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展覽52#藝術136
展覽開幕式現場
2020年12月13日至2021年3月12日,「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在山東美術館終得展出。作為山東省第一個政府主辦的國際雙年展活動,此次展覽希望以「和」為破局之動力,探討「和」的文化內涵與當代藝術創新的關係。
展覽現場
展覽包括三大板塊:山東美術館展出提名藝術家作品、濟南市美術館(濟南畫院)展出青年策展入選項目,青年策展項目入圍項目以線上方式進行展示。最終,本屆雙年展共展出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8位藝術家(國外藝術家93人)共596件作品。
展覽現場
此次參展作品有近一半作品為國內首展,約1/3的作品是圍繞本次展覽主題「和動力」全新創作,很多參展作品中都融入了濟南或山東元素,作品類型涉及國畫、雕塑、裝置、影像、人工智慧、生態藝術等,展覽地點為1-3樓展廳,是山東省近年來參展作品最多、展覽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美術展覽。
展覽現場
在所有參展藝術家中,提名藝術家132位,參展作品186組(件),包括91位國內藝術家創作的114組(件),以及41位國外藝術家創作的72組(件)作品。該部分除在山東美術館的實體展覽外,還將以「雲展覽」的形式進行永久性的網上展示。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國際雙年展致力於扶持本土新人新作,特別推出青年策展單元,與策展人提名展相呼應。該項目主要面向全國45歲以下的策展人,公開徵集具有原創性和實驗性的展覽方案。
濟南美術館「青年策展單元」展覽現場
青年策展項目共有253位藝術家創作的410組(件)作品,包括119位國內藝術家的350組(件)作品,以及54位國外藝術家創作的60組(件)作品。這其中,7個項目為線下實體展覽,共展出91位藝術家的129件作品。12個提名項目將以「線上展覽」的形式向觀眾展出。
隋建國作品《雲中畫園——折枝系列2號》
劉慶和作品《深冰》
劉雲作品《晚秋樹弄影》
秋麥作品《虎跳峽》
秋麥作品《虎跳峽》在展覽現場
和為破局之動力
齊魯之地,孔孟之鄉。海右亭古,濟南多名。多傳統,重禮義,是大多數人對山東的印象。這裡有聞名遐邇的青州佛造像,有擢髮難數的孔廟,有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的神仙居所蓬萊閣… 在「歷史名城」的文化基調下,能否舉辦國際性的當代藝術雙年展,展覽又能否與以傳統著稱的山東文化互哺,是山東美術館館長張望乃至山東藝術界一直思考的問題。
12月12日,「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在山東美術館舉行
圖為研討會現場
多方討論後,展覽主題最終定為「和動力」。山東是儒家文化的孕發地,「和」其核心理念,包含了中和、和睦、和諧、和合等內質,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而在全球政治文化日趨割裂、隔離的當代,「和」主題的再次提出,較之以往無疑給人更深刻的啟示。
萊安德羅·埃利希作品《建築-超然樓》
安尼施·卡普爾作品
徐冰作品《鵲華秋色圖》背後
展覽作品
丘挺作品
對於「和動力」,此次展覽總策展人之一、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表示,作為一種文化立場和精神屬性,一般而言,「和」的意涵主要呈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與社會的和諧;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三是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本屆雙年展以「和動力」為主題,旨在以創新性的文化觀念與學術修辭,跨文化、跨媒介的藝術表達方式,在傳統文化與當代創造之間建立新的關係,揭示當代藝術觀念與中國傳統思想的關聯性,發掘中國本土思想對當代世界的普適價值與文化貢獻力,推動中國藝術更好的根植本土,立足時代、照鑑未來。
高世強作品在展覽現場
楊宏偉作品《無中生有》
本屆雙年展策展人于洋也認為,「和動力」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情境。「和」的表層意思和延展意思,統和跨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今天統和跨界是一個母題。如果從「和動力」的角度,文化共生,文明互鑑的角度,在山東、濟南作為文化地標來討論這個和,藝術性和主題性結合。同時,「和動力」又涉及經典型和時代性的關係。山東,這樣一座歷史名城舉辦國際雙年展,本身就是一種經典型的訴求,但同時又有一種對當下社會和對時代關照的訴求。
胡介明作品《一分鐘的一百年》
展覽作品
誠然,「和」是一個哲學範疇,是中國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它包含著整個中國人類進程,亦浸潤著今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此次青年策展項目策展人之一李尚輝說道:「『和』分形而上與形而下。形而上為『和文化』,是哲學高度,是當代精神文化的最高指引,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形而下便是現實的生活細節。具體到展覽操作,便是跟團隊合作之『和』,與總策展人理念之『和』。『和』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是中國人靈魂中的品質」。
展覽作品
參展作品
雙年展如何為山東文化賦能?
就全球範圍來看,雙年展是全球範圍內跟當代藝術和當代文化發生關聯的展覽形態和形式。威尼斯雙年展為威尼斯帶來了一半的收入,上海雙年展成為西方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窗口。在眾多經典、成熟案例中,濟南國際雙年展將如何脫穎而出,獨具特色,為傳統基礎深厚的山東文化賦能?
潘魯生作品《天地》
潘魯生作品《天地》在展覽現場
王克舉作品《日出東方》
閆平作品《大明湖》
陳淑霞作品《後山》
濟南國際雙年展想到的辦法是讓當代性紮根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中。
「這次雙年展給我一種這樣的感覺——當代藝術是從中國大地長出來的」,山東藝術學院院長王力克說道,「它沾染著『生氣』,同時又帶著『土氣』,是中國文化的味道。它厚重,包容,有一種穿透力」
展覽作品局部
呂勝中作品《大平安》局部
此次展覽中,中國藝術家徐冰以光透過廢棄物的形成重現了《鵲華秋色圖》,展示了一幅不存在的繪畫(徐冰語);隋建國在《雲中花園》中告別了現代主義、觀念藝術和早期現實主義的傳統,將雕塑創作交給自己的身體;劉慶和在研習傳統水墨繪畫的基礎上,在水墨寫生及技法探索中,表現著他對生命脆弱的關照; 王璜生用鐵絲網、玻璃、紗布,以及氧氣瓶等等進行創作,關注著社會暴力,關懷脆弱和自尊生命的主題;劉雲以光色與水墨的融匯,營造出寧靜孤寂的山水意境;萊安德羅.埃裡希的《建築-超然樓》通過對中國建築場景的再創作,營造出飛簷走壁、穿牆透視之感,挑戰著人類視覺的真假邊界;傑拉爾丁.託比的《卡倫加》以煙和畫布創作出一幅布滿了中國道教元素和神話人物的繪畫…此次參展的中外藝術家或是深入地研習過傳統,或是以西畫表達中國宗教,或是關注反思著當代中國。但無論如何,中國文化始終是其此次參展作品的底色。
宋冬作品《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尹秀珍作品《漣漪》
李槍作品《芥子園的鄉愁》
雖都以中國文化為內核,但此次展覽依舊通過中西藝術的對比,顯現出觀看視角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全球藝術創作面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張子康提到了展廳中兩件作品:徐冰的《鵲華秋色圖》和萊安德羅.埃裡希的《建築-超然樓》。徐冰對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進行再創造,埃裡希以西方文化視角認識中國傳統。兩人作品視覺效果不同,但都打破了觀眾對經典元素的認知。
傑拉爾丁·託比作品《卡倫加》
井士劍作品《生態紀》
孔維克作品《日本遣唐使》局部
李宇成作品《煎餅派對》
這是濟南國際雙年展賦能山東文化的體現,它打破了公眾對濟南及山東的認識,激活了這座歷史名城的當代藝術生態。就這點而言,濟南國際雙年展可能會是一個轉折點。對此,楊衛表示,上海雙年展基本上完全是國際化,甚至是以西方策展人為主導的,濟南國際雙年展是我們自己人為策展人,吸收了國際的資源。從過去幾十年對西方的學習的和模仿,進入到一個自身產生思想能量的轉折。
呂佩爾茨、張望《山水中的哲人》
顧黎明作品《山水賦-「鵲華秋色」圖解》(五聯畫)在展覽現場
這一點得到了于洋的認同。他認為,從主展區到青年策展單元,濟南國際雙年展將超越現象級展覽,成為雙年展的經典案例。
參展藝術家(部分)
排名不分先後
中 國
龐茂琨、丘挺、張路江、徐龍森、王邁、雷子人、閆平、王克舉、張淳、顧黎明、喻紅、井士劍、田黎明、蔡廣斌、文禎非、胡偉、邱志傑、應金飛、劉慶和、陳淑霞、劉萬鳴、張見、譚平、張望、嶽敏君、蘇新平、劉雲、張方白、王藝偉、孫策、馬軻、方向、楊愷亮、潘魯生、張志民、王力克、宋豐光、李學明、嶽海波、劉明波、張宜、李富、王紹波、管樸學、梁文博、孔維克、郭振宇、周偉華、楊曉剛、常朝暉、張曉、高世強、胡介鳴、V小組、王剛、周宏斌、王紹強、王牧羽、宮林、張國龍、李槍、趙小偉、王鬱洋、於凡、付小桐、範勃、陳文令、劉軍、楊宏偉、章燕紫、王雷、王川、宋冬、李洪波、尹秀珍、隋建國、展望、徐冰、呂勝中、王璜生、史金淞、遠宏、孫磊、張光帥、何採柔(中國臺灣)、顧躍(中國澳門)
外 國
王衍成、任 戎、傑拉爾丁•託比、李宇成、柳根澤、克裡斯多夫·勒·布倫、理察·朗、約翰·阿穆雷德、麥克亞瑟·比尼恩、吉姆·霍奇斯、朱利安·施納貝爾、史蒂芬·卡魯扎、伊芳·凡·阿赫特、弗蘭克·威比、烏多·舍爾、大衛·拉查佩爾、裡拉託·米洛特、迪瑟·努爾、秋麥、羅曼·西格納、羅伯斯坦·皮耶爾、艾麗斯·湯姆林森、彼得·費施利、阿里亞娜·洛茲、李昇愛、尤金妮亞·裡姆、羅伯特·安德魯、徐賢錫、道格· 艾肯特、朱利安·奧培、宮島達男、卡斯登·霍勒、安尼施·卡普爾、萊安德羅·埃利希、伊曼紐爾·范德奧韋拉、哈拉爾德·費爾那居、施拉澤·赫什阿里、馬庫斯·呂佩爾茨、丹妮·米尼克
- END -
小編今日推薦
紀錄片《弗裡達-生命萬歲》12月15日全國首播
原標題:《132位藝術家596件作品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如何為山東文化賦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