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道理:其實,植樹問題就是皮克定理小時候……(文末贈送神秘人物言語)

2021-02-19 明師之道

本期明師

↓音頻版,可以點擊播放,同步觀看

你聽說過皮克定理嗎?

如果你是蘇教版地區的老師或學生,那麼在五年級上冊的《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數學課中,你已經初步了解了皮克定理。

如果你在課外學數學,那麼必定更加熟悉,皮克定理是課外數學拓展的重要內容。

皮克定理,由數學家皮克(Pick)在1899年提出,是一個可以通過數多邊形的點的數量,來得出面積的公式。展開來說,就是在點陣圖上,如果畫一個頂點都正好在交叉點上的多邊形,那麼我們只要數各種點的數量,就能知道這個多邊形的面積是多少,無論這個多邊形有多麼複雜。

聽起來是不是很厲害?無論這個多邊形有多複雜哦,它可以簡單得就是一個普通的長方形,也可以複雜到比下圖這隻奔跑的小狗還繁複得多。

(如果你閱讀完全文,應當能求出這小狗多邊形的面積,請留言)

那麼皮克定理是什麼呢?

語言表述是,「格點多邊形的面積=內部點數+邊線點數÷2-1」。要補充說明的是,格點多邊形指的是頂點在交叉點上的多邊形,並且邊線不能交叉,多邊形的凹凸倒是沒有關係。

用公式表示就是S=n+m÷2-1,公式中,S表示多邊形的面積,n表示多邊形內部的點數,m表示在多邊形邊線上(包括頂點上)的點數。

皮克定理的道理是什麼呢?我是這樣理解的,計算一個圖形的面積,本質上就是數它包含有多少個標準的面積單位,也就是一個個正方形小方格。很容易看出,內部的每一個點都佔有完整的1個面積單位

而如果點在邊線上,那麼無論線是以什麼方向穿過這個點,只佔有半個面積單元。稍有點難的是公式末尾的減1。

這個「減1」有什麼道理呢?我的理解是,因為頂點上的各個點就連一半的面積單位也不到,各損失一部分,而這些損失的部分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完整的面積單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損失的部分所對應的正好是每個角的外角,而任何多邊形的外角和總是360度,也就是一個完整的面積單位了。

這個解釋雖然不夠規範,但是很容易讓孩子們理解。我搜索到多個蘇教版應用地區的老師和孩子做的課後繼續研究,許多孩子也自主發現了這樣的道理,正說明這個解釋是親近兒童的。

我前陣子在公眾號上介紹過皮克的生平,當時有一位網友留言說閔翤鶴先生有更規範的證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我更感興趣的是臺大蔡聰明教授的發現

他指出,皮克定理是在二維平面上起作用的,而如果把這個二維世界裡的定理坍縮到一維世界裡,其實就是所有小學數學老師和學生都耳熟能詳的植樹問題。

植樹問題哦!不是嗎?請看圖:

顯然,上圖中線段的長度,即我們在數學課堂上所說的間隔數,而這個間隔數與點數(比喻為所種的樹的棵數)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我們把這些點分成內部點與邊界點兩種。可以看出,線段的長度就等於內部點+1,或者等於內部點+邊界點÷2

可以寫成公式:L=n+m÷2。是不是與皮克定理很相似了呢?完全可以看成是皮克定理的一維版本。

許多年來,我們認識了皮克定理,也一直知道植樹問題,但很少有人想過,它們之間的聯繫。當你把二維的皮克定理降到一維世界中去觀察的時候,會驚奇地發現,它居然就是植樹問題。

讓人不由得感嘆數學的神奇。

讓人再一次確認,學數學,厲害的是在別人沒想到的地方看出聯繫,發現秘密。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不由想起羅鳴亮老師從《長方形的面積》到《長方體的體積》,一以貫之的數學教學思想,也就是那位神秘人物luomingliang的名人名言:測量測量,就是數一數,量一量有多少個這樣的測量單位

秉持這樣的數學道理,羅老師已經從二維前進到三維,把《長方形的面積》的教學思想,貫徹到《長方體的體積》中,那麼我們也可以很期待,他來個一維的版本《線段的長度》。

講數學道理,發現數學妙趣。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蔡聰明教授的相關論述

相關焦點

  • 皮克定理:一個神奇數學定理的探尋與證明之路
    這個問題我真心回答不了,因為我比較懶。其實大家可以看我的文章,寫得都很詳細,關鍵還免費的!嘿嘿!本文是我去年給高年級孩子的一次講課內容,今天整理成文,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看到數學之美。讀完本文之後,也許你們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是有機會成為數學家的。 第一部分:什麼是皮克定理?
  • 那些小時候的道理
    她似乎發覺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就問我:「那怎麼辦?」「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唄。」我的回答毫無新意,就是反覆強調,和上周末言語刺激她一樣:「你不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遊樂場我們都不好帶你去,去了你身高不夠好多好玩的都玩不了。」女兒這次真是聽進去了,也不確定是出於對遊樂園的嚮往還是為了避免她不喜歡的人在身高上超過自己。
  • 格點多邊形的面積——皮克定理的近似證明
    四年級皮克定理:頂點都在格點(正方)上的多邊形,如下圖紅色頂點, 邊線點(紅色和紫色)14個, 面積為:39+14÷2-1=45 皮克定理的常規證明方法略繁瑣,倒是有近似的方法,更直觀一些。
  • 小學五年級數學植樹問題,這道奧數題繞暈了好多學生
    寫文之前,先糾正自己一個筆誤,昨天的文章當中,三個孩子的答題,都是錯誤的,結果誤把第二個學生的答案說成對的了,多虧網友們眼尖指出來了,這裡表示感謝!也因為自己的粗心表示道歉!今天要說的數學問題,緣自昨天學校教研活動中聽的一節數學課,老師講的,就是植樹問題。這類植樹問題,我們小時候在數學課堂上做過不少,曾經把人繞得頭暈,像上操排隊問題,樓梯問題,鋸木頭問題……和這個都是一類的,如果找不出答題規律,是挺讓人抓耳撓腮的。
  • 三年級上學期思維訓練(第二講)植樹與樓梯問題
    第二講 植樹與樓梯問題一、植樹問題基本類型及公式:1. 在直線上或者不封閉的曲線上植樹,兩端都植樹。在直線上或者不封閉的曲線上植樹,兩端都不植樹。段數;棵距(段長)×段數=總長關鍵問題:確定題目所屬類型,確定棵數和段數的關係例1、在一條400米的公路一邊,每隔2米植樹一棵,共植樹多少棵?
  • 小學奧數入門學習資料第6講植樹問題
    孩子三年級了要不要學奧數,孩子四五年級了還沒學奧數晚不晚,要不要報奧數班,可以在家自學奧數麼,這是歷年來家長都會問小編的問題,其實孩子有興趣什麼時候都不晚,只是從三四年級開始學,孩子時間會更充裕,學習可以更系統。至於要不要學習的,現在大家大多都是奔著升學去學,但是換言之,學到的東西是孩子自己的啊,如果學得好,奧數思維掌握的牢固,這是終身受益的事情。
  •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講道理」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小學數學植樹問題與等差數列的邏輯關係
    植樹問題是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知識點,也是一個難點。植樹問題主要是關於總長,株距以及棵數這幾個量的關係。轉化成圖形概念就是一條封閉或開放的線段,並在線段上等距離畫一些點來代表樹。植樹問題這三個變量只要知道其中兩個,第三個就很容易求出來。
  • 神秘的首位數定理,有點讓人困惑
    人們後來把這個問題稱為「首位數問題」。大家可能會認為這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除0以外,共有九個數字:1,2,3,4,5,6,7,8,9,用其中任何一個數字開頭的自然數,在全體自然數中的分布是均勻的,機會應該是均等的。也就是說,首位數是1的自然數應該佔全體自然數的1/9,但事實並不這麼簡單。
  • 《植樹問題》教學隨筆
    《植樹問題》教學隨筆這周學習了《植樹問題》,本單元「數學廣角」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藉助線段圖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今天講了例3,是在一條首尾封閉的曲線上植樹的問題。
  •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講道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曾看過一個提問:有什麼道理是你長大了才懂的?有一個回答被眾人贊到了高處:「小時候總以為有理走遍天下,後來才知道,這個世界是從不講道理的。」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最會講道理的人。
  • 《鄧小平爺爺植樹》,藉助插圖,說說鄧爺爺植樹的情景
    這其實是一道看圖寫話。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四課《鄧小平爺爺植樹》,藉助插圖說說鄧爺爺植樹的情景。很多孩子會有疑問:課文第三段已經描寫過鄧小平也是如何植樹的,為什麼又要重新說一次呢?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課文內容很簡略,圖片上的很多內容沒有描寫出來。例如,鄧小平爺爺拎著水桶在澆水。
  • 感情裡的哄和講道理的區別:哄是掩蓋問題,講道理是解決問題
    是那種在你們女孩生氣的時候,你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是哄你還是對你講道理了?其實這個答案一目了然,當然喜歡那個願意去哄你的男孩子了。小玲和和男朋友現在在一起已經快三年了,他男朋友對她很好,有一點讓她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每一次在她明明很生氣的時候,小玲的男朋友總是要和她講道理,這就讓她很鬱悶,也很無奈。
  • 皮克豪言:我能看穿C羅一切假動作,但是他真的做到了嗎
    這幾個人在這裡面扮演的角色是沒辦法去忽視的,而且布教授和小馬哥這倆屏障給皮克減壓不是一點兩點。而且說實話,到了賽季後半段這倆人是越來越好。皮克上個賽季防守數據應該也不錯,但是他真的應該感謝布斯克茨、馬斯切拉諾和馬蒂厄這幾個人,尤其是前二者。馬競令人恐怖的是他的跑動能力這一層次的對抗,無論是個人還是整體。當然它也有身體對抗。
  • 其實「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對孩子都無效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運用的。 小時候聽過一個「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
  • 「植樹問題」,看似4種類型,其實是3種情況,你知道麼?
    經典的「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共有4種類型:在一條線段上兩端都栽樹、在一條線段上兩端都不栽樹、在不封閉的路線上一頭栽樹另一頭不栽樹、在一條首尾封閉的曲線上植樹的問題,教材用3個例題和一道「做一做」習題分別展示了這4種不同類型的「植樹問題」,下面,我們來進行逐一分析。
  • 一個文科生講費馬大定理的前世今生
    換句話講,就是任何一個數的立方以上,加上另外一個數的立方以上,就是 3次方、 4次方 ……就不可能變成一個整數的立方以上的數。舉個例子, 5的5次方加上 5的5次方,你永遠不可能寫成任何數的 5次方。這就是費馬大定理。費馬在臨死之前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把自己曾經想到的那個美妙的證明給寫下來,這個難題便難倒了人類 300多年。
  • 熊孩子聽不進道理?那就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
    其實我們平時對孩子挺尊重的,從來沒有打過他,罵都很少,有什麼要他注意的事一般都是耐心講道理,這小祖宗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午餐時,一群深受熊孩子困擾的爸媽爭前恐後地述說各自娃的光榮事跡,果然是沒有最熊只有更熊,沒有最不講理只有更不講理。安姐靜聽了一會兒,蹦出句讓大夥醍醐灌頂的話:「其實,要我說吧,講道理不是個好的教育方法。
  • 給孩子講道理的父母,其實都做錯了!另一種方法會更好
    其實,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家長們從古至今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孩子產生的逆反心理就會越來越多,你不讓我幹什麼,我就非要這樣做。一個是吸引你的關注,二就是看看你會怎麼樣,一旦你一次沒有說了,他以後就會越來越放肆。
  • 在家講道理,本身就是不講道理
    第一:不要急著講道理吵架的時候,你聲音大,他的聲音更大,這是誰都會的事情。她的聲音大,你的聲音小,這個比較難得,那她的聲音自然會小一點。你的聲音再小一點,她的聲音也小一點,彼此就比較冷靜了。冷靜的時候,才有辦法講道理。火氣大的時候,是沒辦法講道理的。她的聲音大,是因為她情緒不好,你又何必跟她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