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每一次的分享,別人都會接受

2020-10-15 奮鬥人生為夢發聲

所有的寶寶,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的心頭寶,掌上明珠。

我們都在用心的從小教孩子美好的品德,當寶寶會說話那一刻起,給他東西時就告訴他,要學會分享。

果然,孩子的接受能力強悍無比,在大人們每一次的教導中,孩子終於在拿起東西的那一刻說要與別人分享。

我們教會了孩子學會分享,卻從來沒有告訴孩子,不是每一次的分享,都有人接受;不是所有的給予,別人都會接受。

這個道理可能我們大人自己都沒有注意過,也從來沒有去在意過。

我們也在每一天的小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修養,不斷總結經驗。

一天晚飯過後,帶著孩子去超市買吃的,他拿到東西那一刻,就告訴我說:「我要分享,要跟姐姐分享,要跟奶奶分享。」

我當時肯定說:「好。」

後來他出去看到了一位比他大一點的姐姐,就把手裡的棒棒糖給那位姐姐,但是那位小朋友她不要,然後孩子就把糖給另外一個小哥哥,那位小哥哥也不要,他就可勁給。

我當時就覺得一定要教會孩子另一個道理,如果分享一兩次,別人不接受就算啦,我們不用一個勁要分享出去。


其實我不知道孩子在沒有分享出去的那一刻,是一個怎樣的心理,我沒法感同身受孩子的世界。

不知道他內心是否與大人一樣,會有失落感。

因為我們大人沒有在意過這個小小的問題,所以我們會忽略孩子關於這一點的教導。

誠如我們大人的世界,把經驗分享給別人是好事,但也得想一想他人是否樂意聽。


大千世界,人都是形形色色,我們不用在意一切。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我們都是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長經歷。

不是你樂意分享,別人就要接受,每一次的分享,總會有一次是別人不接受的,我們無需介意。

願我們在教會自己和孩子學會分享的那一刻,也提醒自己,教會孩子不是所有的分享,都會有人接受。

留意生活每一件事的細微之處,給孩子以貼心,給自己以用心。

相關焦點

  • 希望每一次的「再見」,都會是「後會有期」!
    一輩子,說長不長,我希望每一次的再見,都會是後會有期!緣分本是生命中的偶然,花開才有花落,有散才能有聚。生命好比一個輪迴,春去冬來,聚散無常。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事情,並不求有結果,但人生有太多的無可奈何,當揮手說再見的那一刻,也許一生再也不見。日子過一天少一天,時光走一年短一年。
  • 了解「1%原則」,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會成為他走向成功的墊腳石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當孩子擁有一個比較宏大的目標時,家長要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們完成呢?或許大多數父母覺得,當然是督促他們好好學習,只有成績好才有機會實現夢想。但是大家也不要忽視了。「好好學習」仍然是個很宏大的目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將「好好學習」四個字貫徹到底。
  • 不懂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究竟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
    孩子不懂分享就是不是好孩子!這是誰下的定義,過來,我保證不打你!「寶寶,把XX給小朋友玩一下吧!」「不要!」「哎呀,這麼小氣幹什麼,要懂得分享!大方一點!」「不要!」「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哇……!」
  • 人生感悟:懂得把握珍惜,不是每一次你回首都會有人在原地等著你
    一 * 我給你一顆糖,你很高興,當你看到我給別人兩顆,你就對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給我兩顆糖,而你什麼都沒給過我。——送給那些理所當然的人。二 * 不是每一次你回首都會有人在原地等著你,不是每一次你伸手就會有人幫你。
  • 「這是我的玩具,別動」,不與別人分享的孩子,也得不到別人分享
    「別拿我的玩具」,不與別人分享的孩子,也得不到分享的快樂不管玩具是不是小李的寶寶先拿到的,只要是他喜歡的,他都會不讓其他的小朋友碰自己喜歡的玩具,動不動的就會對其他小朋友說:「就是玩的玩具別動!」有的時候也會弄哭一些小朋友,這讓老師很是為難。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李玫瑾:不是自私,天性決定
    很多父母在苦惱,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不懂得分享,出去就會搶別人的玩具或者死命護著自己的,即使扔到一邊不玩,也不讓別的孩子碰。 大人覺得這樣很丟臉,感覺孩子沒有修養。於是哄著孩子把東西讓給別人,或者乾脆硬拿。 這樣的逼迫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可能把孩子逼得更自私。 因為家長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尊重。分享的本質是同理心,能夠理解別人,體諒別人。
  • 讓孩子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完美的別人
    寶寶出生前,我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會想像她的模樣,會期待她今後多才多藝,會希望她成為優秀懂事的孩子,還在孕期就看各種育兒經,孩子剛學會說話就教她背三字經、背唐詩,並因寶寶比其他孩子說話早而自豪。慢慢地,因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也有了自我意識,吃飯不乖,睡覺不乖,讀書不乖,與老人的育兒意見分歧等一系列問題都成為我焦慮的原因,到底什麼才是好的育兒方式也一度讓我疑惑。好在每一次家長會的認真傾聽、反思,與幼兒園老師的有效溝通及在書中尋找辦法的好習慣讓我漸漸與孩子磨合得越來越好。
  • 充滿正能量的勵志句子,相信每一次的考驗,都會有一份收穫
    一 * 生活總是兩難,再多執著,再多不肯,最終不得不學會接受,從哭著控制,到笑著對待,到頭來,不過是一場隨遇而安,別想太多,一切都會過去的。二 *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的成功,不在於你起步的早與晚,而在於你堅持的長與短。因為時間考驗你的不是你最初的意氣用事,而是你最終的毅力用事。
  • 說說養娃Ⅰ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媽媽也不是別人家的媽媽
    為什麼我看到別人孩子的媽媽都充滿耐心、溫柔、包容、有方法?而我卻時常不耐煩、發火、焦躁、抱怨、笨拙呢?我難道是一個少有的會跟小寶寶鬥氣的媽媽嗎?我安慰自己,人無完人,我不應該跟別人家的朋友圈對比,甚至都沒有比較的必要。
  • 孩子不願分享不是「小氣鬼」,強逼孩子去分享才是「真自私」
    「孩子不願意分享」幾乎是每一位家長都會面臨的問題,特別是走親訪友或接待客人時,這就好比我們成人世界中的,愛人、房子、車子、結婚鑽戒、珍貴的收藏品……也同樣不能分享一樣。 有時候大人眼裡的一個小玩具甚至是一粒不起眼的珠子,或許在孩子的眼裡它們就好比我們的結婚鑽戒那麼重要,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的重要性,而不是理所當然用家長思維去思考。
  • 寶寶「護食」不讓別人碰?孩子「物權意識敏感期」,別逼孩子分享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你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嗎?謙讓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有些時候,人只要表現出一點不情願分享,都會被說成自私,那究竟這種「獨佔」的心理算不算缺德呢。或者是說,用言語變相去要求別人分享,算不算道德綁架呢?
  •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要設法讓他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因為平時,她也經常教小龍,有好東西要和別人一起分享,而且,小龍平時有什麼要求,自己都會儘量滿足他的,他為什麼還是這麼小氣?分享不是失去孩子的東西不願意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很可能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東西如果給了別人,就不再屬於自己了,變成別人的了。
  • 家長鬚知:孩子學會分享很重要,但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
    從小培養孩子感恩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在家庭裡父母對子女之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做子女不僅接受來自父母之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只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裡、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因為將來的社會不僅是競爭的社會,更是合作的社會。
  •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每一次分離都是為了更好的開始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蔡禮旭:孩子都會開竅,時間早晚不同
    面對每個孩子,都相信他們有本善,不差別待遇,一差別待遇,所有的孩子都生病了。教育是成就人,教育絕不是放棄人。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假如不能堅持「有教無類」,可能整個社會風氣我們也染上了,變成放棄人了。考不好成績的孩子就放棄他,那像我的話就被放棄了。我以前成績也不怎麼樣,所以我是屬於「大隻雞慢啼」。
  • 【Dominos 家長分享】幫助別人也需要學習!
    來自7個省市的40個孩子,和父母一起,成功打動1283人支持項目,間接影響人數超過20,000人,共募集97,540.39元,比原目標6萬元超出62.57%。除了這些數字外,我們在項目過程中,從大家身上看到了很多故事、亮點和經驗。募款雖然結束了,但是這些故事、亮點、經驗,是值得被記錄和分享的!因此,我們邀請了部分家長,在項目「大本營」群裡進行了訪談式分享!
  • 每一次堅持都會讓你更加自信,每一次呼吸都成為全新的自己
    每一次堅持都會讓你更加自信,每一次呼吸都成為全新的自己 在練習瑜伽的路上,有過風雨無阻的執著與堅持
  • 《我不想離開你》:孩子的成長與獨立需要鼓勵,而不是指責或比較
    分享以下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1.理解孩子的焦慮,接納孩子的情緒。記得我閨女兩歲多一點時,每次和她分別去上班,她都要哭得很兇。然後每一次遇見合適的機會都會引導孩子大膽地走出去,儘管孩子拒絕了無數次而我自己在家時,不管孩子哭鬧得有多嚴重,我都不會指責她,而是抱抱她安慰她,儘管孩子內心依然還不能接受分離的事實,但在情緒上得到了認可和安慰,孩子慢慢也就鬧得不那麼厲害了,最後慢慢接受了去幼兒園的事實,如今還愛上了幼兒園。
  • 為什么爸媽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他的每一次犯錯?成長的路徑
    當然不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只要學會「正面管教」,所有的「熊孩子」都會變成乖孩子。這些壓力,沒有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反而讓孩子們變得自卑、膽怯。02 每一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一次我到同學家做客,她的兩個雙胞胎兒子在客廳玩。不一會,只聽嘭的一聲,孩子的球棒飛到了玻璃上,玻璃瞬間稀碎。
  • 孩子的時間觀念如何培養?家長學會這3點,讓孩子每一次都守時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停課不停學」,在家裡陪孩子上學、寫作業這麼久,最想吐槽的就是孩子的記性問題。因為老師有的時候布置一項作業,明明要求什麼時間要上傳給老師,可是孩子寫完了就完事了,全然不記得有提交作業這麼一回事,經常需要父母提醒,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