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寶寶,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的心頭寶,掌上明珠。
我們都在用心的從小教孩子美好的品德,當寶寶會說話那一刻起,給他東西時就告訴他,要學會分享。
果然,孩子的接受能力強悍無比,在大人們每一次的教導中,孩子終於在拿起東西的那一刻說要與別人分享。
我們教會了孩子學會分享,卻從來沒有告訴孩子,不是每一次的分享,都有人接受;不是所有的給予,別人都會接受。
這個道理可能我們大人自己都沒有注意過,也從來沒有去在意過。
我們也在每一天的小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修養,不斷總結經驗。
一天晚飯過後,帶著孩子去超市買吃的,他拿到東西那一刻,就告訴我說:「我要分享,要跟姐姐分享,要跟奶奶分享。」
我當時肯定說:「好。」
後來他出去看到了一位比他大一點的姐姐,就把手裡的棒棒糖給那位姐姐,但是那位小朋友她不要,然後孩子就把糖給另外一個小哥哥,那位小哥哥也不要,他就可勁給。
我當時就覺得一定要教會孩子另一個道理,如果分享一兩次,別人不接受就算啦,我們不用一個勁要分享出去。
其實我不知道孩子在沒有分享出去的那一刻,是一個怎樣的心理,我沒法感同身受孩子的世界。
不知道他內心是否與大人一樣,會有失落感。
因為我們大人沒有在意過這個小小的問題,所以我們會忽略孩子關於這一點的教導。
誠如我們大人的世界,把經驗分享給別人是好事,但也得想一想他人是否樂意聽。
大千世界,人都是形形色色,我們不用在意一切。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我們都是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長經歷。
不是你樂意分享,別人就要接受,每一次的分享,總會有一次是別人不接受的,我們無需介意。
願我們在教會自己和孩子學會分享的那一刻,也提醒自己,教會孩子不是所有的分享,都會有人接受。
留意生活每一件事的細微之處,給孩子以貼心,給自己以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