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琉璃蘇比
幼兒園終於開學了。
送孩子到幼兒園門口,園長率領幾位老師在那疏導學生進園。大門對面站著三位民警,估計是開學關鍵期,要監督第一天入園是否規範。
孩子排一條隊,家長排一條隊,每人隔一米距離。家長打完卡,就可以離開了。
孩子入園則要一連串「闖關」:大門口有老師拿著體溫槍,測一次體溫,放進一個人;入園後洗手,消毒或烘乾;再去校醫那排隊,做晨檢;然後進教室,班主任在門口迎接,又測一次體溫才給進。
看到孩子闖關完進了教室,終於鬆了一口氣。神獸終於入園/籠,歸位,全身輕鬆舒爽。
此時,離早該開學的春季學期已經過去三個多月。
繼大人們復工復產後,孩子是最後復學的。宅在家裡三個月,還是需要恢復正常學習,畢竟學校的豐富環境、系統的課程、專業的老師才適合孩子們學習成長。家庭教育做得再好,也不能脫離校園,孩子是社會人,不能脫離團體成長。
孩子的正常復學,也意味著順利渡過戰疫。在全球病例上升到700多萬人之時,真不容易。感恩背後強大的祖國。
這讓我想起了戰爭時期,孩子們是如何上學的呢?
1.無學可上,從小就去當童工
在動蕩年代,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上私塾,窮人家的孩子只能去當童工,沒有學習的機會。
在吃不飽的年代,儘管很多張嘴吃飯,但人們信奉人多力量大,多一個孩子多份勞力,拼命生。
如果你問家裡的老人,一定會發現,老一輩很多都有七八個兄弟姐妹。10個以上的也很常見。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就有12個兄弟姐妹,明星李若彤,家中也有十個兄弟姐妹。
所以懂事的姐姐把上學的機會留給弟弟。或哥哥姐姐上了小學就輟學在家,因為他們要挑起守護家的責任,以勞力換取糧食。
2.戰亂時期,學習總是中斷。
動亂時期,孩子們的學習總是被中斷,運送物資,甚至上戰場。
小小年紀,就負起了民族存亡的責任。
你看這張圖,他像戰士嗎?不,他只是個孩子啊!
記得小時候,螢屏上有個抗日小英雄叫小兵張嘎,成了很多孩子們的英雄,他掩護八路軍,救八路軍,後來又加入了八路軍,少年英雄的形象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幾代人。
3.學習唱抗戰勝利歌
人們把希望都編進了歌裡,童謠裡。那個年代,每個人都會哼幾句抗戰勝利歌,保家衛家的希望,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
小時候聽我媽唱得最多的就是革命歌曲:《南泥灣》、《瀏陽河》、《洪湖水浪打浪》、《唱支山歌給黨聽》……
4.在革命中學習
喊口號,革命宣傳語,是當時的孩子們學習最多的內容之一。一有運動,就要放下功課參與其中。
5.在防空洞裡學習
戰亂期,隱蔽環境和防空洞成了孩子們呆得最多的地方。
老師千方百計地尋找隱蔽的地方帶孩子們學習。
抗日戰爭博物館裡,有位老人的自傳,他寫:日軍飛機轟炸過後,人們從防空洞裡出來,又恢復到正常生活,上學的上學。學校一聽到防控警報都會疏散孩子到附近的防空洞,而家人也會派人來找。
6.敵人來了,趕緊轉移
敵人來了,學校的老師們就要趕緊轉移孩子們到安全的地方。
學校被炸毀成廢墟,全校轉移是常有的事。孩子們的安全,就是最重要的任務。
只要能找到地方,在山洞裡擺幾張課桌就是教室。
因為戰亂,孩子們早早扛起了養家責任,甚至保護人民和財產,和敵人對抗。懂得了什麼是保家衛國,儘管他們還小。幼小的身軀卻承擔起了抗日救亡的民族重任!
在貧瘠歲月裡,生活總是伴隨著不安和苦難,貧窮使孩子早當家,一丁點大就懂得了責任,替父母分擔,照顧弟弟妹妹。很少笑,但一點小收穫,笑意就會在他們臉上蕩漾好些天。
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本該是我們保護的人,過著幸福的童年,無憂無慮地學習。
但是,當國家有難,山河有恙,孩子又談何幸福?
是苦難造就了堅韌。
如今,中國日漸強大,不再受強國欺凌。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經過去,但是世界上其它的角落,仍然有孩子們過著在戰火肆虐中的學習和生活,比如敘利亞。
他們在只能容納大約120名學生的地下洞穴上課,還要分為兩撥上。這裡一下雨這裡就會被淹,而且洞內光線昏暗。
學習的山洞的入口在十分隱蔽的地方。孩子們學習完就出來。
還有另類的教室。創造出這個「移動教育大篷車」的人一定是極其具有教育情懷的人。儘管位置十分狹小。但總算有了暫時安全的教室,在這樣的曠野裡,不會成為敵人的目標。
老師們還想出了各種創意十足的方法,比如用車廂窗口來為孩子們表演木偶劇。艱苦的學習條件,用不一樣的教學方式,給孩子們帶來極大的感官體驗。
正常的學校都被炸毀了,只有一些殘存的教室外殼勉強能用。
然而生活依然在繼續。數以百計的孩子非常勇敢,冒著日復一日的空襲和戰火,前來接受教育。
為了堅韌活下去,他們別無選擇。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肆虐全世界,孩子們無法正常上學,天天宅在家。
孩子們被教育:「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少聚集!「他們也感受到了大人嚴肅表情,冷寂的街道,戴上口罩的行人。
到了開學的日子,仍然無法正常上學,疫情未控制,卻誰也不敢冒然開學,孩子們的防疫能力較弱。
無論疫情如何肆虐,校園,是最需要保護的淨土,孩子是我們最需要守護的人。
復產、復工,人們恢復了正常生活。而開學的日子延遲又延遲。從三月到六月,從春天到夏天。
1.停課不停學:學習網課
人對於外部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無法復學,但,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火了。
所幸網際網路十分發達,在家也可以學習。
2.山區的孩子,學習條件仍然堪憂。
上網課,對城裡的孩子來說是小問題,他們熟練使用電腦IPAD手機,也有網絡隨便用。
但對山區的孩子來說,就困難了。山裡沒網絡,手機沒信號。有的家裡只有一臺手機,父親去工地上班,無法出示健康碼,羞赧地解釋說:因為手機被孩子拿去上網課了……
還好有山村好教師。立責於心,履責於行!
有位老教師甚至每天來回走30公裡山路去收孩子們的作業。
為了不耽誤學習,老師們翻山越嶺地給孩子送教。
有些同學需要每天舉著手機翻過一座座山去找信號,甚至還要爬上海拔3800米的雪山上才有信號,學完回來,已凍得哆嗦。
即使條件艱苦,孩子們也沒有輕易放棄學習。
家住四川某個山村的楊秀花同學,每天六點起床,帶足一天的口糧,拿起書本和手機,跑到離家4公裡遠的一個懸崖邊。因為只有這裡信號特別穩定,在懸崖邊學習到下午5點才回家。
克服困境,才能造就堅韌的人生。
3.戴防護工具上學
大學中學陸續上學後,小學生也開始復學了。不過帶齊全了防疫工具。
口罩,一米帽,還有一米翅膀。
特殊時期,既轉移了孩子們的注意力,緩解恐慌感,又可以用具象告訴孩子如何保持相應的距離。還能提高親子製作的樂趣,挺好。
1.未等來開學,先送媽媽上戰場。
她的媽媽是醫護戰士,是最美的逆行者。當媽媽接到召喚,需要前去支援,她依依不捨,但流著淚鼓勵媽媽:媽媽一定要平安回來。
2.孩童有話/畫說
孩子們用稚嫩的畫,還有暖心的話為抗擊疫情加油打氣。
3.暖哭了醫護戰士的孩子
一個小男生,跑到醫院前臺,放下一個信封敬了禮就跑了。護士打開一看,有一千塊錢。還有一封感謝信。追出去,他早跑遠了。
這孩子把醫生護士們都感動哭了。
孩子,可能比你更懂愛的表達。也是愛,豐滿了他們的堅韌的人生底色。
戰爭,讓小小的孩童也讀懂了家國情懷。有國才有家,「少年強則國強」。
家園被毀,每個人都奮起抵抗。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前行,跨過無數艱難險阻,用辛勤的雙手創建了新中國。
而疫情,則讓孩子們學會了奉獻愛心,幫助他人,團結一致全力以赴保衛人民。
平淡的生活,可能無感。在特殊時刻,才更加感受到國家的力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感受到被勇敢的人守護著,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感受到舉國上下一心共克時艱,很多令人動容的畫面。
在艱難的戰疫中,也感受到了身為中國人的驕傲,這是對孩子愛國教育最好的方式。
即使是孩子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用各種繪畫、手抄報、詩歌、舞蹈,自己擅長的方式,為抗擊疫情加油。
在為疫情鬥爭犧牲的同胞舉國哀悼,防空警報聲,汽車鳴笛聲,向犧牲的英雄們致敬,在這樣的氣氛中,孩子人感受到了什麼是愛國情懷,明白到了什麼是為祖國為社會做貢獻。
以前,爺爺奶奶經常和我們講戰爭年代的故事。現在輪到我們,給孩子講戰疫的感人的故事。
感受時代,感受家國情懷,也感受堅持與守護。
無論是戰役,還是戰疫,我們可以教會孩子什麼?
1.教孩子們學會堅韌和堅持。
在苦難面前,只有堅韌和堅持,才能帶我們砥礪前行,衝破重重困難。
幸運青睞自己時學會感恩,命運磨練自己時學會堅韌。
培養出孩子的堅韌品質,無論身處何境,都能閃耀人性光芒。
2.教孩子們學會愛國,學會守護他人。
每個人都怕死,每個人都自私。但在家國大義面前,是什麼支撐著這些士兵勇敢地向前衝?
是愛國精神。我們無時不刻不被守護著,教孩子學會感恩,等有一天,換我們來守護他人。
3.教孩子們學會勇敢無畏。
他們出生於苦難的戰爭年代,但是勇敢無畏。
他們是美麗的逆行者,不計報酬,不計生死。
4.懷著必勝的信念,頑強前行。
戰爭和疫情都很可怕,很殘酷,都能奪去無數人的性命。
戰爭瞬間讓繁華都市變成廢墟,使可憐的孩子無家可歸。疫情讓繁華都市變成空城,街道冷清。
但經過這血的洗禮,贏來勝利的可貴。經歷跋涉的煎熬、挫敗的洗禮,才會漸漸厚重而充盈。
懷著必勝的信念,頑強前行,就一定能夠迎來成功。
如同鍾南山在給全國中小學生的信中寫道:「你們是未來的接班人,希望你們好好學習,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不懼艱辛、勇敢前行!」
生命會前行在歷史的脈絡上,只有人性堅韌的品質,才能鐫刻出光輝的徵程。
無論戰役還是戰疫,在動蕩不安的時期,孩子是我們最需守護的人,守護孩子,也是人性最純粹的柔軟與善良。也是守護傳承,守護希望,和守護未來。
你好,歡迎關注@琉璃巧育兒,我是琉璃蘇比,國際IP繪本作者,繪本閱讀指導師,家庭教育講師。將會分享更多一勞永逸的育兒法,提升孩子未來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