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明師
↓音頻版,可以點擊播放,同步觀看
你聽說過皮克定理嗎?
如果你是蘇教版地區的老師或學生,那麼在五年級上冊的《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數學課中,你已經初步了解了皮克定理。
如果你在課外學數學,那麼必定更加熟悉,皮克定理是課外數學拓展的重要內容。
皮克定理,由數學家皮克(Pick)在1899年提出,是一個可以通過數多邊形的點的數量,來得出面積的公式。展開來說,就是在點陣圖上,如果畫一個頂點都正好在交叉點上的多邊形,那麼我們只要數各種點的數量,就能知道這個多邊形的面積是多少,無論這個多邊形有多麼複雜。
聽起來是不是很厲害?無論這個多邊形有多複雜哦,它可以簡單得就是一個普通的長方形,也可以複雜到比下圖這隻奔跑的小狗還繁複得多。
(如果你閱讀完全文,應當能求出這小狗多邊形的面積,請留言)
那麼皮克定理是什麼呢?
語言表述是,「格點多邊形的面積=內部點數+邊線點數÷2-1」。要補充說明的是,格點多邊形指的是頂點在交叉點上的多邊形,並且邊線不能交叉,多邊形的凹凸倒是沒有關係。
用公式表示就是S=n+m÷2-1,公式中,S表示多邊形的面積,n表示多邊形內部的點數,m表示在多邊形邊線上(包括頂點上)的點數。
皮克定理的道理是什麼呢?我是這樣理解的,計算一個圖形的面積,本質上就是數它包含有多少個標準的面積單位,也就是一個個正方形小方格。很容易看出,內部的每一個點都佔有完整的1個面積單位。
而如果點在邊線上,那麼無論線是以什麼方向穿過這個點,只佔有半個面積單元。稍有點難的是公式末尾的減1。
這個「減1」有什麼道理呢?我的理解是,因為頂點上的各個點就連一半的面積單位也不到,各損失一部分,而這些損失的部分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完整的面積單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損失的部分所對應的正好是每個角的外角,而任何多邊形的外角和總是360度,也就是一個完整的面積單位了。
這個解釋雖然不夠規範,但是很容易讓孩子們理解。我搜索到多個蘇教版應用地區的老師和孩子做的課後繼續研究,許多孩子也自主發現了這樣的道理,正說明這個解釋是親近兒童的。
我前陣子在公眾號上介紹過皮克的生平,當時有一位網友留言說閔翤鶴先生有更規範的證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我更感興趣的是臺大蔡聰明教授的發現。
他指出,皮克定理是在二維平面上起作用的,而如果把這個二維世界裡的定理坍縮到一維世界裡,其實就是所有小學數學老師和學生都耳熟能詳的植樹問題。
植樹問題哦!不是嗎?請看圖:
顯然,上圖中線段的長度,即我們在數學課堂上所說的間隔數,而這個間隔數與點數(比喻為所種的樹的棵數)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我們把這些點分成內部點與邊界點兩種。可以看出,線段的長度就等於內部點+1,或者等於內部點+邊界點÷2。
可以寫成公式:L=n+m÷2。是不是與皮克定理很相似了呢?完全可以看成是皮克定理的一維版本。
許多年來,我們認識了皮克定理,也一直知道植樹問題,但很少有人想過,它們之間的聯繫。當你把二維的皮克定理降到一維世界中去觀察的時候,會驚奇地發現,它居然就是植樹問題。
讓人不由得感嘆數學的神奇。
讓人再一次確認,學數學,厲害的是在別人沒想到的地方看出聯繫,發現秘密。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不由想起羅鳴亮老師從《長方形的面積》到《長方體的體積》,一以貫之的數學教學思想,也就是那位神秘人物luomingliang的名人名言:測量測量,就是數一數,量一量有多少個這樣的測量單位。
秉持這樣的數學道理,羅老師已經從二維前進到三維,把《長方形的面積》的教學思想,貫徹到《長方體的體積》中,那麼我們也可以很期待,他來個一維的版本《線段的長度》。
講數學道理,發現數學妙趣。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蔡聰明教授的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