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爸媽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他的每一次犯錯?成長的路徑

2020-10-06 詩漫讀書會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你是否曾經遇到過以下問題?

孩子哭鬧不肯去上學。

經常和大人頂嘴,做作業拖拉磨蹭。

要不性格膽小、怯懦;要不總愛撒謊、缺乏責任心和主動性、事事依賴別人......

當孩子出現以上問題時,你是否也用了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苦口婆心勸誡、聲嘶力竭打罵、或者威脅、命令、言語冷暴力、諷刺挖苦等等。

可這些有效果麼?難道孩子就真的管不了?當然不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只要學會「正面管教」,所有的「熊孩子」都會變成乖孩子。

01 不要用語言暴力摧毀孩子的自信

經過調查,我們一天與孩子的對話量,只有不到20%的話語是充滿鼓勵的。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對?」

「真是後悔生了你,就是撿一個小孩也比你聰明」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腦袋裡裝的都是漿糊嗎?」

我們脫口而出的話,往往充滿著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裡傷害。

前幾天,我走在路上,看見一對母子。母親無視來往的人群,不時的停下來指著男孩破口大罵:「就這點分,還學啥,退學回家算了,算是白養你了」。

男孩低著頭,一言不發。

母親見男孩不回答,又停下來謾罵孩子,一會開始用腳踹男孩,一位路人實在看不過去,走過去勸解,這位母親才罷休。

看到這個情形,我冷汗直冒,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從小母親對我的教育大多數就是這樣的語言暴力。婚後,我繼承了母親的教育方式,對女兒激勵的少,苛責的多,造成孩子現在特別不自信的性格。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語言暴力會真切地令人們感到疼痛;會影響大腦的形成;會降低人們的自尊水平。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心靈傷害甚至比身體的傷害還要嚴重。這些壓力,沒有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反而讓孩子們變得自卑、膽怯。

02 每一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一次我到同學家做客,她的兩個雙胞胎兒子在客廳玩。不一會,只聽嘭的一聲,孩子的球棒飛到了玻璃上,玻璃瞬間稀碎。

看到玻璃碎裂的一瞬間,兩個孩子嚇蒙了,小臉一下就白了,呆立在客廳,恐懼的望著同學,憋著嘴角,要哭不敢哭,要動不敢動。

看到玻璃碎了,同學,憤怒異常,一把拽過兩個孩子,就開始打。

「欠打是不?說了多少次,不要在家玩棒球,為啥就是不聽話?」

看到孩子驚恐的雙眼,我能想像,孩子平時沒少因為頑皮犯錯,被同學是打罵。,否則孩子不會這麼驚恐的看著媽媽。

孩子犯錯,同學沒有第一時間去引導,糾正,只是簡單粗暴的責罵。孩子對於母親的憤怒僅僅是當下的畏懼和妥協,心裡壓根沒有認為這麼做是不對的,下次依然再犯。

這個例子並不是個例。看看我們周圍,多少父母對於孩子犯錯不都是抱著零容忍的態度嗎?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就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

這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每個父母即使自己也會犯錯,但不允許孩子犯錯,期待孩子成為那個完美的人。

其實,孩子犯錯,我們有很多好的辦法就能激勵孩子做的更好。

每一次錯誤,都是我們引導教育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應該把握這些機會,正確引導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如何避免下次犯錯。

就像孩子無意中打碎東西。我們不應該立即就責罵,而是應該這樣對孩子說:「媽媽也打碎過東西,不要怕。但是下次玩的時候不能在客廳,你看,客廳都是易碎的物品。」

這樣的說話方式,是不是在打碎東西這件事上,是跟孩子站在一起承擔的角度。而不是把孩子推向了對立面。

有了這樣的對話,孩子就會消除恐懼心和戒備心。同時也會思考,媽媽說的對,下次我不應該在家裡玩棒球。

之後她會發現,她的孩子對於自己的承諾,一定會想辦法做到,她再也不會為孩子打碎東西煩惱。

允許孩子犯錯,把每一次犯錯都當做一次學習的機會,變成一次我能從中學到什麼的積極的探索。建立即時的正面反饋,幫孩子積少成多,這樣孩子才能擁一個健康的心理結構。

03 我們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與其說每個父母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的孩子,不如說自己的不完美,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完美。所以我們大多數時候要求孩子完成的事情,不過是自己一生夢想而未達成的心願。

可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會有不完美,更不可能完活成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發現孩子的優點,鼓勵他,他會給你一份意外的驚喜。

還記得那部風靡全球的電影《阿甘正傳》嗎?阿甘生下來時智商只有75,所有人都嘲笑他,鄙棄他,但他的母親始終認為他會和正常孩子一樣生活。

她接受了阿甘智力較低的事實,竭盡所能幫助阿甘學習走路,想盡辦法送他上學,讓阿甘相信他與其他孩子沒什麼不同,只是發育慢了一點。

後來阿甘不但能夠走路了,甚至還學會了奔跑,在他後來的人生中,阿甘獲得很多獎項也獲得了很多榮譽,這對於一個智力障礙兒童來說簡直就是個奇蹟。而這些奇蹟的發生都離不開母親對他的正確引導。

阿甘的母親給了他正確的教育,他的人生在母親和善而堅定的信念中開啟了不平凡的旅程。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8歲的時候,就被學校開除,原因是老師們覺得愛迪生非常笨,教不會。

而母親並不這樣覺得,她把愛迪生接回家,親自教導。

後來愛迪生成功了,成了最偉大的發明家。

其實每一個孩子最初都有積極向上的心,能否朝著正確的方向走,關鍵看父母如何去引導。如何才能把孩子引向那條正確的路上呢?

首先,要允許孩子犯錯,並給予孩子改正的機會,讓孩子從錯誤中學會經驗,同時增進與父母交流的機會。

其次,對孩子要堅持做到和善而堅定。孩子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我們都要接納他,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和對他無條件的愛,他才會更容易接受父母提出的建議。

最後父母要選擇在心平氣和的時候處理問題,而不要在激動的時候,被自己的情緒帶偏了;要通過正面管教的方法,把孩子培養出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作為一本「黃金教育準則,《正面管教》將幫助家長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學會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孩子,而讓他們獲得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並取得良好的成績。


—END—


作者丨魅夜 圖片丨來源網絡,侵刪

授權丨十三夜文化工作室 編輯丨李子語

相關焦點

  • 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允許犯錯是第一步,試著做一次
    &34;,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適當的犯錯必不可少,但是小編卻發現,很多孩子不敢犯錯,與其說是不願面對失敗,倒不如說是害怕受到父母的責罵。這時候,家長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真的是正確的嗎?
  •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做「完美父母」,只做會成長的父母
    然而,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外在表現沒有達到標準,爸媽就會覺得丟面子,認為自己是不負責的父母,會被長輩親友嘲笑是不成功的父母。給自己戴上了「完美面具」,實際上也就相當於給孩子戴上了同樣的面具。因為只有孩子表現優異,只有孩子很成功,父母才會覺得有面子,覺得「我是個成功的父母」。 但是,「完美父母」並不存在,每個父母都會犯錯。而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父母,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花時間和力氣去了解他的父母。願意看見他們的需求、聽他們說話、不斷學習、不斷改變的父母。
  • 侯瑞鶴: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納孩子
    當我們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我們常常去幹預孩子的體驗,希望改變他的負面情緒體驗,但實際上這樣恰恰阻斷了孩子從挫折中恢復的過程,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所以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去拓展我們的心理空間,學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更有能量更有力量去容納孩子的痛苦。
  •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剛出生,父親就進入監獄,母親產後抑鬱自殺,僅留的一張模糊照片是他想念母親的唯一方式。他和父親之間沒有溝通,他的職業不被父親理解,他也不理解父親。而且父親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踹他的臉,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的他恨父親。
  • 知愈心理:天下父母必修課,接納不完美的孩子,修正不完美的自己
    我眼中的這個孩子堪稱完美,成績好,懂事大方,孝敬父母,待人有禮貌。可在他媽媽眼中,他也是個不完美的孩子,他媽媽不滿意地說:「孩子有很多缺點,最遺憾的是小時候沒有訓練好他的協調性,在嬰兒期,他沒學會爬,就直接學走路。沒經歷爬行階段的孩子,腦部與各項身體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他不像別的孩子那麼手腳靈活。」
  • 《陪孩子終身成長》允許孩子「犯錯」:3招幫助孩子擁有成長思維
    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每一次錯誤中學到東西。這也正是幫助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的關鍵。《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的封面允許孩子「犯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成長是個「試錯「的過程。孩子的心靈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傷害。
  • 請體諒孩子這3種不完美,接納孩子的全部,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空間
    文丨趙松珍聊育兒 (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為什麼他就是不能再認真一點!為什麼他就是不能把字寫得好一些?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孩子?」朋友邊說邊哭。今天閨蜜打了一個電話,哭訴孩子學習上的不足,可無非就是孩子字寫得不夠端正、數學因為粗心扣了一分、語文沒有拿滿分,一旁聽著的人其實心中有些無奈。
  • 完美教育不可取,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些心理缺陷對於他們未來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不完美的孩子為什麼能更優秀孩子能收穫更多的快樂在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板之後應對挑戰的能力會大大提升,父母也就能更加坦然的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了。
  • 犯錯就是失敗者?真正智慧父母,請給孩子犯錯誤權,接納孩子失敗
    接納孩子犯錯,也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而不僅僅是父母的覺醒。尹建莉老師在女兒小時候,常常會接納孩子的搞怪或者添亂,把這些錯誤當做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教訓和經驗,當做孩子生命的支點,從不生氣或者責罵。 所以,智慧的父母,懂得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接納孩子犯錯,允許孩子「不聽話」。
  •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星期天,帶孩子去商場逛街,走過一個店鋪門口,看到一個兩、三歲小男孩站在門口哭的撕心裂肺。聽旁邊店員說因為小男孩硬要端水杯,結果將水全部撒在衣服上了。他的媽媽生氣的罰他站在門口。看著小男孩哭泣的小臉,我不知道他的媽媽想讓他通過這種罰站的懲罰學會什麼呢?懂得什麼呢?我想他只學會了:媽媽不讓我做的事以後都不能去做,要不然他會生氣,會懲罰我。
  • 在養育孩子的這三年裡,我終於接納了不那麼完美的自己
    昨天在悟空問答裡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突然很想知道你為什麼要生娃」?評論區裡頓時炸開了鍋:有人說是因為父母的壓力、有人說是因為愛情、還有人說只是個意外。而我的答案是:愛與成長。為什麼我會這樣做?不是因為我真的完全離不開孩子,而是我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再重複我的童年。我記憶裡的童年其實是快樂的,但同時也很無奈。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爸媽都是非常善良非常愛我的人,但由於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很早就過世了,他們沒辦法一邊上班一邊養育我,不得不在3歲之前,把我扔在了鄉下的伯伯家。
  • 《學習的格局》:讓孩子學會「有效犯錯」,比不讓孩子犯錯更重要
    隨著聲響,杯子碎成一片片,女兒好像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躲在角落不敢出聲。老師出來後,看到女兒躲在角落裡,沒有批評孩子,反而很耐心地詢問女兒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要把杯子打碎?因為女兒的好奇心,老師也借這個機會給班裡孩子上了常識課,告訴他們瓷器是易碎的,使用的時候要小心。
  • 毀掉一個孩子,別讓他犯錯就好了,智慧媽媽這樣做,接住孩子犯錯
    老師、社會不能接住孩子的犯錯,從而讓孩子、成人不敢面對失敗,不能坦然前行。但是,我們卻只記得他退賽兩次,更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對他的退賽口誅筆伐,以至於劉翔不得不關閉社交媒體,隔絕了與外界的聯繫。
  • 溫柔以待,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父母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他們會有不完美,更不可能完全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 允許孩子成為「不完美」的人,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NICO對我說,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覺得不完美的事物是沒有價值的。而這樣的追求,被無形的擴散到他的人際圈、生活圈。每一個環境每一個事件之中,他都不喜歡「不完美」的人。而在諮詢中,我對 「NICO對我的不完美攻擊」的接納,使諮詢得以持續下去。
  • 養育是一場修行,「接納」才是孩子成長的推手
    養育是一場修行,孩子的一生會帶著父母的印記。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會做不焦慮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看見孩子的情緒。更能讓我們了解養育就是一個狀況頻發、不確定性很強的過程。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莎·舒格曼。她有著十幾年的兒童教育經驗,她也是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
  • 《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part 03
    《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是一本父親角度寫出的書,他和妻子都是正常人,可其中一個孩子卻天生沒有四肢。他們本以為這是一個懲罰,沒想到這個孩子卻成為了世界著名演講家,未來發展遠超他們想像!!1、要想把孩子培養成才,關鍵要為其樹立一個成功的榜樣。
  • 孩子犯錯後,你的態度決定他的未來
    但細思之下,不免難過: 父母本該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可為什麼孩子寧願忍著鋼釘穿膛的痛苦,也不願意向父母吐露半分? 評論區說:「可能和父母說了得到的也不是他們的關心和安慰,反而會先被罵得狗血淋頭。」可天下哪有不犯錯的人,更何況孩子? 錢志亮說過: 成長本就是「錯誤—學習—嘗試—糾正」不斷重複的過程,犯錯反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必要的存在。 其實,小孩子犯錯沒有那麼大的害處,如果父母處理得好,可能是孩子越變越好的契機。
  • 不許孩子犯錯?恰恰是家長的錯誤,父母應學會接納「不完美小孩」
    &34;劉姐&34;我長大了,不像小時候那麼&34;了,到處結交朋友,遇到感興趣就不假思索的去做,沒有太多顧慮&34;只有實踐能克服經驗的錯誤&34;犯錯&34;金無足赤人無完人。&34;不要犯錯&34;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會懂得尊重別人,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內。&3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對待孩子的錯誤,只要沒有觸及原則性,家長要以平常心對待。
  • 不允許孩子犯錯的媽媽,是有多可怕
    教育學家尹建莉說:「犯過錯是孩子生長中的必修課,只要修夠一定課時,他才會真正獲得觸類旁通、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才幹。」犯錯沒有什麼大不了,能讓孩子從過錯中汲取經驗,還能讓他們記得更牢。孩子性本善,接納孩子犯錯,並允許孩子犯錯,才能給孩子更大的健康心理發展空間,樹立正確的自我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