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假設法巧解數學中的抽象問題,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高端技法

2021-01-11 草根話教育

小學數學中有一種類型的題,用常規方法去解答總會讓你感覺困難重重,既不容易理解,又要參與進繁瑣冗長的推理和運算過程。因此,在實踐當中引入了一種比較直接、直觀和具體的方法——假設法。假設法的引入將一些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和形象化,解答起來簡捷、省力,輕鬆了很多。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數學思維的重要性,思路巧妙,解題過程毫無疑問地也就異常順利,能夠輕而易舉地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今天,筆者只講解一道這類看上去比較抽象的小學數學題,以證實思想方法在數學學習中的巨大作用。

〔題目〕甲、乙兩個長方形的周長相等,其中甲長方形的長與寬的比是3比2,乙長方形的長與寬的比是7比3,請計算出甲、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之比是多少。

〔分析〕讀完題目後的第一感覺是有點兒抽象,這對於邏輯思維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思考起來會有一定的障礙。那麼如何把這個問題具體化呢?當然首選假設法。假設法最常用的是設某一個未知數量為「1」,在這道題當中,我們可以嘗試著把每一個長方形長與寬的和看成是「1」,也即假設長方形的周長是2,因為甲、乙兩個長方形周長相等,所以它們的周長都為2。這樣就可以逐步推算出它們的面積之比。

〔解答〕假設甲、乙兩個長方形的周長都分別為2。

則甲長方形長與寬的和:2÷2=1,

同理乙長方形長與寬的和也為1。

甲長方形的長:1÷(3+2)×3=0.6,

甲長方形的寬:1÷(3+2)×2=0.4,

甲長方形面積:0.6×0.4=0.24。

乙長方形的長:1÷(7+3)×7=0.7,

乙長方形的寬:1÷(7+3)×3=0.3,

乙長方形面積:0.7×0.3=0.21。

甲、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之比:

0.24:0.21=24:21=(24÷3):(21÷3)

=8:7。

答:甲、乙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之比是8比7。

相關焦點

  • 小升初數學:除了假設法還有多種方法巧解雞兔同籠問題
    (一)第一雞兔同籠問題雞兔同籠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名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裡,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問籠中各有幾隻雞和兔?
  • 小學數學解題錦囊之假設法
    小學數學解題錦囊之假設法 —在雞兔同籠中的應用當應用題用一般方法很難解答時,可假設題中的情節發生了變化,假設題中某個數量增加了或減少了,然後在假設的基礎上推理,調整由於假設而引起變化的數量的大小
  • 一類數學問題的萬能公式,小學生只用加減乘除法,也能解高等數學
    那麼問題來了,為了儘可能減少活動經費,實際上只需要購買多少瓶飲料,就能通過超市的促銷活動做到人手1瓶飲料?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題目看上去簡單,但是仔細一想卻沒那麼簡單,它其實有難度,難度在於換購的飲料也滿足憑5個飲料瓶蓋就能換2瓶飲料,如此循環往復。
  • 怎樣巧用假設法解應用題
    數學是一座智慧的城堡,探索則是打開城堡大門的鑰匙。在這神秘的世界裡有許多的難題,應用題便是其中有趣的一個。這裡我想你介紹一種巧妙解應用題的好方法--假設法。他不但能讓你的思維變得靈活,而且還能提高你的正確率。所謂假設法就是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根據假設按照其他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上出現的矛盾,再適當調整,從而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
  • 巧解初中數學軌跡問題
    巧解初中數學軌跡問題
  • 掌握了這"十大絕技",讓你秒殺高考物理選擇題!有例子有真相
    選擇題解答要做到既快又準,除了掌握直接判斷和定量計算等常規方法外,還要學會一些非常規「巧解」方法。解題陷困受阻時更要切忌一味蠻做,要針對題目的特性「不擇手段」達到快捷解題的目的。 技法一、比較排除法 通過分析、推理和計算,將不符合題意的選項一一排除,最終留下的就是符合題意的選項。
  • 用假設法解「雞兔同籠」,記住這4步,即可輕鬆搞定,乾貨請收藏
    注意:用假設法解答「雞兔同籠」問題時,如果假設全是雞,則先計算出來的就是兔;如果假設全是兔,則先計算出來的就是雞。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假設法」,我儘量用作業中常見的原題來講解,文末同步練習可以獨自練習練習,一起來看看吧!
  • 2018考研數學抽象線性方程組求解問題
    今天小編就針對2017考研數學中抽象線性方程組的求解問題,為大家進行詳細的解答,幫助2018年的考研學子把握複習備考的命題方向!   一、2017考研數學對於線性方程組的考試要求   2017考研數學對於線性方程組的考試要求是:   1.會用Cramer法則;   2.理解齊次線性方程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條件及非齊次線性方程組有解的充分必要條件;   3.理解齊次線性方程組的基礎解系及通解的概念
  • 高禮——巧用三角代換,妙解代數問題
    巧用三角代換,妙解代數問題高禮(重慶市潼南中學402660)    三角函數的知識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考的熱點問題,所佔分值比較大。由於三角函數問題涉及的公式繁多,變形技巧靈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覺比較困難.究其原因是學生不能靈活應用三角公式對問題進行轉化,所以在解題過程中往往思維受阻.實質上,三角知識應用非常廣泛,對某些代數問題,用一般方法求解較為困難,若能根據題條件與結論的結構及內在特徵,恰當運用三角代換.往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本文側重介紹三角代換在求解函數值域和不等式問題中的應用.
  • 小學奧數——雞兔同籠問題,假設法只是套路而已
    雞兔同籠問題是小學階段的奧數題,一般教材中給出的方法都是假設法。用四個或者五個算式,直接就可以算出想要的結果,一道並不算簡單的題目,在假設大法的神威下,變得幼稚可笑。其實,學過了二次一次方程以後,再回頭看假設法,就是把未知數去掉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的過程。所以,小學生們雖然很多都會假設法,卻並沒有真正弄懂。為什麼能用假設法,除了雞兔同籠問題,別的問題能假設法嗎?
  • 徹底掌握雞兔同籠問題,小升初數學必考內容的詳細訓練方法
    雞兔同籠問題是中國傳統的趣味數學問題,也是目前小升初數學必考內容之一,今天我們來詳細的看看如何用這一個問題訓練小學生的多種能力。在小學三年級的奧數書上,雞兔同籠問題就開始出現了。奧數書首先給出的解法是假設法。
  • 小學數學神奇的「點金術」——用簡單方法解複雜圖形,巧!
    小學數學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在邏輯思維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加大了通過想像力和靈活性來構造平面圖形的能力培養。用既巧妙又簡單的方法構建出熟悉的圖形,以達到破解難題的目的,可謂「四兩撥千斤」。這有利於誘導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 鄒生書——原函數法解抽象函數選擇壓軸題
    原函數法解抽象函數選擇壓軸題  湖北省陽新縣高級中學       鄒生書   高考模擬考試中出現了這樣一類函數試題:題目已知條件是關於抽象函數f(x)和其導數的一個等式也就函數方程,要求考生通過推理論證判斷函數f(x)或其導數等相關結論,這類題目綜合性強,難度大,多以選擇題中的壓軸題出現。
  • 小學數學必須掌握的10種圖形求面積法
    在數學考試中,很多圖形不是以基本圖形的形狀出現,是由一些基本圖形組合、拼湊成的,它們的面積及周長無法應用公式直接計算.一般我們稱這樣的圖形為不規則圖形。基本圖形我們都有固定的面積和周長公式,直接套用就就可以計算。那麼,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和周長怎麼計算呢?這個問題是數學考試中經常難倒孩子的一個難題,特別是小學升學考試中最容易考查這類題型!
  • 假設法的巧妙運用
    江老師講數學之231:假設法的巧妙運用我們在解答一些數學問題時,會感到題目中所給的已知條件好像少了一些,覺得無從下手
  • 2018年數學競賽解題方法大全之巧解圖形問題
    有專家對這一現象持否定態度,認為學奧數扼殺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也有實例證明奧數能夠逐步建立並形成孩子嚴謹的思維能力,拓展他們的空間思維,並在今後初高中的數學、物理和化學學習中得心應手,所以對待奧數現象應該認真、辯證分析,調查研究後方可做決策。
  • 小學數學中的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中有許多數學思維蘊含在其中,這些數學思維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新課標中對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的要求已經提高到了比較重要的地位了。那麼什麼是數學思維呢?如果說計算、口算、豎式、解方程這些「計算類的」是「實」的,那麼數學思維就是「虛」的。我們平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虛實結合」。
  • 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數學運算巧用假設法
    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數學運算巧用假設法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數量關係,數學運算,假設法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小學數學加減法數字謎題目巧解方法總結(第2講)
    數字謎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數學遊戲,給出一個計算式,把其中的一些數字蓋住,讓我們依據四則運算來推理,把蓋住的數字分析出來,對孩子的數學運算思維有很大的鍛鍊。常見的數字謎題目有兩種:加減法數字謎、乘除法數字謎。
  • 曉星說數學:像學語言那樣學數學
    (天黑得什麼也看不見)……不妨稱之為&34;法,是英語學習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34;法,數學學習也常用。回憶一下小學生學習加減法:一般都是老師先舉一兩個例子,用這些例子說明加法或減法的運算法則,然後再讓學生仿照例子去練習,通過若干強化訓練,學生最終熟練掌握了加減法運算,就是典型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