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大教授: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2020-08-11 FlyShine14

「我們必須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歲時的成就來定義成功,比如說像爬藤,進好的大學,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二三十、四五十歲成功的能力。」


作者:Dr. Kenneth Ginsburg,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專長於青少年行為和心理健康。


不要用孩子18歲的成就來定義成功


我們常常會犯一個錯誤:我們看著眼前的孩子想,他有多麼成功?


這樣做的家長往往會過分關注兩件事:快樂或者成績。


如果只關注孩子的眼下的快樂而對孩子沒要求,那麼這樣的快樂也是短暫的、稍縱即逝。如果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就只看到孩子的成就,而不是孩子這個人本身。


我們應該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像孩子成長為35歲的樣子,如果家長開始考慮35歲成年人的成功需具體備哪些素質,子女教育會輕鬆很多,而家長也會更明白如何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們應該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培育有後勁,能在35歲、40歲、50歲時成功的人。把目標放長遠,我們對於成功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寬了。


能在35歲、40歲、50歲時成功和快樂的人是什麼樣的?那不取決於你所擁有的,而取決於你本身是什麼樣的人。


成功的成年人是這樣的:


  • 有價值感和目標
  • 能修補世界,有同情心、愛心和善良
  • 努力,堅韌
  • 心繫他人,珍惜與家人、朋友和社會的關係
  • 堅毅性(Grit)(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就叫做堅毅,」Angela Duckworth 在2013年TED演講時,給予Grit如此定義。)
  • 具有創造力和創新力
  • 有社會智能(SocialIntelligence)和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來促進領導力和協作
  • 能聽取建設性的批評,有終生好學精神
  • 韌性(Resilience)


如果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場短跑,我們會盡一切可能衝向終點,不籌劃未來。一旦摔倒,我們就輸了,所以我們輸不起一點的失敗;


但倘若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場馬拉松,那麼我們的目標就設更長遠。周圍的人要是都能互相合作,互相鼓勵,才能走的更遠。如果你碰壁跌倒,你爬起來繼續跑,尋找一條更好的路。


當然,成功也包括好的教育、職業以維持生計,但我相信,以上的品質都大大地增強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在自己做的事情中找到意義和滿足。


我們必須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歲時的成就來定義成功,比如說像爬藤,進好的大學,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二三十、四五十歲成功的能力。



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們做出的成就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的任何考試,任何活動,任何時刻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那麼我們就變成了孩子生活中的老虎,孩子和家長就會天天生活在這種緊張焦慮之中。


  • 高要求


對孩子的高要求是什麼?是成績,表現,名校,還是獎項?


高要求的定義是家長能知道孩子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家長期望孩子能展現出他們的美好天性及優良品質。重點不在於他們取得的外在成就,而在於期望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內在素質各方面,有很高的整體質量。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期望而成長。要是家長對孩子有著高期望,孩子往往會為之努力。但是這裡一定要強調清楚,高要求並不指的是外在成就,不是全A,也不是獲獎和體育榮譽,而是擁有體諒,尊敬,誠實,善良,負責等等這些家長希望孩子所擁有的優良品性。


  • 完美主義


為什麼完美主義不好?因為完美主義者會自卑、怕得B、怕不完美、怕家長失望、缺乏創造力、怕批評與建議。


可以說,完美主義是造創力的墳墓。這種孩子往往趨向於躲避不確定,從而不會去考慮創新。孩子會怕嘗試新鮮事物,怕創新,怕一切未知。而真正有成就的人會覺得,能有機會從事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幸運的。


如果你讓你的孩子怕得B, 如果你的社交圈讓你的孩子怕得B,那就相當於把孩子的腿打斷了。


如果孩子怕讓家長失望,那一定有情感方面的問題;如果家長怕孩子現在失敗,那麼孩子長大後往往會失敗得更慘,因為孩子小時候沒學會怎樣正確面對失敗。


孩子不是我們炫耀的產品,孩子不是為了取悅於我們而追求,我們就是毫無條件地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愛他取得的成績成就。沒有人能夠各方面都擅長。



正確定義成功,尊重孩子的自立


要是你把成功定義成去哈佛,那你就把孩子成長過程變成了名校申請履歷表的製作過程。


要是你把成功定義成孩子在三十五歲會成為的人,你的孫輩會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成功,他們的保障,他們的快樂,他們的創造力,那我相信我們是在談論好的話題,切中核心的話題。


亞洲大學生的自殺率正在飛速增長,其中亞裔女孩在大學的自殺率居高。完美主義在亞裔程度似乎很高。因為完美主義讓人自卑。


我不希望任何的孩子會遭受如此的痛苦。我非常興奮和榮幸能被邀請來做這個演講,因為你們會去把我的教育思想傳播開來,告訴大家什麼是真正的成功,這樣就可以挽救生命。


請通過社交網絡上傳播這樣的教育理念,以形成一種社會風氣,讓家長開始寒暄時不談論孩子去的哪個大學,考試成績怎麼樣,而是談論孩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在尋找自己的興趣嗎,分享親子關係。


如果我們都談論這樣的話題,孩子們就都能成長好。


讓孩子犯錯誤;表揚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結果;建立閃光點,鼓勵獨特性。


  • 家長的長遠目標:培養一個健康的成年人。


  • 家長的短期目標:培養孩子好學精神。要是家長給孩子太多壓力,孩子不再喜歡學習,孩子將來走的路也就離成功更遠。人們的成功往往是因為對學習持續不斷地熱愛。


  • 家長的中期目標:是找到與孩子興趣契合的方向,促進對學習的熱愛。不是什麼常春藤,而是孩子真正熱愛的方向、為之而努力的激情。


告訴孩子什麼是錯的不能幫助他們,但是給他們演示什麼是對的卻很有用。


假如你尊重孩子的自立,孩子反而會離你更近。如果你對孩子說,我要你變得獨立,我要你自由,但是獨立自由需要你的努力去贏得。如果你這樣說,孩子的自我形象會很大,感到自己掌控著自己的行為,知道你支持他的自立,孩子會以獨立的自我來與家長相處一輩子。


有時候孩子表現的無情,裝作不愛家長,是因為愛我們而生的傷害。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熬過困難的時刻。


控制孩子,孩子就會遠離你。給孩子獨立,孩子會展翅、到處飛翔、降落回父母的窩,孩子會在一生中多次回來。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們做出的成就,這是給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力量。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平靜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區分他們的不同。」


作為家長也有極限,孩子有時會把家長氣瘋。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提醒自己、讓自己做到的是愛孩子這個人,給自己時間好好回想一下他們到底是誰,他們的美好天性和品質是什麼,那些孩子曾經讓你感動的事、那些美好親暱的時光..…



有效的親子時間,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如何了解孩子是誰,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與孩子相處的高產出時間。如果家長誤以為與孩子的高產出時間就是想方設法、絞盡腦汁琢磨怎樣才能讓孩子達到最大的成就,比如成績與獎項,那麼家長永遠也不會了解孩子到底是誰。


家長與孩子的高產出時間是晚餐、是與孩子擁抱和親密、是與孩子平時的談論和聊天,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這才是最有效的親子時間,這樣反而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取得更好的成就。


相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短期的成就可能會讓他們興奮一陣子,但是很快他們就會喪失激情動力。家長需要讓孩子發現自我,明確思想,鼓勵他們為這個社會和世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成功的孩子。


你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照顧好自己。當你照顧好自己,你就是以身作則地示範一個堅韌的人、一個幸福、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一個有生活意義的強大的人是怎樣生活的。


如果我們的全部生活都以孩子為中心,我們就會使四五十歲的成年人生活顯得黯然失色、缺少情趣和追求,孩子也因此不會對他們的未來滿懷憧憬和希望。

來源:家庭教育

相關焦點

  • 賓大兒科教授: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我們應該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像孩子成長為 35 歲的樣子,如果家長開始考慮 35 歲成年人的成功需具體備哪些素質,子女教育會輕鬆很多,而家長也會更明白如何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們應該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培育有後勁,能在 35 歲、40 歲、50 歲時成功的人。
  •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莫言: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
    8年前秋天,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人們很好奇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文學家莫言的母親其實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但是不知道任何教育理念的她,卻清醒的知道一定要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做一個好人,為此她言傳身教,把自己捨不得吃的半盤餃子分給貧窮可憐的乞丐老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著莫言。
  • 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據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歸於智商,80%則取決於情商。美國哈佛大學的丹尼爾。戈爾曼教授表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無明顯的先天差別,也就是說不是遺傳,更多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情商是可以通過全面系統的課程培養提高並且改變的。最佳培養期是在3到15歲的中小學階段,學生時期的情商培養決定了人一生情商的高低。在國外,情商教育已經被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中了。
  • 哈佛教授給出四條建議,培養孩子三種能力獲取成功
    作為一個母親,我敏銳地發現,這也是一本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教科書,書中的觀點可以指導你培育出卓越的孩子。克裡斯坦森教授在論述如何經營好家庭關係這部分時,在如何培養孩子這方面特別有新意。他說,要培養孩子獲取成功的能力。教授在書中認為:戴爾曾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電腦筆記本生產商之一,後來因為頻繁地外包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對於一家企業來說,最重要的能力有三種,一是資源,二是應用流程,三是行為價值取向。這個模型同樣可以應用在對孩子的培養過程當中。
  • 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寶寶?
    優秀的孩子什麼樣?有人總結出優秀的孩子身上有以下幾個共同點:善於調控情緒、懂得自律、很少焦慮或抑鬱、愛運動卻不訴諸暴力、有很多友誼深厚的朋友。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好孩子,也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追究其根,便藏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和處世方式,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
  •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會培養出沒有力量的孩子
    我們就拼命去打擊這個,我們就拼命去打擊這個孩子。所以我們中國的嚴格的統計,母親嚴厲的父母都意味著把自己孩子把它變成軟弱,把它變得不堅強,不要認為嚴師出高徒,因為咱們中國的嚴格經常是什麼?是叫做否定。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會培養出沒有力量的孩子然後我們媽媽很奇特,給了一個理由是什麼?你知道當他說這個話的時候意味著什麼嗎?
  •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普通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寄希望於後代但是自己卻不求進步,對世界的認識只是慣性思維缺乏認知,久而久之普通人培養的孩子依然普通。而精英首先要求自己進步,有完整的三觀,會學習會運用,因此精英的孩子還是精英。孩子雖然還沒有意識到寫作業的重要性,但是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培養這種意識而不是替孩子操心
  • 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7種家庭關係,你家是哪一種?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關係,因為家庭關係決定了這個家會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好的家庭環境能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而糟糕的家庭關係則會給孩子帶來性格上的缺陷。總之,什麼樣的家庭關係,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看看下面這7中家庭關係,你們家是哪一種吧?
  • 培養出「精英孩子」的家庭,一般都具有這些特徵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一生,父母的言行更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香港霍啟剛雖身出豪門,但為人做事卻非常低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非常接地氣。他曾在微博上曬出一組遛娃照片,他帶著老婆郭晶晶和兒子一家三口跑到香港二澳村,與村民一起體驗生活。
  • 什麼樣的家庭條件,才能單憑努力考上985?清華大學教授一語道破
    「贏在高三」老師在重點高中當了十幾年班主任,我經常對班裡尖子生的家庭情況進行研究,我深刻認識到:家庭因素在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關鍵作用,家庭教育的作用絕不亞於學校教育,或者說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有人問:至少什麼樣的家庭條件,才能單純憑努力考上985大學?
  • 成功人士容易培養出「學霸」孩子?不是父母優秀,是教育理念不同
    在很多人的心中,現在大多數「學霸」孩子都是出自於成功人士家庭,畢竟父母這麼優秀,孩子也不會差到哪去,這好像是「遺傳」一樣。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足夠重視,=同時否採取了正確的方法等等,那麼孩子出人頭地的機率就要高很多。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培養出「學霸」孩子呢?
  • 天才少女獲華為百萬年薪,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
    對於她來說,這種節點上的得失,都沒有什麼價值,重要的是能創造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這樣的想法著實令人敬佩!那麼,這種不計較得失,從容的心態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一、學會鼓勵天才少女之所以這麼自信,堅信自己能做到更好,跟家庭平常的鼓勵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塑造出健康的孩子
    現在家庭大部分都是三代同堂的狀態,爸爸媽媽要上班,孩子就只能讓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帶了。家裡能有老人來帶孩子當然是好的,可以減輕年輕人的壓力,讓他們安心工作,但同時也會帶來問題,婆媳問題、育兒問題、觀念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這個家就會爭吵不休,夫妻關係就受到影響,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那怎樣才能處理好這些問題呢,能做到以下幾點的家庭都會比較和諧,培養出的孩子也都不會太差。
  • 看親子電影學教育,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開朗自信的孩子?
    看親子電影學教育:這部《查理的巧克力工廠》中,查理的家人對他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是怎樣的家庭才能養出這麼一個有愛自信又懂事的孩子?(完成你的夢想)看看這個家庭到底做對了什麼,才有一個這麼有愛自信又懂事的查理?1.給孩子希望無論希望多麼渺茫,只要有我們就要告訴孩子,你有你還有機會,而不是說這麼渺小的希望相當於沒有。
  • 史丹福大學教授:自卑和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Terman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很多孩子長大後社交能力差、沒有自信心,都是因為從小的家庭環境影響。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及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 李玫瑾教授:一個自信心強的孩子,都來自於什麼樣的家庭
    而這種自信更多的來自於家庭的教育。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要讓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很重要,但成績不是一切,家長應該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但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教出又陽光又自信的孩子。一般都是這四種家庭。
  • 哈佛教授為您揭秘高成就孩子培養方式,重塑您的教育
    家長們常見的一些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權威、要求孩子「完美」、要求孩子課外學習自己不喜歡的興趣項目等,可能在不經意間就阻斷了成功之路。羅納德·弗格森與塔莎·羅伯遜用了15年的時間,深度採訪了200名成績優異的成年人和他們的父母之後,總結出一套完善的家庭教育方法論,將幫助家長們做好家庭教育,避免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 母親越焦慮、孩子就越抑鬱,什麼樣的父母,就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如今,在彼此對照和攀比的風氣下,父母身上背負的教育壓力越來越大,「虎媽狼爸」式的教育大行其道,哪個父母都不願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成為起跑線前的落敗者。十六歲是花季,十七歲是雨季,青春期的孩子只是看看書、說說話、聽聽歌,眼淚都會隨著憂愁淌下來。作為孩子的母親,即便是經濟地位低、生活壓力大,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調整好情緒和心態,以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蕪湖腦癱少年高考623分,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如此優異的孩子
    最近各省市高考成績陸續公布,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蕪湖一19歲腦癱少年姚俊鵬也憑藉623分的高考成績登上熱搜,引起網友的熱議,不禁驚嘆於他優異的成績,更是敬佩他身殘志堅,樂觀豁達的品質,他的成績離不開自己的努力,也離不開身後的父母,到底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呢?
  •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鏡子:3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優秀孩子
    就像以下3種家庭,用良好的氛圍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馬朕說,如果孩子回到家,家人都在看電視、玩遊戲,卻讓孩子回屋寫作業。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孩子,會願意安分寫作業嗎?你會覺得這樣的安排公平嗎?俗話說:「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是孩子的鏡子。」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的孩子厭學,不想上課,教師家訪後發現,原來,這名學生的家長也在家待業,對生活沒有積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