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定理:一個神奇數學定理的探尋與證明之路

2021-02-19 Mr. Why說數學

有很多讀者問我的數學思維講義寫得如何了?何時可以出版?實在抱歉,目前只寫了一半,因為手頭還有作品的翻譯任務,分身乏術,所以只能盡力而為之吧!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

另外,也有很多讀者問我網課何時可以上線?這個問題我真心回答不了,因為我比較懶。其實大家可以看我的文章,寫得都很詳細,關鍵還免費的!嘿嘿!

本文是我去年給高年級孩子的一次講課內容,今天整理成文,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看到數學之美。

讀完本文之後,也許你們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是有機會成為數學家的。

 

第一部分:什麼是皮克定理?

 

1899年,猶太數學家皮克(Georg Alexander Pick)發現了一個被譽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100個數學定理之一」的「皮克定理」(Pick's Theorem)。這個定理是這樣說的:給定頂點座標均是整點(或正方形格子點)的簡單多邊形,其面積𝑨和內部格點數目𝑰、邊界格點數目𝑩的關係為𝑨=𝑰+𝑩/𝟐−𝟏。

例如:

            

根據皮克定理,我們可以得到:

我們可以通過間接計算的方法驗證這個結果:

S=S長方形-(S1+S2+S3+S4+S5)=12×8-(2+2+2+2+2)=96-(2+12+6+12+10.5)=96-42.5=53.5。

哇,最終的結果正如皮克定理所說的那樣,面積的計算居然可以通過數點數來得到,真的很神奇有木有?

Pick於1859年出生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1943年死於特萊西恩施塔特集中營。我們在欣賞這樣美妙的定理之時,不禁要緬懷一下這位偉大而不幸的數學家。

 

第二部分:問題的起源

 

皮克定理的發現要從古埃及說起。

古埃及人鋪地板時發現,用同樣大小且同一種的正多邊形鋪地板時,只能用正三角形、正方形與正六邊形,得到三種圖案。

古埃及人又從鋪地板中,發現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為一平角(即180°)。

我們也可以利用摺紙的實驗,發現這個定理。即沿著DE、DG、EF把三角形折成長方形DEFG,那麼∠𝑨、∠𝑩、∠𝑪疊合於A』點,成為一個平角。

古埃及人還從拼地板中發現了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其實,我們也可以利用幾何畫板 (Geoboard),發現更多的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特例。例如:

不論是起於好奇或實用,其實都引出了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平面上以格子點為頂點的多邊形,其面積公式是什麼呢?如何探尋它?

 

第三部分:規律的探尋

 

要追尋一個公式或規律,通常是由特例著手。一個問題的特例,正如其推廣或類推,往往有各種式樣。換言之,一個問題並非是孤立的,而是座落在由許多問題所連結起來的四通八達的網絡上。

例如,在上述問題中,將多邊形改為三角形或長方形,就是一個特例的思考方向。也可以將二維平面的問題,改為一維的直線問題,這又是另一個特例的思考方向。

找到一個適當的特例,由此切入,逐步尋幽探徑,發現其一般規律後,從而解決整類的問題,這是最令人欣喜的事情。

(一)從一維特例出發。我們選擇一維的特例來思考,此時不過是簡單的「植樹問題」。例如:在一條線段上每隔單位距離種一棵樹(即在格子點上種樹),兩端皆種,問線段有多長?

我們觀察到格子點可分成內點(interior points)與邊界點(boundary points)兩類。假設內點與邊界點的個數分別為i與b(事實上 b=2)。顯然線段之長 L 為:

我們也可以這樣想:如果在相鄰兩格子之中點加以分割,得到許多小段,那麼每一個內點所在的小段皆具有單位長度,而每一個邊界所在的小段只有1/2單位長度。換言之,一個內點貢獻一個單位長度,而一個邊界點只貢獻了1/2個單位長度。因此,線段的長度為:

(二)推廣到二維平面。對於平面上以格子點為頂點的多邊形,其面積公式是什麼呢?我們初步猜測多邊形面積為:

接著是用一些例子對猜測作試驗。因為多邊形有無窮多種,所以即使試驗再多的例子都成立,這都不能代表已證明出我們的猜測,但是只要有一個例子違背(稱之為反例),就否定掉猜測。舉「凡是天鵝都是白色的」,我們觀察過再多的白色天鵝都無法得到證明,但是只要出現一隻黑天鵝就否定掉這句話了。這種證明和否證的不對稱性值得注意。

現在,我們將前面三個圖形的面積列表如下:

經過比較,我們發現之前猜測的公式都不對。該如何修正呢?

我們進一步觀察規律,發現最後兩列相差的數量相等,即相差1,所以我們將公式修正為: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這個公式。仿照一維植樹問題的情形,考慮前面的長方形圖。我們發現,一個內點貢獻面積1,而邊界點分成兩種情形:(1)在側邊上的點,每一點貢獻面積𝟏/𝟐;(2)四個頂點,每一點貢獻面積𝟏/𝟒。因此,如果每一個邊界點都看成是貢獻面積𝟏/𝟐,則整個合起來就多算了一個單位面積,必須減掉。


再對這個公式作試驗,考慮如下圖形:

容易求得它們的正確面積分別為9/2、13與25/2。另一方面,按公式來計算,分別得到9/2、13與13。因此,對於前面兩個圖形而言,公式成立;但是,對於第三個圖而言,公式就不成立了。

我們發現,該圖比較特別,有兩個邊交叉了,這並不是通常所謂的多邊形。如果將這種情形排除掉,只允許邊與邊沒有交叉的情形,我們稱之為單純多邊形(simple polygon),那麼我們猜測,公式對於單純多邊形都會成立。

 

第四部分:定理的證明

 

一般而言,數學是先有觀察與猜測(這個階段允許犯錯),然後才有試驗、修正與證明。

數學絕不是突然(out of the blue)從天上掉下一個公式或定理,然後就要我們去證明。

通常數學教科書所犯的毛病就是按「定義、定理、證明」等抽象方式來鋪陳,這樣無法看到數學的發展過程。

為了證明公式,首先讓我們分析單純多邊形:

1)最簡單的單純多邊形就是原子三角形(atomic or primitive triangles),亦即除了三個頂點之外,三邊及內部皆不含格子點之三角形,見下圖,其面積皆為𝟏/𝟐,並且可用公式來計算:𝟑/𝟐+𝟎−𝟏=𝟏/𝟐。因此,對於原子三角形,上述公式成立。

2)其次,我們觀察到對於任意的單純多邊形都可以先分割成三角形(即三角形化),再進一步分割成原子三角形的組合(這叫做原子化),見下圖。

3)最後考慮任何單純多邊形Γ,將它分割成兩個單純多邊形Γ𝟏與Γ𝟐,見下圖。設Γ有𝒃個邊界點、𝒊個內點,並且Γ𝟏和Γ𝟐分別有𝒃𝟏個與𝒃𝟐個邊界點、有𝒊𝟏個與𝒊2個內點。再設Γ𝟏與Γ𝟐有𝒃3個共同的邊界點。

則:

𝒃=𝒃𝟏+𝒃𝟐−𝟐𝒃𝟑+𝟐;𝒊=𝒊𝟏+𝒊𝟐+𝒃𝟑−𝟐

所以:

𝒃/𝟐+𝒊−𝟐=(𝒃𝟏/𝟐+𝒊𝟏−𝟏)+(𝒃𝟐/𝟐+𝒊𝟐−𝟏)

即:Γ=Γ𝟏+Γ𝟐。

因此,我們發現,這個公式在分割下具有加性additivity)。

現在換個角度再來證明一下這個定理的正確性。

重新整理皮克定理的證明思路,具體如下:

1)首先,證明對長方形是成立的;

2)接著,再證明對直角三角形是成立的;

3)然後,繼續證明對任意三角形也是成立的;

4)最後,證明對於兩個圖形的組合還是成立的。

假設這個公式是對的,我們先看第四步:證明對於兩個圖形的組合是成立的。

將兩個圖形組合在一起。注意:重合的兩個邊界點,分別多了1/2個點,所以最後是減去2,而不是減去1。

回頭證明第一部分:公式對長方形是成立的。以一個長為𝒙、寬為𝒚的長方形為例。

接著證明第二部分:對直角三角是成立的。以一個底為𝒙、高為𝒚的三角形為例。先假設斜邊上沒有邊界點(除了頂點)。

繼續。現在考慮斜邊上有邊界點的情況。通過對第四種情況的證明,我們可以將三角形分割為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組合。

最後證明第三種情況:皮克定理對任意三角形也是成立的。

這裡,我們可以通過從長方形減去外圍三角形的方法得到證明。

最後,作為鞏固聯繫,小朋友們可以自己應用皮克定理計算下圖的面積:


 

第五部分:小結

 

一個好的數學結果,除了定理本身漂亮之外,更要緊的是它要具有推廣的潛力,能在許多相關結果中佔有樞紐的地位。皮克定理就具有這樣的推廣潛力。

皮克定理有許多方向的推廣。例如:它可以推廣到更一般的多邊形,邊可以交叉,中間可以挖掉多邊形;也可以推廣到不同形式的格子點,如正六邊形格子點;更可推廣到三維空間的多面體之情形。

其實在我看來,這篇文章的重心不在於皮克定理是什麼,而是在於如何去發現、探索、猜想並證明一個定理,這才是學數學要學的重要方面,公式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但背後的原理和證明過程往往很精彩。希望每一個學數學孩子都不要只顧著解題與技巧,而忽略了數學公式背後那些精彩而又美麗的探索與發現過程。

 

最後,希望小朋友們將來也能成為數學家!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講個道理:其實,植樹問題就是皮克定理小時候……(文末贈送神秘人物言語)
    如果你是蘇教版地區的老師或學生,那麼在五年級上冊的《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數學課中,你已經初步了解了皮克定理。如果你在課外學數學,那麼必定更加熟悉,皮克定理是課外數學拓展的重要內容。皮克定理,由數學家皮克(Pick)在1899年提出,是一個可以通過數多邊形的點的數量,來得出面積的公式。
  • 格點多邊形的面積——皮克定理的近似證明
    四年級皮克定理:頂點都在格點(正方)上的多邊形,如下圖紅色頂點, 皮克定理的常規證明方法略繁瑣,倒是有近似的方法,更直觀一些。 我們將3個頂點的3個半圓計入多邊形, 而事實上,只有上圖中綠色的扇形是多邊形內的, 綠色扇形=3個半圓-紅色扇形, 而凸多邊形的外角和為360°,參見《凸多邊形外角和的證明
  • 施篤茲定理的證明(O'Stolz定理)
    >施篤茲定理的證明(O'Stolz定理)是處理數列不定式極限的有力工具,一般用於*/∞型的極限(即分母趨於正無窮大的分式極限,分子趨不趨於無窮大無所謂)、0/0型極限(此時要求分子分母都以0為極限)。定理證明
  • 費馬大定理是怎麼證明的
    已故數學大師陳省身說道,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成就有兩個,一個是阿蒂亞—辛格指標定理,另一個是費馬大定理。
  • 正弦定理的證明
    、非常簡單的定理。在△ABC中,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則這個定理叫正弦定理,我想大家都認識吧。不過,突然之間,讓你證明一下這個定理,恐怕不少人要抓瞎。得稍微定定神,才能想起來怎麼證明。證法一: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數學佬一般上課都是這樣證明的,因為這樣的證明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順理成章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 哥德爾定理的證明
    哥德爾定理的證明閒之尋味/在大學時,我聽到一個匪夷所思的定理:哥德爾用數學證明了,數學裡有不能被證明的定理
  • 濃墨重彩的費馬大定理證明
    例如,當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度分別為3和4時,那麼斜邊長度一定是5,因為3 2 +4 2 =5 2 。顯然這三個數字滿足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條件,據此我們同樣可以經由任意兩個完全平方數(如9,16,25)求出另外一個完全平方數。
  • 餘弦定理、正弦定理公式推導證明,三角形正弦定理面積公式
    歡迎來到【計氏數學】,點擊上方藍色字體【計氏數學】,關注不迷路。
  • 圓周角定理、弦切角定理、切線長定理、切割線定理證明
    歡迎來到【計氏數學】,點擊上方藍色字體【計氏數學】,關注不迷路。
  • 比例的性質,等比定理,合分比定理的證明
    歡迎來到【計氏數學】,點擊上方藍色字體【計氏數學】,關注不迷路。
  • 《費馬大定理》
    從猜想到證明,一個簡單的定理往往需要幾代數學家的努力才能證實成立。數學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此,簡單的符號組成的式子,散發出來的魅力卻是無窮。   導讀   大家好,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由西蒙·辛格編寫的《費馬大定理》一書。
  • 100 個最偉大的數學定理,你知多少?
    數學家並沒有免疫這些影響,在 1999 年 7 月的一個數學會議中,Paul 和 Jack Abad 提出了他們的「一百個最偉大的定理」名單。他們給出的排列是基於一下標準;「定理在文獻中的地位、證明的質量與結果的意外性」。這個排列當然同電影還有書排列的一樣的武斷,但是這裡的定理必定都是很有價值的結果。
  • 八年級上:中線定理與廣勾股定理
    今天我們來介紹勾股定理裡面的第三個知識點——中線定理中線定理是一種數學原理,指的是三角形一條中線兩側所對邊的平方和等於底邊一半的平方與該邊中線平方的和的兩倍。我們先利用已經學過的勾股定理證明一下中線定理。既然中線定理都是平方的形式,所以我們選擇構造直角三角形,過點A作AD⊥BC即可。
  • 為什麼要證明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千古第一定理之譽並不為過。將公眾所熟悉的定理(數學與數學以外)排一下,此定理絕對第一。
  • 中國社會科學報:勾股定理與畢達哥拉斯定理證明思路不同
    確定何謂數學定理,至少有三種可能的途徑:特例表述、普遍性表述和數學證明。就勾股定理或者畢達哥拉斯定理而言,勾三股四弦五是特例表述;a2+b2=c2是普遍性表述;勾股定理或者畢達哥拉斯定理的證明則是數學證明。  「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出自《周髀算經》中一段商高與周公的對話,但這一特例表述能否看作是定理發現呢?
  • 託勒密定理的證明與妙用
    今年8月初,小編有幸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數學行者初中數學教學研討會!因此,有機會現場聆聽數學大咖們的分享!其中於特關於託勒密定理的妙用,讓我大開眼界! 遂有此文,聊以紀念這次「南京數學行者」之旅!託勒密定理內容簡單、形式優美,有助於處理圓的內接凸四邊形的邊長。其相關推論對於解決凸四邊形最值問題有很大幫助。小編將從託勒密定理的證明及應用,相關推廣及應用來進行闡述!
  • 初中數學:勾股定理的16種證明
    勾股定理的十六種的證明方法是初中數學幾何證明的基礎,為了更好的學習勾股定理的證明奠定基礎,極客數學幫下面整理分享十六種證明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數學教育定理-同餘定理
    同餘是數學競賽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972年,在一份阿拉伯手稿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正整數n何時能成為一個由三個有理平方數形成的等差數列的公差,也就是說x-n,x,x+n都是平方數。十三世紀,義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指出5和7是同餘數,他也猜想1、2、3不是同餘數,但未能給出證明。直到1659年,法國大數學家費爾馬運用他自己發明的無窮下降法證明了1、2、3不是同餘數。
  • 【人人都能欣賞的數學證明】算術基本定理
    這裡是《職業數學家在民間》公眾號的專欄【人人都能欣賞的數學證明】第七期,這期我們要介紹的是算術基本定理的一個優美證明。傳播數學是我們的神聖使命,敬請掃描👇關注我們!很多人學基礎數論的時候都認為算術基本定理是顯然的,但這只是一個錯誤印象。因為人們對比較小的自然數的分解,比如24的分解非常熟悉。我舉一個簡單例子,如果算術基本定理是顯然的,那麼 37×41≠7×13×17 也一定是顯然的了?
  • 2017考研高數四大定理:積分中值定理的證明
    考研數學高等數學部分的四大定理證明在考研數學中非常重要,為了方便大家複習,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四大定理之一的積分中值定理的證明,供大家參考。   積分中值定理   該定理條件是定積分的被積函數在積分區間(閉區間)上連續,結論可以形式地記成該定積分等於把被積函數拎到積分號外面,並把積分變量x換成中值。如何證明?可能有同學想到用微分中值定理,理由是微分相關定理的結論中含有中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