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徑步槍子彈為何殺傷性反而增強?我們都想錯了,其中大有門道
所謂不同的槍配不同的彈,日常我們常聽說關於國產槍枝5.56毫米,7.62毫米,12.7毫米子彈口徑的數據,這些子彈為什麼會精確到毫米數後2位,真的是子彈口徑越大殺傷力越大嗎?
在弄明白現代步槍口徑為何要變小之前,首先需要清楚武器裝備體系對口徑的影響。以美軍為例,美軍是世界上第一支裝備小口徑步槍的軍隊。在M16裝備之前,美軍的對地打擊手段相比於二戰結束後要多很多。新的裝備體系不再需要單兵有很遠的交戰距離,而隨著新武器的不斷出現,戰鬥步槍的射程也變得越來越多餘。既然戰鬥步槍的遠距離優勢已經無用,美國的武器設計師們就想到了將步槍的口徑減小。而在小口徑彈藥的研發中,工程師們發現口徑雖然小了,但殺傷力反而有所上升。
小口徑子彈高速旋轉式飛行,射入人體,突然遇到不同的飛行介質會讓它的重心不穩而翻滾,迅速將動能傳遞給組織,會因剪切力產生數倍甚至10多倍於子彈口徑的空腔,在人身體裡不可復原。比如,美軍普遍採用5.56毫米口徑子彈(連12.7毫米沙漠之鷹的一半都不到);歐美通用的步槍,如大名鼎鼎的M-16,M-4,都是採用小口徑子彈,5.56毫米;俄羅斯軍隊普遍採用5.45毫米口徑槍族,中國採用的是5.8毫米口徑槍族。
小口徑子彈進入人體後會劇烈翻滾,在極短時間內把能量傳遞給組織,形成較大的空腔,擴大對組織的破壞範圍,如暗殺以色列總理拉賓時用的達姆彈,彈頭用挫挫掉了一塊,打入人體後彈道變形,不射穿,子彈的能量全部對人進行了傷害。暗殺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子彈是低速彈,彈殼內的火藥少,子彈射入人體後不射穿,對人體的傷害很大。
小口徑步槍彈雖然在彈頭重量上有天生的劣勢,但可以增加彈頭的長徑比以此來增加彈頭的重量,同時使用鋼芯甚至鎢芯提高彈頭的硬度,彌補侵徹力的不足。而反觀中口徑彈藥,裝藥係數相比於小口徑彈藥低,很難有效通過這兩種方法提高侵徹力。而若以相同的技術和工藝製造彈頭,小口徑彈與中口徑彈在步槍的交戰距離內都只能穿透一層防彈插板。
5.56毫米的小口徑子彈在人體內翻滾的速度和烈度都超過7.62毫米中間威力彈,造成的傷害也更大,而且因為射速高,會以更快的速度擊穿人體,即使彈頭停留在體內,也很難被取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小口徑的M4反而比中口徑的AK-47殺傷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