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美術館,一座古典優雅的「超然樓」從大明湖搬到民間,往日的「百尺高樓與天連」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始於元代的滄桑變成觸手可及的親切。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件展品竟出自一位外籍藝術家之手……
近日,「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在濟南啟幕。作為山東第一個由政府主辦的國際雙年展,展覽以「和動力」為主題,通過展示國際國內頂級藝術家的精品力作,推動山東進一步實現文旅融合、文旅消費升級。
在齊魯大地上,儒家文化、齊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等深深紮根。齊魯文化的中正平和、海納百川,更能博得藝術家的信賴感和共情力。山東宛如平實的高原,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借鑑交流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沃土。值得關注的是,本屆雙年展是全球範圍中,唯一以盛大規模面向公眾展出的線下展覽,共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8位藝術家共596件作品參展。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下的世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在這個歷史當口,山東破開層層桎梏,讓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順利啟幕,這背後既是中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有力說明,也是「孔孟之鄉」的山東對多元文明水乳交融的熱切和尊重。
濟南國際雙年展的舉辦把不同的文明與思想緊密結合,把一座座孤島連成大陸,讓異域文明「神交」山東,昭示全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同時,也是山東美術一次裡程碑式的創新嘗試。
去年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在山東成功舉辦,山東辦會參展雙豐收的同時還贏得業界盛譽。但是作為文化大省的山東,一直以來缺少具有全國影響的原創性展覽品牌。深思之下,部分藝術作品同質化、重技巧輕思想、缺乏創新驅動力,對宏大主題盲目從重和急功近利的創作心態是影響山東建立原創品牌的阻礙。要知道,藝術家需要的不僅是流水線上的駕輕就熟,更重要的是敢於探索的冒險精神。隨著世界多元文明的日漸繁榮交匯,審美市場的供需力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因此,加快美術供給側改革,努力求新求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是實現文化高質量發展持久動力的關鍵所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文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的目標要求,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如何利用好多元文化共建新活力是激發本土資源創新轉化的「源頭活水」,各地不妨效仿山東的先進經驗,用交流共贏的模式激發創新驅動的內生動力,實現審美市場與美術供給的良性循環,把激情留給作者,把反響留給市場,把評價留給群眾,把藝術交給時代。(文/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