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三尺講臺上的那抹身影,
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師長,是我們人生之路的指引者。
來到南京理工大學,你就會遇見這樣的良師益友。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美麗人生」
——記全國教學名師、我校自動化學院吳曉蓓教授
在同事的眼中,她是個和藹的女性,在學生眼裡,她是個可敬的老師。她是全國教學名師、我校自動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吳曉蓓教授。就是這位女性,在自己的教學領域,盡情發揮,使這個舞臺上到處充滿著美。
教書之美
「教書」對吳曉蓓老師來說好像是她對職業的唯一選擇,大學畢業時她對管分配去向的老師的表態就是「我想當老師」。30多年來,她把三尺講臺當作人生舞臺,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美。
吳曉蓓老師認為,上好一門課的關鍵是要讓學生愛上這門課,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內在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讓學生內在的能力發揮出來,學習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同時,她也認為,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和講授方法等等都應精心設計,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去想問題,主動去找問題的解答,善於觀察現象,善於凝練問題,善於尋找答案。吳老師在教學的形式上也常常出新,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都覺得課上很輕鬆,課下不容易,考試不簡單,忘掉也很難。
作為精品課程《控制工程基礎》建設的負責人,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多年來無論其它的事有多忙,身為教師,吳老師一直堅持講授這門課,並堅持進行教育教學的改革,長期的積累和辛勤的努力,吳老師對這門課駕輕就熟。在她看來教學就是她的自動控制系統,教學效果是目標,學生是對象,教學的各個環節是控制方法,而學生的作業、提問甚至上課的眼神就是她的檢測環節,她自己則是這個系統中的決策機構,實時地調整控制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在美國以全額獎學金攻讀研究生的吳老師的學生在教師節賀卡中動情地寫到:「您講課講究藝術性,真正地讓我學懂這門課,愛上這門課……」
吳曉蓓教授
育人之美
「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學問」,吳老師這麼要求自己,也常常這樣告誡學生。她總是利用自己接觸和了解到的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講給學生聽,鼓勵他們積極要求進步,正確面對社會,認真規劃人生,做對國家、對家庭、對自己都負責任和都有用的人。在課堂上,她也時常的推薦和介紹有關立志和提高學生修養和品味的書籍或警句,比如哈佛大學自習教室牆上的訓詞,嶽麓書院學規等等,以激勵學生的自信和自強。
她帶的學生都喜歡和吳老師聊天,吳老師的辦公室,是大家最喜愛去的地方,很多時候,大家都覺得吳老師像媽媽一樣,任何事情,無論是學習上的事情,還是自己的私事,到了吳老師那裡,都能在老師柔和的聲音中,溝通出靈感來。
修身之美
教好書育好人的根本是修身做人,吳老師的做人很「樸素」。工作中的吳老師,雖然同時承擔著一些社會職務,但是她更願意別人叫她吳老師,別人也都習慣了這樣稱呼,在一些老教師的嘴裡還有很多人仍然親切叫她「曉蓓」。
她常說做人樸素就好,乍一聽還不太理解,其實就是說做人最重要的實際上是最基本,甚至是最底線的素質和品行在起作用。為人謙虛、正派、忠厚、老實;做事認真、踏實、勤奮、努力;遇難機智、勇敢、堅定、頑強……這些基本的為人處世原則是長期起作用的,做人樸素了,才處處體現一個人自我修身的人格美。
對於自己所處的各個團隊,吳老師一直心存感激,她說,我所做的和取得的成績榮譽絕不是屬於我一個人的,是很多人努力工作的結果。我所在的每個團隊都很好,我很知足。
吳曉蓓教授
正是因為這樣的知足心態和樸素做人的原則,經過多年的努力,她帶出了一支出色的教學團隊,她所在的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在學校近五年的教學質量考核中,學生對她教學情況表示滿意和較滿意的總是居學校前列。
任何地方都可以是思政課的課堂
——記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獲得者
電光學院輔導員張海玉
在第四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決賽中,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05所高校的129名選手,從全國1000多所高校的12000餘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同臺競技,切磋技藝。我校電光學院輔導員張海玉榮獲思想政治課專項一等獎,該組別全國僅評出5個一等獎。
張海玉輔導員
這個1990年出生的河北姑娘,長著一張娃娃臉,個子小小,卻嗓音洪亮,語速飛快,腳下永遠是一雙高跟鞋踩得「風生水起」。儘管年紀輕輕,但她卻對思想政治教育這個聽起來頗為「刻板」與「沉悶」的專業「情有獨鍾」,對她來說,思政課的課堂從來不局限在教室,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與思想引領值得一生努力。
痛並快樂著的進階升級之路
回想起備賽的日子,張海玉直呼「痛並快樂著」。相比其他參賽老師,她對自己「很不自信」。學校組織了教學名師為參賽老師進行集中輔導,每次輔導,「指導老師對每一個人的批評都是『劈頭蓋臉』。」一次輔導中,張海玉抽中了她較為自信的節段。沒想到指導老師聽完後,毫不留情地指出:「你準備的這是什麼?完全不對!」張海玉站在講臺上尷尬得無地自容。
隨著比賽日的臨近,顧不得沮喪,張海玉更加爭分奪秒。生活重心完全放在備賽上,學生事務也不忘處理。練習模擬講課時,每一個細微環節她都反覆確認,僅僅20分鐘的課堂,卻要花半天多的時間準備。
儘管備賽的過程十分「揪心」,但來自指導老師的提點,來自同事和學生的關心,陪她走過了這段艱苦的進階升級之路。整個暑期,她幾乎每天都是與指導老師共同度過的。老教師的嚴謹認真,讓張海玉深受感染。
比賽當天,張海玉抽中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內涵」這一節段。她借鑑國家發展最新數據、引用習近平總書記最新講話,結合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案例呈現了教學內容,深深抓住了聽課人的心。張海玉「旁徵博引」,讓原本單薄的知識點被注入豐富的案例,變得生動而飽滿。整堂課的每個環節都按照她事前練習的那般進行,憑藉出色的發揮,她摘得了思想政治課專項組一等獎。
思政課的課堂從來不局限在教室
張海玉的課堂總是不乏豐富的案例,既貼近時事熱點,迎合了學生的興趣,能久久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讓學生切身領悟知識點,她的課很受學生喜愛。「海玉老師的課程內容融入了個人的思考和經驗,」2016級的杜同學說道,「讓我覺得哲學好像也不是很遙遠,第一次感覺到了哲學和真理的力量。」
張海玉輔導員
拋去「思政課教師」的身份,作為電光學院2016級的輔導員,張海玉還將思政課的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她的專業所學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學生入學軍訓時,張海玉號召同學們寫入黨申請書。有學生主動找到她問道:「信仰是很謹慎的事,但我現在並不明白共產主義信仰是什麼,如果草率地寫入黨申請書,我覺得心中有愧。您能不能給我推薦一些書,讓我去了解、比較,經過深思熟慮再決定要不要入黨?」張海玉回想起自己初入大學時寫入黨申請書的情景,是單純的興奮與期待,而新時代下學生的特點發生了變化,要想做好輔導員工作,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進行價值引領和思想引領。張海玉便向學生推薦了麥克萊倫的《馬克思傳》、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矛盾論》《實踐論》等書。
對於如何實現價值引領與思想引領,張海玉有自己的見解。她在年級開設了「我們說」工作坊,每兩、三周的周日下午,與同學們一起,圍繞時事展開討論。此外,每個工作日,張海玉都會在年級的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推文,結合最近學生身邊發生的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張海玉也和學生建立起了堅固的情感羈絆,「看到這些推文就會覺得,海玉老師始終在我們身邊關注我們。」「每次和海玉老師交流都能感覺到一種力量。很多事情不能和同學說、和家長說,卻能和她說,很感謝她給了我很多受用的建議。」學生感慨道。
「做一個有情有義、豁達通透的人,比獲獎要重要的多。」比賽結束後,張海玉寫下這句話。「但行努力,莫問前程」,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與思想引領,張海玉始終在身體力行。
我不會做複雜的事,就是個簡單的人
——記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曰芬教授
她是中國信息管理領域和國防科技情報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知名專家,二十多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線:
作為一名教師,她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從常年承擔課堂教學到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名師,從堅持教學改革到帶領團隊打造工信部重點專業,從信管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到系列省級教學成果獎的獲得,她的辛勤汗水換來了桃李芬芳。
作為一名學者,她孜孜不倦、銳意進取,以平靜的心態永攀科研高峰。她發表學術論文110多篇,其中被EI、CSSCI、ISTP等收錄90多篇;作為主持人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面上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國防基礎科研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總裝備部技術基礎課題近10項以及其他企業課題數項等,形成本校信管知識工程與信息分析研究優勢;……
她,就是我校經管學院的王曰芬教授。
王曰芬教授
「沒有人指引你,什麼都得靠自己去摸索,去決定。」
60年代初,王曰芬生在遼寧錦西縣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剛出生父親就支援三線建設去了,直到她讀二年級才調回廠。父親離開這7、8年,母親沒有工作,獨自支撐起家庭,中間弟弟妹妹相繼出世,日子很艱辛。王曰芬是家中老大,早早就擔起了家庭責任。直到初二,高考恢復了,縣裡組織數物化大賽,要求縣裡的各個中學選派學生參加。「課堂上沒怎麼教,自己搞了本講物理常識的書來看。經過幾次考試竟被學校選拔去參加縣裡的比賽,又莫名其妙地得了獎。」
後來想想,她覺得自己挺幸運。「那個年代不講學習,自己也沒什麼想法,所幸成績還好。」1981年,王曰芬考入華東工程學院。「後來常有人問我,你當初為什麼來南京呢?我說我為看長江大橋來的。」
她自嘲說可能是無知者無畏。「沒有人來指引你,上學、戀愛、成家,帶小孩,工作,一路走來,什麼都靠自己。事必躬親,過分獨立。」
「我還是學徒,不知道退休的時候能不能出師。」
王曰芬常常對朋友們說自己是97年之後才開始真正做這行的。她開玩笑:「有人說一個行當要15到20年才能出師。這麼算起來,我還是學徒,不知道退休的時候能不能出師。」
1997年,她和丈夫從國外回到南京。重新站在這片土地上,有些東西好像不一樣了。「很安定,很踏實。覺得別的地方再好也不去了,這裡就是我的家。」她想好好地做一番事業。「是事業,不是工作。」她強調說,「也許不是我最擅長的,但我會盡最大努力去做。」
那一年王曰芬34歲,站在起點,開始了她的「學徒」生涯。王曰芬自己則說,那幾年時間,日子的節奏被她過得飛快,像是自個兒和自個兒較勁,硬是敲在點兒上過。
那時候,全國很多地方請她去做有關競爭情報的講座,而她則是能趕則趕,通常是頭天晚上到,第二天一講完就急著往回趕,飯也不吃。「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就是特別急,不能在外面呆」。她笑著說,現在不會有這樣的心態了,會緩和一點兒。可她又說自己「特別追求完美,特有危機感。有時候覺得這個事兒不做不行,一定要做。」
王曰芬教授
「是良師益友,也是知心姐姐。」
課堂上,她是一名受人歡迎的教學名師。在課堂教學上,王老師堅持不斷學習,保持昂揚向上的教育教學狀態,及時跟蹤學科發展與吸納新的知識。注重積極探索、勤奮鑽研,堅持課前備好每一節課,課上講好每一個知識點。
在教學過程中,她堅持與學生多接觸、多交流,找出學生學習和認知成長的特點,以愛心、耐心、理解心來對待學生的期望及要求,摸索不同屆學生的求學規律,堅持為需要指點和幫助的學生指點迷津,並且為學生開展科學研究與深造提高儘可能的機會和支持。
學生眼中的王曰芬,是良師益友,也是知心姐姐。岑詠華是王曰芬剛從國外回來時教的本科生,他還記得,當年常常在凌晨收到王老師的郵件,可次日一早又看見她神採奕奕地站在講臺上。後來他留校加入了那個團隊,才發現這是一種常態。他已經不記得王老師有多少次跟系裡的年輕人們工作到夜裡兩三點。「項目研究的很多材料都是由她親自撰寫修改,她對研究性文字的要求非常嚴謹苛刻,幾乎是字字斟酌」。
「網上流傳有一段人生的哲理,我很是喜歡:『人生有兩種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語。痛而不言是一種智慧,人生在世,往往會因這樣或那樣的傷害而心痛不已。對堅強的人來說,累累傷痕是生命賜予的最好禮物;笑而不語是一種豁達,朋友間的戲虐,遭人誤解後的無奈,過多的言辭申辯反讓人覺得華而不實,莫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作評。』雖然離這兩種境界還很遠,但我願意去努力、去追隨……。」
把自由探索精神種在學生心田
——記我校化工學院周敏教授
作為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者」特聘教授的化工學院周敏教授,有著令人羨慕的科研履歷:博士與博士後分別師從劍橋與牛津的兩位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先後擔任劍橋大學化學系質譜實驗室主任和牛津大學化學系蛋白質組學主管,在國際一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然而,當她同記者談起教學,談起自己課堂上那些本科生的奇思妙想,周敏流露出的那種快樂與專注,絕不亞於談到她心愛的科研項目。
周敏教授
「腦洞開得更大一點」
周敏現在給本科生開了一門學科前沿課程——《探索生命的測量》,在本科生課堂上,周敏會在課間播放一些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科學視頻,一方面開拓大家的思路,同時也調節一下課堂的氛圍。有一次,她播放的視頻是麻省理工學院一位教授利用噬菌體表面展示技術,利用光能依靠特殊的蛋白質複合物把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課堂上正好有一些材料專業的學生,他們被此內容深深打動,因為這些內容和傳統的材料學課程大相逕庭,有兩個學生甚至在課下直接找到周敏,表達了想做類似的研究的願望。面對他們渴求的眼光,周敏同意了他們可以參加課題組的科研活動。
周敏認為,作為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內在的好奇心。「任何一門技術或者一個領域,你向他們介紹以後,如果能激發起他們自發的探索,那才是最好的教育。其實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學習的能力也很強,老師更多的是一個引導作用。」給本科生開設學科前沿課程可以說是周敏的一個探索。她很喜歡站在講臺上的感覺,「臺下一雙雙緊緊盯著你的發亮的黑眼睛可以給你無窮的動力」。
做實驗永遠不要怕失敗
從2013年回國工作,周敏就開始帶研究生了。對比在英國的研究生,她的感受是:「英國的學生在剛進實驗室的時候就比較主動一點,主動探索的精神更多。而國內學生有點依賴性,他們會希望老師給指點好,在開始的時候需要老師來推他們一把,上道了以後,他們的基礎要比英國的學生更紮實一些。」
怕犯錯誤是中國學生最大的特點。因此,她常常向學生強調,「做實驗是要允許失敗、允許犯錯誤的。做科研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如果不允許摔跟頭就根本沒有辦法前進了。」為了讓研究生能夠放手做實驗,她也想出不少點子。
周敏教授
探索精神要從苗苗抓起
很多大一新生認識周敏,是在今年的開學典禮上,她作為教師代表向新生寄語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作為大學生,第一,要愛自己的父母。其次,要多讀書,讀很多很多書。第三,會合理利用新技術,玩轉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提高學習生產力。第四,要行萬裡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擁有專注力。要會不斷思考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明確目標,並為此付出努力。
「大一其實是非常關鍵的。很多同學終於到了自己夢想中的大學了,對於接下來該幹什麼就感到迷茫了。但這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一迷茫可能四年就過去了。」她說,如果條件允許,希望從明年開始可以給大一學生開一門新生研討課。
「科學探索精神要從苗苗開始抓起。希望有更多的海歸老師,從大學生進校一開始就能夠培養他們樹立這種自由探索的精神。我不希望一開始老師就給他們一個程式——『這個結果就是對的,那個結果就是錯的。』實驗得到的不是預想的結果,而這才是科研變得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她說。
講臺就是舞臺
——記全國優秀教師、我校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
王建新教授
「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是最光輝、最神聖、最值得驕傲的事業。我們以對大學精神無悔的堅守、對莘莘學子無私的大愛,不辱使命、不負重託。」9月10日,在學校舉行的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上,「全國優秀教師」的王建新老師這樣說。
王建新,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長期主講本科生課程「數字邏輯電路」和研究生課程「軟體無線電技術」。近年來,他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獎4項,今年主持的教學成果「立足工程教育,致力學生四大能力培養―電工電子課群教學改革與實踐」被遴選為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王建新教授
講臺就是舞臺
「數字邏輯電路」課程是電子信息、電氣和自動化等專業類的專業基礎課,對學生後續課程的學習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支撐作用。
王建新老師是「數字邏輯電路」課程負責人。多年來,他一直帶領課程組全體教師,將理論教學和課內實驗、綜合實驗、課程設計、EDA設計以及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在王老師看來,教學科研並重,相互支撐,但對於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把課上好」更重要。課堂教學過程中,在保證授課信息量的前提下,王建新更重視授課效果。他常說,想把課上好,就得把講臺當作舞臺,學生是觀眾,老師就得當好導演和演員。
「當導演」,說的是老師在課前要精心備課。王老師備課的仔細在課程組中是有口皆碑的。王建新把備課的過程理解為設計的過程――設計課程教學環節,哪個部分精講,哪個部分一帶而過,哪個部分設計互動提問,怎樣把學生講懂,甚至連哪個圖表畫在黑板的什麼位置,都是提前備課備好的。他的「二次備課法」頗受推崇。
「當演員」是指老師上課時要情緒飽滿、引人入勝,在語言表達上要吐字清晰、準確無誤,講解到抽象概念時,要聯繫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在講單穩態觸發器時,王老師便借用大家常見的,樓梯過道中使用較多的觸摸燈來舉例。沒人觸摸使用時,燈處於穩定狀態,即熄滅狀態,當有人觸摸時,就觸發了開關,燈亮了。隨即幾秒後,燈自動熄滅,進入穩定狀態。
團隊才是力量
王建新一直認為,個人的學術成就高、科研能力強固然是好事,但相比之下,團隊的共同進步和齊心協力更重要。
王建新所在的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承擔著全校的相關學院的電工電子專業基礎課教學。多年來,團隊不斷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延續性,及時吸收學科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充實和動態更新教學內容,確保課程的發展性和先進性。他領銜教學的「數字邏輯電路」課程先後被遴選為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電工電子教學團隊」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
他的團隊還不斷進行教學研究與改革,建立「電子創新實驗基地」,開展「電氣信息類專業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研究,進行「電子技術課程及實踐環節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並實施「電子與光電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他們獲得了江蘇省教學成果獎4項。今年他主持的教學成果「立足工程教育,致力學生四大能力培養―電工電子課群教學改革與實踐」被遴選為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在學術上,王建新的嚴謹是出了名的,有時甚至嚴苛。在他看來,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哪怕是一個符號的書寫都不能出差錯。因為,老師的態度很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對符號使用等看似「小節」的問題上不計較,那麼學生將會把這種馬虎帶到今後的工作中。
王建新教授
被贊「接地氣」
在課程組同事們和學生們看來,王老師是最「接地氣」的。王老師長期從事專業基礎課教學,指導學生創新實驗,教學和實踐環節來不得馬虎。但工作之餘的他,是個有心、有愛、有點潮流感的漢子。
秋日的早晨,陽光灑進王老師的辦公室,照在電腦邊的書上。
茶香漫漫,看他翻著課堂講義,聽他講著他的講課方法,講他和學生的故事。
茶几前,王老師說,教師是一份很讓人有滿足感的工作。每次站到講臺上,學生求知的眼神他無比的驕傲;每次批改學生試卷,看到那一張張書寫工整、解題思路明晰、答題正確的卷面,那就是當老師最欣慰的時刻。
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
——記化工學院本科生優秀科研團隊指導老師
朱緒飛教授
有這樣一個集體,他們因為公選課結緣,因為共同的科研愛好和志向而加入。他們「比學趕幫超」,碩果纍纍。他們都來自朱緒飛教授的科研創新團隊。
朱緒飛教授
朱緒飛,我校化工學院教授,獲得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幾年帶領團隊發表SCI論文50餘篇,其中一區的論文8篇,影響因子10.0以上的2篇。曾於2014年度和2010年度兩次榮獲「南京理工大學優秀教師稱號」,兩次榮獲南京理工大學優秀班導師,2015年「我最喜愛的導師」榮譽稱號,主持的素質教育課題「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效性的探討」獲得教學成果二等獎。
想加入麼?先實現一個目標!
朱緒飛教授除了高分子材料的專業課之外,還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一門《智慧與成功》的選修課,有了一批「粉絲」。通過課間的交流,一些學生主動找到朱老師,希望加入朱老師的科研訓練團隊。面對學生的申請,朱老師的考核過程很簡單也很特殊。說出一個目標,然後給自己一個期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這些目標可以是看多少文獻,翻譯多少外文資料;也可以是四六級考試取得550分,託福、雅思考試的成績再進一步;甚至還可以是在1000米跑步成績跑進多少秒之內,引體向上從5個提高到25個,或能在年級晚會上表演一次獨唱……
一批批完成了自己小目標的同學加入了團隊,開始了本科階段的科研訓練之旅。
朱教授說,這個考核方法看似簡單,但考核內容卻很多:有沒有目標?為實現目標,是否有計劃有步驟?是否能持之以恆?面對困難時的表現?能否按照節點,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通過觀察學生「定目標到實現目標」的過程,可以看出學生的眼界、毅力、恆心、抗壓能力等多種素質,而這些素質,恰恰是從事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
老師做什麼?助立志、把方向、解疑惑和「抽鞭子」
朱緒飛教授說,我們團隊的指導老師的角色定位是幫助學生樹立志向、找準方向、解答學生遇到的瓶頸問題。除了這幾個之外,「抽鞭子」也少不了。
在科研訓練團隊,老師特別青睞這類學生:目標高遠的且又能腳踏實地分步驟努力的。「無志者,天才可歸於庸碌;有志者,壟畝亦可飛鴻鵠。人無志,如樹無根。」上過朱老師課的學生都對這段話耳熟能詳。每次有新成員加入團隊,朱老師總是要和學生促膝長談,談談志向和目標。
朱老師還鼓勵學生「立大志,做小事」。就是有了目標之後,不能只停留在有想法的層面,而是要從學習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把任務分解細化,確定了每個學期、每個學年的目標後,就要把行動落實到每一天。經常問問自己,最近我完成了什麼?取得了哪些進步?經常取得的小成就會讓滿足感、成就感時時降臨。
朱緒飛教授
陽光的午後,朱緒飛教授收拾著資料去教研室的路上跟筆者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讓所有懷揣夢想的學子在南理工插上騰飛的翅膀,不亦樂乎!」
海歸博士的「中國夢」
——訪環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明傑
從2015年下半年回國至今,金明傑在我校工作將近四年了。這四年的時間裡,他異常忙碌:寫科研項目申請書、準備各種答辯、創建實驗室和課題組、招收研究生……時間雖短但他的收穫頗豐:他入選了2016年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資助項目,申請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實驗室的創建取得了一定進展,也招到了1名博士生、3名碩士生,並有2位老師加入了課題組。這個從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畢業的海歸,目前在我校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當我們問及他為什麼回國時,他沉思了一會兒,便向我們說起他的一些經歷。
金明傑教授
異國他鄉的心靈觸動
早在南京工業大學讀大三時金明傑就萌生了去美國讀書的念頭。那時候,他進入了導師黃和教授的實驗室,他的導師剛從美國回來,經常鼓勵他們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考慮到大三暑假開始準備出國的事項有些倉促,金明傑把出國的目標定到了博士階段。在碩士研究生階段,金明傑繼續跟隨他的導師黃和從事生物化工相關的研究工作。這個階段,他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為自己日後的科研打下了基礎。2008年,在國內念完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金明傑,搭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前往密西根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1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畢業,並繼續在本校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繼續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木質纖維素的生物煉製。在美國期間,他發表了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主持和參與了好幾項科研項目。
2014年底,金明傑離開了密西根州立大學,前往加州的一家公司工作。此時的金明傑有著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每周還可以帶著家人出去兜風、旅遊,似乎達到了很多人認知中的成功的標準,這也是很多人眼中實現「美國夢」的樣子。然而,他的心裡似乎有些什麼情緒在跳動。
除了他自己的親身經歷,朋友的遭遇也令他十分觸動。在美國的種種遭遇,讓他體會到只有祖國真正強大了,他們在國外才會受到真正的重視和待見。心底裡似乎有一個聲音在呼喚他回國。但是美國的公司福利很好,不少人勸他不要辭職,公司也一再挽留。然而金明傑心裡早已做好了打算:「美國待遇雖然好,但總體節奏比較慢,個人事業的發展相對慢些。而現在國內平臺更大,節奏也更快、事業發展更快、更有成就感。」金明傑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感,在慎重的考慮之後,他毅然回國了。
歸來之後的逐夢旅途
2015年10月,金明傑正式成為了我校的一名教授。入職之後,金明傑便馬不停蹄地忙碌起來。2015年12月初,他受到學校科研院和學院的鼓勵,申報了科技部的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從得知消息到申報,留給金明傑的只有三周左右的時間。那時候他剛從國外回來,中文寫作已經非常生疏。在科研院和學院的幫助下,他順利地提交了申請書。2016年7月,前往北京進行了答辯,順利拿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科研經費353萬元。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因為事後不少老師告訴他申報這項科研項目的難度很大,學校歷史上也少有成功的。或許是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這股韌勁和衝勁,金明傑掘到了他在國內做科研的第一桶金。現在,這一項目也已經於2016年底正式啟動。
除此之外,金明傑還主持了一系列省部級以上的科研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等。2016年7月,他獲得了2016年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資助項目,是當年工信部部屬高校和科研院所唯一獲批人選。
金明傑教授
金明傑從2016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也會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他時常鼓勵學生將目光投向全球。「我們搞科研的,不能只埋頭苦幹,一定要走國際化路線,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研究都在做些什麼。」金明傑說。
國內的學生勤奮踏實,這讓金明傑很欣慰。「但是我們的學生跟美國學生比,動手能力還是有一些差距。」金明傑經常鼓勵學生要堅持,不管是科研還是生活都不能遇到困難就說「我不行」。「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金明傑回國的初衷,也是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現在我們國家和學校對科研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比以往都高,投入力度也很大。我在國內工作,成就感比在美國的時候高很多。」在採訪進入尾聲時金明傑躊躇滿志地對記者說。在追夢途中,金明傑始終積極、樂觀而又執著,他正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他的「中國夢」。
在科研與音樂間「自由飛翔」
——南理工電光學院的副教授倪辰蔭
音樂和科研在許多人的眼中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領域。音樂的世界追求的是自由,可以毫無保留地宣洩心中的情感,而科研需要的是認真、細緻和嚴謹,否則就會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夠輕鬆駕馭兩者。然而在南理工,卻有一個人卻可以在兩者之間輕鬆切換,做到「自由飛翔」。
在朋友的眼中,舞臺上的倪辰蔭是「浪打浪」和「重拍」樂隊的鼓手,一件簡單的白T,隨著音樂的律動,自由地揮舞著手中的鼓棒。而實驗室中的他,在記者到來之前,正與他的研究生們在認真討論著編程的問題。此時的他一身大紅色的休閒外套,搭配淺色牛仔褲,一雙運動鞋,簡單隨性,同學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小倪老師。
「年輕的時候我屬於搖滾青年,現在頂多算是一個中年男人。」在理學院9樓的LIBS實驗室裡,倪辰蔭笑著說。82年出生的倪辰蔭目前是南理工電光學院的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雷射超聲及其在無損檢測領域中的應用、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機理與測試技術。他本碩博分別就讀於南理工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和光學工程專業。2011至2013年前往法國梅因大學雷射超聲實驗室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
倪辰蔭副教授
回顧倪辰蔭的成長經歷,似乎與架子鼓的交集很少,那他又是怎麼成長為專業樂隊的鼓手的呢?
張揚搖滾青年的個性
1995年,讀初中的倪辰蔭喜歡聽各種音樂,尤其喜歡hippop等一些節奏感強的音樂。1998年上高中後,他開始正式接觸架子鼓。對照著書中聲音的描述,再看著封面的照片中打鼓的姿勢,倪辰蔭開始自學打鼓。和大多數高中生家長一樣,對於倪辰蔭想學架子鼓的願望,家人都表示了反對,但這似乎並沒有影響倪辰蔭學鼓的決心。
「其實高中的時候只能算是積攢經驗,到了大學階段才算真正開始入門了。」2001年考上南理工後,他用壓歲錢給自己買了人生中第一架架子鼓,「那時候學校裡很多人都不支持搖滾這種形式的音樂。」回憶起自己的大學時代,倪辰蔭調侃道。搖滾青年心中的小火苗並沒有因此被澆滅,就像現在的年輕人會抽出業餘時間去健身或是打網路遊戲一樣。那時候每天晚上九點半自習課結束之後,倪辰蔭都會在寢室練一個小時的練習墊,每天如此雷打不動。沒有合適的練習與演出場地,他就組地下樂隊,自己排練,把活動範圍擴大到學校之外。
倪辰蔭組的第一支樂隊叫Mr.Bones。樂隊的吉他手童蘇暉是他初中就相識的好友,之後二人又一起組建了Backbones、SaturdayLife樂隊。2004年,他所在的重金屬樂隊Backbones在康師傅冰力先鋒樂隊選拔賽中先後獲得了南京第一,江蘇省第一,全國東部第三,全國總決賽單項獎。這次比賽獲得的成績不僅讓學校的老師對他刮目相看,也讓他得到了臺灣著名音樂人李宗盛的賞識,並誠邀他擔任自己的錄音師。
「當時我大三,正準備考研。想著考上了就繼續讀書,如果考不上就去當錄音師。」最終倪辰蔭順利地考上了南理工光學工程專業的碩博連讀,從此邊放棄了當錄音師的念頭,而他的樂隊仍然在國內玩得風生水起。2007年底BACKBONES樂隊解散後,原來樂隊的兩個樂手和好友又組建了SaturdayLife樂隊,繼續活躍在國內的搖滾樂壇。
倪辰蔭副教授
成就夢想唯有不懈堅持
貝斯大師VictorWooten是倪辰蔭最欣賞的音樂人。在去法國做博士後之前,倪辰蔭用四個月的時間在吉他中國論壇上翻譯了VictorWooten大師的《Themusiclesson》。這本書其實早有了中譯的版本,但之前的譯者由於不是音樂人士很多專業的名詞無法準確地翻譯,在朋友的鼓勵下,2010年年底,倪辰蔭決定重新翻譯這本書。「雖然那時候很忙,但是沒想過放棄,我是那種一旦決定開始做一件事情就不會輕易放棄的人。凡是想成就夢想,唯有堅持不懈才可能實現。」正是緣於這種沉下心來堅持做好每一件事情的信念,讓倪辰蔭能在今後的工作和音樂上都能得心應手。
「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即便是讓我再選擇一次,我也仍然會選擇繼續做科研。」倪辰蔭堅定地說。雖然大學期間有不少的演出和排練任務,但整個大學期間倪辰蔭也只缺過一節英語課。現在的他手頭不僅有大量的在研項目,還擔任著本科生的教學任務。目前倪辰蔭手頭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和江蘇省的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時間緊任務重,經常需要晚上加班,但是他覺得這對於做科研的人來說是很平常的事兒。
「浪打浪」和「重拍樂隊」是倪辰蔭目前所在的樂隊,基本上每個月「浪打浪」樂隊都會在南京歐拉藝術空間以嘉賓的身份演出。平日裡各種音樂節的演出倪辰蔭也會參加一些,但前提是不與工作有任何的衝突。倪辰蔭很享受在舞臺上表演的感覺,現在的他更喜歡人性化多一點的音樂。對於他來說,音樂是另一種語言,它可以跨越任何其他語言的障礙。讀博期間,倪辰蔭曾去法國交流。剛去的時候,他對法語一竅不通。「當時交的朋友分會說英語和不會說英語的兩種。不會說英語的我們就用彼此的音樂來交流,也能明白對方的意思。」倪辰蔭笑著說。
「我從來不會覺得工作和愛好之間會有衝突。工作期間,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在業餘時間裡,我則會把時間花在練鼓和演出上面。」倪辰蔭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如此。他支持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前提是考試必須要通過,他不會給任何學生開綠燈的機會,倪辰蔭相信自己在讀書和工作時可以處理好的問題,學生們也同樣也能處理好。
工作之餘做自己熱愛的事情,現在的生活對於倪辰蔭來說剛剛好,工作和音樂就像是兩條平行線,各自具備不同的技能。工作是維持生活的技能,而音樂則是開心的技能。「就像VictorWooten書中所說的,音樂歡迎所有人進門,但是能留下來的很少,我應該算是留下來的那些人。」倪辰蔭如是說。
優秀的南理工,
優秀的教師,
還少一個優秀的你!
策劃丨新媒體研究會
圖片丨官微圖片庫 褚易凡
編輯丨王紫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