。兩黨關係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兩國友好關係的發展。」
三是在國家的歷史任務、核心利益、戰略目標、共同敵人方面的共同性。從20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以來,中俄兩國人民在多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我們兩國都是相對落後的國家,中國比俄國還要落後。俄國在十月革命前是帝國主義統治鏈條上相對薄弱的環節,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裡相對落後的國家。十月革命成功後,面臨著在相對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已被西方顛覆的俄羅斯更具有強烈的發展願望,俄羅斯民族始終面臨著發展自己、建設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在近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一窮二白的落後國家,面臨著圖變、圖富、圖強的振興中華的歷史目標。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兩國都要集中於國內的改革發展,對中國來說,要振興中華;對俄羅斯來說,要振興俄羅斯。我們兩國為了實現各自民族復興的遠大目標,都要努力創造外部和平環境。中俄兩國都無意於對外發動戰爭、侵略別人。我們兩國都堅定地捍衛以聯合國憲章為基準、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體系,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堅決反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堅決反對西方帝國主義對全世界的侵略、掠奪方面,我們與俄羅斯是有共同利益和戰略目標的。兩國的戰略目標、核心利益、歷史擔當以及面對的主要對手是一致的。
總而言之,中俄是密切聯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行過同一條道路,有著共同的歷史經歷,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傳承,也有著牢固的合作的社會基礎、文化基礎、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具有共同的歷史任務、核心利益和戰略目標,離開這一點看中俄關係,也就離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離開了大的戰略視野和歷史眼光。當然,我們也要正視大同中的不同、合作中的分歧。
二、從兩國關係的發展歷史看,中俄兩國有著久遠深厚的合作歷史,友好合作是總趨向
研究中俄關係史,必須研究俄羅斯。研究俄羅斯,必須全面地、系統地、歷史地、辯證地來研究。就是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俄羅斯,既要看到俄羅斯的長處,又要看到俄羅斯的短處,既要看到蘇俄給我們提供的革命經驗,同時也要看到蘇俄給我們帶來的負面教訓。
先看俄羅斯的歷史。俄羅斯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是從古斯拉夫人的一支發展而來的。古斯拉夫人最早居住在奧德河、維斯瓦河、第聶伯河和布洛河流域以及白俄羅斯南部一帶。隨著歷史的發展,古斯拉夫人逐漸向周圍擴展,西抵易北河,東至頓河、奧卡河、伏爾加河上遊,北達波羅的海,南至喀爾巴阡山。公元1世紀前後,古斯拉夫人分成兩支:一支向東,被稱為東斯拉夫人,生活在第聶伯河中上遊,奧卡河、伏爾加河上遊,西德維爾納河一帶,即現在的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一支向西,被稱為西斯拉夫人,生活在維斯瓦河、奧德河和易北河一帶,即現在的中東歐諸國。公元六七世紀,民族大遷徙,斯拉夫人進入多瑙河流域和巴爾幹半島,形成南斯拉夫人,即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盟等,也就是現在的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半島諸國。
在公元9世紀左右,北方來的維京人與東斯拉夫人融合,建立了以基輔為中心的斯拉夫化的基輔大公國,即基輔羅斯。基輔羅斯是第一個俄羅斯國家,其版圖東起喀爾巴阡山,西至頓河,北起波羅的海南岸,南到黑海北岸,也被稱為東北羅斯。東北羅斯在公元10世紀完成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公元14~15世紀,東北羅斯的莫斯科公國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反抗蒙古人統治的中流砥柱。這就是現代俄羅斯把基輔視為俄羅斯的祖宗所在地的歷史文化原因。可以說,現代俄羅斯是從俄羅斯民族的老家,也就是斯拉夫人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建立的公國——基輔羅斯開始起步的。公元15世紀,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三世完成了對東北羅斯的統治。公元1485年,伊凡三世正式稱自己為「全羅斯」大公,後又反覆徵戰,吞併烏克蘭、白俄羅斯,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伊凡三世統一了東北羅斯,自稱「沙皇」。公元1521年,伊凡三世之子瓦西裡三世最終完成了統一俄羅斯的大業,建立了中央集權封建君主制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我們稱之為俄國,成為歐洲幅員最廣闊的國家。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又不斷擴張領土。
使俄國真正發展起來的,是主持建設彼得堡的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彼得大帝執政期間,通過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力,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為對外擴張奠定了物質基礎和制度前提。彼得大帝1721年改稱皇帝,俄國從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逐漸發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的沙皇帝國。
彼得大帝時期正是中國的康乾時期。康熙與彼得大帝是同時代的人。中俄是當時世界上兩個東方大國,俄國雖然自稱是歐洲國家,但實際上大部分國土在東方和亞洲。康乾盛世時,中國的GDP佔全世界的1/3,是世界老大。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俄國國力開始上升,中國卻開始下降。從俄國在彼得大帝時期發展起來、中國卻衰敗下來的經驗教訓來看,歷史的原因是複雜的,但其中有一條原因是共識的,這就是彼得大帝時期,中國是封閉的,俄國是開放的,它向西方諸資本主義國家學習,開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縱觀中俄兩國關係的歷史,可分為六個大的歷史階段。
第一大歷史階段為中俄相對友好交往階段,從1618年左右至1639年左右,大約20年左右。
歷史學家通常認為,中俄兩國的正式交往始於400年前明朝萬曆年間,這是中俄正式發生關係,也是中俄關係史第一大歷史階段的起點。1618年9月,由佩特林帶隊的俄羅斯哥薩克使團到訪中國抵達北京,史稱佩特林使團,這個使團已經開始具有現代意義的外交使團作用。在這20年左右歷史當中,中俄兩國保持著相對平穩友好的關係。
從17世紀中葉俄國開始侵犯我國東北邊疆地區為轉折點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俄關係進入了有侵略、有對抗、有合作的曲折發展的歷史進程,從1639年左右至1949年,大約300餘年的歷史。應該說,在300餘年的中俄交往史中,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兩國國內局勢變化,兩國關係經歷了多次曲折轉變。300餘年來,中俄關係的歷史大體上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即中俄關係的第二、三、四歷史階段。
從1639年左右到1840年左右,中俄關係發展進入了第二大歷史階段,是俄國開始侵犯中國的歷史階段,大約200年左右。
中俄關係第二大歷史階段是隨著俄羅斯成為強大的封建專制沙皇帝國開始侵犯中國邊疆地區,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止而走過來的。
300餘年前,中國正處於明末清初,而俄羅斯卻發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沙皇帝國。實際上,早在16世紀中期,沙俄就開始越過烏拉爾山,進入西伯利亞,向中國東北邊疆地區滲入、蠶食。到17世紀,俄羅斯成為富有侵略性的中央集權封建君主專制沙皇帝國,這正是中俄交惡的始因。沙俄侵略者從1639年開始向中國的黑龍江流域進犯,中俄關係開始了對抗,俄羅斯壓迫、欺負、侵略、掠奪中國,這是兩國對抗的主要內容。17世紀中葉,清軍1644年入關,中國封建政權更迭,清封建統治者忙於國內,無暇顧及東北邊疆,沙俄勢力乘機侵進到太平洋沿岸,開始向中國黑龍江流域擴張,入侵中國的東北邊疆,侵佔中國領土。在彼得大帝執政期間,清入主中原後,康熙皇帝曾於1685年和1686年發動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幾乎全殲向黑龍江流域進犯的沙俄侵略軍。1689年,中俄兩國籤訂《尼布楚條約》,明確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外興安嶺以南的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是中國領土,黑龍江、烏蘇里江都是中國的內河。《尼布楚條約》籤訂後,沙俄侵略者時有對我黑龍江流域的侵犯,但總體上兩國保持了近百年相對和平正常的狀態。
以中國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轉折點,至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中俄關係進入了第三大歷史階段,大約80年,開始了中俄近代關係史,是中俄近代關係史前期,也是沙俄大肆侵略中國階段。
中俄近代關係史可分為前後兩個時間段,前期為中俄關係第三大歷史階段,後期為第四大歷史階段。第三大歷史階段,從俄羅斯作為中央集權封建君主專制沙皇帝國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大肆侵略中國,至十月革命止。1840年中國跌入低谷,從「康乾盛世」走向「落日的輝煌」,墮落為任人侵凌的弱國。沙俄卻發展成為對外侵略擴張的帝國主義強國。18世紀末,資本主義在沙俄有了很大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資本主義,沙俄進入後發的但又相對落後的帝國主義階段。從19世紀中葉開始,沙俄重新開始了遠東擴張,越過了《尼布楚條約》劃定的邊界線,向中國東北邊境大舉進犯。沙俄帝國主義的後發性,既有殘留大量封建農奴制的落後性,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落後薄弱環節,又有後發帝國主義強國的擴張性和侵略性,沙俄封建帝國兼具侵略性與落後性兩重性。爭取出海口的戰略,是沙俄從封建帝國一直到成為帝國主義強國所秉持的國家戰略,決定了其軍事戰略的侵略性、擴張性,表現為沙俄向東、向西、向南、向北迅速侵略擴張。向西侵略擴張,尋找出海口,在黑海發動與土耳其的克裡米亞戰爭;向北侵略擴張,在波羅的海與歐洲列強反覆爭奪出海口;向南、向東侵略擴張,侵佔中國大片領土。在太平洋與日本爭奪出海口,爆發日俄戰爭,爭奪中國殖民地。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時,1858年沙俄政府採取武力恐嚇手段,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籤訂《璦琿條約》,把大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劃為俄國領土,將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包括吉林省的所有海岸出海口及海參崴出海口劃為中俄共管。1860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籤訂《中俄北京條約》,確定了以往清朝政府不承認的《璦琿條約》的法律效力,把《璦琿條約》中規定為中俄共管的大部分土地佔為己有,攫取了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極其廣大的領土,共約100萬平方公裡。1864年和1881年,沙俄又逼迫清政府分別籤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和《中俄伊犁條約》,侵佔了中國西北近50萬平方公裡土地。根據這三個條約,沙俄在中國東北和西北共侵佔了150萬平方公裡土地,奪取佔領我國東北、西北大片土地。1900年沙俄侵略者利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的機會,大肆向中國東北三省出兵侵略,製造了海蘭泡和江東64屯慘案,把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龍江以東的中國居民趕盡殺絕。黑龍江從此成為中俄兩國的界河。沙俄參與了八國聯軍武裝侵略中國,與其他列強強迫中國籤訂《辛丑條約》,是庚子賠款獲利最多的國家。修遠東鐵路佔領大連,在旅順口建立海軍基地,大量掠奪中國的財富。當然,自從2004年中俄兩國籤訂邊界條約,宣布兩國歷史問題已經解決。為中俄友好關係大局,我們今天不宜公開再提這段歷史,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段歷史的虛無。
以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起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1917年至1949年,中俄關係進入了第四大歷史階段,大約30餘年,也就是中俄近代關係史後期,是蘇俄支持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階段。
20世紀初十月革命爆發,俄國成功地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開啟了中俄關係的支持幫助中國革命歷史階段。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創建社會主義蘇聯,從列寧到史達林,總體上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與建設是予以支持和幫助的。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列寧主張東方民族獨立,取消與中國籤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在蘇聯的鼓動和支持下,原本中國的漠北蒙古在20世紀20年代初獨立,成為今天的蒙古國。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當局與蘇聯又圍繞中東鐵路問題發生了嚴重衝突,爆發了大規模武裝衝突。蘇聯與當時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關係複雜。
歷史上,蘇俄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進程中,在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偉大實踐中,得到了蘇俄共產黨人和人民的國際主義援助。中國先進分子從蘇俄那裡學習並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後,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為榜樣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方向,從此,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開始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建設不僅遵循了列寧的建黨學說,也借鑑和學習了蘇聯共產黨的經驗。筆者2018年訪問俄羅斯期間,參觀了位於莫斯科郊區的中共六大會址。中共六大是1928年6~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當時正值中國大革命失敗的嚴峻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遭遇嚴重的白色恐怖。在這種形勢下,總結革命經驗教訓,規劃革命未來的黨代表大會只能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通過的一系列決議對中國革命具有重要意義。決議指出,中國的社會性質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現階段的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實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工農民主專政,通過武裝鬥爭奪取政權。中共六大關於中國社會和革命性質以及任務的闡述在當時是非常重要和及時的。這雖然是中俄兩黨、兩國關係中一段重要的插曲,但也深深體現了俄羅斯共產黨和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在支持中國革命的過程中,蘇聯同志也提出了一些錯誤的意見。「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表達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同意劃江而治的意見,也表現出了堅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堅強決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近代以來中俄關係史進入了第五大歷史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蘇聯蛻變、俄羅斯聯邦成立止大約40餘年,是中俄關係史現代階段。
在第五大歷史階段中,中國與蘇聯總體合作間有交惡。第五大歷史階段大體分為四個時期,十年友好結盟、十年關係惡化、十年全面對抗、十年緩和改善。這裡講的「四個十年」是大致的時間跨度,不那麼精確。中蘇兩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40年的交往中既有兄弟般的甜蜜歲月,也有對抗甚至局部衝突的苦澀回憶。中蘇建交40年,前10年友好合作,再30年波瀾起伏、交惡對抗,然後緩和改善。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8年中蘇關係全面破裂,是近代以來中俄關係第五大歷史階段的第一個時期,即十年友好結盟時期。
無論是從正面的支持、幫助和經驗來看,還是從反面的教訓來看,蘇聯都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巨大的影響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共產黨人28年艱苦卓絕鬥爭和中國人民百年奮鬥的結果,蘇聯對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給予了巨大支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二天,蘇聯就宣布予以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中蘇同盟關係的確立是對新中國最重要的支持。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毛澤東於1949年12月~1950年2月訪問蘇聯,於1950年2月14日正式籤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毛澤東評價說:「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新的中蘇條約,鞏固了兩國的友好關係,一方面使我們能夠放手地和較快地進行國內的建設工作,一方面又正在推動著世界人民爭取和平和民主反對戰爭和壓迫的偉大鬥爭。」[3]《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籤訂,確立了兩國同盟關係,揭開了中俄友好關係的新篇章。同時,兩國還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蘇聯以年利率1%的優惠條件給中國3億美元貸款,這筆資金對於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是雪中送炭。蘇聯還支持了抗美援朝戰爭。
在經濟建設領域,蘇聯幫助中國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並實施大量援助,共涉及156個項目,中國人民至今記憶猶新。在蘇聯支持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實施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基礎,培養了大批經濟建設和工業人才。在科學技術領域,蘇聯大力援助中國,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例如,1954年4月,中蘇籤訂幫助中國和平利用核能協定,幫助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原子能反應堆回旋加速器。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又向中國援助了100多套設備,構築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工業建設的核心和骨幹。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中國以俄為師,但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表明,只有中國共產黨人充分考慮自己的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不搞照抄照搬,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國人民的事業才會順利發展。中國並沒有在任何時候都照搬蘇聯經驗,比如,中國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沒有像俄國革命那樣通過城市武裝起義奪取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規劃國家結構形式時,也沒有照抄蘇聯搞聯邦制,而是實行單一制國家結構。在確定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形態和政權形態時,毛澤東指出:「在一個長時期中,將產生一個對於我們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時又區別於俄國制度的特殊形態,即幾個民主階級聯盟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形態和政權形態。」[4] 直至建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國家形態。
從1959年至1968年,中俄關係進入了第五大歷史階段的第二個時期,即十年惡化時期。
史達林逝世後,赫魯雪夫在對待社會主義國家關係上搞大國沙文主義,對兄弟黨搞老子黨,對兄弟國家搞家長制,全盤否定史達林,走修正主義路線,中蘇關係開始逐步惡化。1958年蘇聯打算在中國建立長波電臺,組建聯合艦隊,遭到了毛澤東的斷然拒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一萬年不要援助。」[5] 1958年赫魯雪夫宣布,蘇聯單方面撕毀中蘇友好條約,撤走了全部蘇聯專家,停止了對中國的一切援助,中蘇兩黨展開全面論戰,中蘇友好關係破裂。
從1969年至1979年,中俄關係進入了第五大歷史階段的第三個時期,即全面對抗時期。
中俄兩國、兩黨關係全面惡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國際大局勢、大背景下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具體條件下發生的。從赫魯雪夫到勃列日涅夫,對中國長期採取壓制政策。中蘇7000多公裡邊界,加上蒙古國作為軍事緩衝地帶,蘇聯在1萬多公裡邊界線上陳兵百萬,對中國形成包圍態勢,甚至打算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1969年3月,爆發珍寶島邊界局部衝突;同年8月,在新疆爆發鐵列克提衝突。中蘇關係跌至谷底,戰爭一觸即發。
從1980年至1991年蘇聯解體,中俄關係進入了第五大歷史階段的第四個時期,即十年緩和時期。
1982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發表願意改善對華關係的「塔什幹講話」。第二天鄧小平指示外交部正面回應,向蘇聯傳遞信息,提出雙方應坐下來心平氣靜地討論問題。從此,中俄進行了關係正常化的12次協商。經過7年努力,到1989年5月,戈巴契夫訪華並與鄧小平會談。以鄧小平發表「結束過去、開闢未來」著名論斷為標誌,中俄關係實現正常化。兩國間建立了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相互睦鄰友好的正常國家關係。
從1992年俄羅斯聯邦成立至今,中俄關係進入了第六大歷史階段,即30年全面合作階段。
從葉爾欽到普京,中國與俄羅斯的交往日漸頻繁,1992年12月17日,葉爾欽總統訪華,籤署中俄聯合聲明,宣布中俄互視為友好國家,以睦鄰相處為標誌,推動雙邊關係快速向前發展。1994年發展成為建設性夥伴關係,1996年發展為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01年籤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法律形式確定中俄永做「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該條約成為新時期中俄關係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和法律基礎。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5~7日對俄羅斯成功進行了國事訪問,雙方決定把雙邊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總結70年基礎上推動中俄關係進入更高水平、更大發展的新階段,開闢了中俄關係的新局面。從此,中俄關係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健康發展,不斷提升水平。
從歷史上看,中俄之間總體上合作大於對抗。中俄相互尊重各自發展道路的選擇和彼此核心利益的關切,在雙邊和多邊事務中成功地實現戰略對接,如「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一帶一路」倡議與大歐亞夥伴關係的對接,等等。中俄兩個偉大國家、偉大民族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中,共築中俄關係新篇章,為世界做出我們兩個偉大國家、偉大民族應有的貢獻。
現在中俄關係處於兩國關係的最好時期、最好水平,處於新的發展歷史起點。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3天即1949年10月3日中俄建交,至今已有70年,這段不平凡的70年曆程對於中俄雙方都是寶貴財富。正是在這些複雜而豐富的雙邊關係歷史基礎上,我們找到了兩個偉大民族世世代代友好相處之道。中俄兩國人民保持世世代代友好相處,最根本的就是堅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互不幹涉內政、不強加於人的原則。最核心的要義,就是相互給予對方堅定有力的支持,支持對方維護本國核心利益,支持對方選擇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只要堅持這個原則和要義,即使出現某些意想不到的情況,也會維持住雙方的合作關係。這正如在中俄關係處於歷史上最糟的時刻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魯·伊·西傑利斯基所說的那樣,恰恰因為是這樣,我們與中國的政治關係才能「徹底反彈」,未來只會朝好的方向發展。未來屬於中國,因為他們有世界歷史上最長的治國經驗為依託。
三、中俄誰也離不開誰,相互依存度很高,重視發展中俄戰略協作關係是不二的戰略選擇
2019年9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裡姆林宮會見中國總理李克強時指出,中俄關係是國際關係中的重要穩定因素。普京強調,對華關係是俄外交的優先方向。在我國對外關係戰略中,處理好與大國關係具有重要意義。中美關係固然重要,但絕不能輕視中俄關係,中俄關係是我國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今天的中俄關係具有絕對不亞於中美關係的戰略重要性。對於這個判斷,有不同看法,可以討論。
第一,從地理位置上看,中俄陸海相連,必須處理好鄰居關係。
處理好我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是我國對外戰略的關鍵。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鄰國,中俄兩國邊界從太平洋沿岸的遠東越過中蒙邊疆至中亞全長達7300多公裡。中俄共有一個海域——太平洋,是海上近鄰。與黑龍江隔江而望,是一衣帶水的鄰居。中俄也有陸陸相連,是陸上鄰居。中俄兩國是息息相關的近鄰,成為永久的好鄰居十分有必要。
第二,從中俄美在國際格局競爭中的地位來看,中俄兩國都被美國視為戰略對手,休戚與共。
美國已完成把中國作為主要戰略對手的戰略調整,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會放棄把俄羅斯視為對手的戰略選擇,放鬆對俄羅斯的打壓。美國十分擔心俄羅斯東山再起,時刻保持警惕,不斷加大打擊壓制俄羅斯的力度。美國假手歐盟和北約持續對俄羅斯施壓。美國的戰略意圖是控制波蘭、烏克蘭、外高加索三國、波羅的海三國,把俄羅斯壓制在白俄羅斯以東、第聶伯河以東、外高加索以北。北約經過三輪東擴,控制了波羅的海三國,在波羅的海地區直接與俄羅斯接壤,俄羅斯國家安全出現顯著惡化。在烏克蘭語裡,「烏克蘭」的意思是邊緣地帶、邊遠的地方,即離莫斯科很遠的地方。但烏克蘭的戰略地位很重要,是俄羅斯與歐洲大陸的戰略緩衝地帶,第聶伯河是現在烏克蘭族與俄羅斯族的分界線。普京很強硬,支持東烏克蘭,拿下克裡米亞,在黑海出海口建立戰略支點。在中東支持敘利亞、支持伊朗,找到緩衝地帶。在拉美支持古巴。最近,俄羅斯向美國的後院伸手,支持委內瑞拉,這是普京重要的一手戰略舉措。美國國防政策已把中俄共同定性為其「戰略競爭對手」,中俄合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必須攜起手來共同應對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強大壓力,中俄合作的這一基礎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因美國大力向中俄兩國同時施壓而不斷增強。
第三,從鬥爭策略上看,必須保持並發展同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俄羅斯是橫跨歐亞世界的第一領土大國、第一自然資源大國、第九人口大國,也是文化大國、科技大國、教育大國、軍事強國,又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2006年俄羅斯經濟總量達到蘇聯時期的最高水平,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097萬億美元,人均1.48萬美元,步入高收入國家,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發展中俄戰略關係,具有長期的、不可替代的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戰略意義。中俄是美國保持世界霸權的兩個最大障礙國。美國一直想把俄羅斯納入「大西方」來共同對付中國,這也是川普期望的,但美國這一目的很難實現。如果實現,對我國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中國尊重俄羅斯,是與之平等相處的唯一大國。俄羅斯也正視中國發展,不把中國視為敵對國家,視為可以共同發展的唯一大國。西方對俄羅斯嚴苛制裁,俄對中國的資金、技術需要也在加大。中國與俄羅斯相互依賴、抱團取暖,必將加重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戰略對抗的砝碼。
第四,從戰略發展上看,中國需要俄羅斯,俄羅斯也需要中國,互為犄角。
俄羅斯有著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石油、天然氣儲量是世界第二,俄羅斯能源對中國具有戰略性作用。油氣是重要戰略資源,2018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7%,俄羅斯將成為我國最重要、最可靠的戰略性油源國。2018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2800億立方米,進口依存度超過44%,2019年需求增至3100億立方米。2019年12月2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視頻連線,共同見證了中俄東段天然氣管道投產通氣儀式。這條管道2020年將向中國輸氣量約50億立方米。隨著中段和南段陸續建成投產將提升至每年向中國輸氣量達380億立方米。要進一步推動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和薩哈林天然氣合作談判,強化液化氣領域合作,這對保證我國天然氣供應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俄羅斯油氣輸入我國,是對我國能源的戰略替補。當然,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俄羅斯發展需要中國的資金、技術、市場、勞動力與人才,雙方取長補短,不可或缺。
第五,從戰略牽制上看,俄羅斯是支重要力量,對中國形成強大的戰略支持。
軍事上一個最重要的戰略選擇是不要兩面作戰、四面出擊,兩面作戰會背腹受敵,四面出擊會分散力量、削弱自身。美國把中國當作主要對手,中國與俄羅斯結成戰略夥伴關係,制約歐洲、制約日本,這是不二的戰略選擇。對於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圍剿來說,俄羅斯是最大的牽制力量,是對我國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例如,解決臺灣問題,美國因素是我們的關鍵考量,是制約我們放手解決臺灣問題的重要因素。解決臺灣問題,遏制美國,最重要的是靠我們自己,但能把美國牽制住的首先是俄羅斯。俄羅斯是我國解決臺灣問題最大的外部助力。沒有俄羅斯的牽制,臺灣問題解決起來會有很大困難。當年,鄧小平組織中越邊界反擊戰時,主要考慮了兩個方向的動向,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蘇聯。如果這兩家不出手,中越邊界反擊戰就好打。鄧小平率先出訪美國、穩住美國方向。同時,在中越邊界反擊戰發展的每一階段,鄧小平盯住的並不全是中越戰場,而是始終關注蘇聯在軍事方面有什麼動作,如何穩住蘇聯。
第六,從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局來看,中俄戰略協作不僅對中俄兩國,而且對地區和全世界的和平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世界格局和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客觀要求中俄必須走到一塊。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獨霸世界的地位,對有可能與美國並駕齊驅、對美構成重大挑戰的國家都要打壓。中國和俄羅斯是美國務必要打壓的兩個大國。美國不斷通過北約東擴,向獨立國協國家滲透,持續壓迫俄羅斯生存空間。對中國也不斷加大打擊圍剿的力度,在亞太不斷增加軍事力量,加強美日韓軍事同盟,利用臺灣對中國施壓,大打貿易戰、意識形態戰。中俄聯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不僅有利於維護中俄兩國利益,還起著保衛世界和平的作用。中俄兩國是具有重大世界影響的大國,中俄戰略合作的意義和影響遠遠超出兩國雙邊及其所在地區,在世界和平穩定大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世界大格局仍然是冷戰結束後美國一超獨霸,大力推行單邊主義,但多邊主義已成為世界格局的主流趨勢。在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矛盾糾結關係中,中美俄是最重要的三角關係。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促使中俄必須走到一塊。反對美國單邊霸權,中俄兩國聯手,對世界和平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戰略作用。
中俄合作基礎不斷擴大,合作領域不斷拓寬,有共同維護國家安全、共謀發展、合作治理世界的共同願望。我們必須與俄羅斯保持並鞏固重要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是必須緊緊抓住而不能放鬆的戰略抉擇。儘管中俄之間由於歷史文化、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等複雜的因素,還存在諸多矛盾與問題,中俄關係也並不完全是陽光,中俄關係發展也不完全是一帆風順。但是,我們必須堅持發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個大方向,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必須加強對俄羅斯、中俄關係、對俄戰略策略的研究,要高度重視俄羅斯、重視中俄關係、重視發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及時消除不利因素,團結俄羅斯、尊重俄羅斯、合作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