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悟空問答裡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突然很想知道你為什麼要生娃」?評論區裡頓時炸開了鍋:有人說是因為父母的壓力、有人說是因為愛情、還有人說只是個意外。
而我的答案是:愛與成長。
生孩子,是因為愛。而養育,是因為成長。在養育孩子的這三年裡,我感受到了身為人母的幸福,見證了一個生命的成長,也通過這個小生命,見證了自己的成長。
丹尼爾·西格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中寫道:「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們以往的經歷會影響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未妥善處理的過去也許會埋下隱患,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自從兒子出生後,我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他的身上,並立志在他三歲之前要寸步不離的陪伴他,哪怕偶爾有短暫的分離,也不能超過24小時。
朋友嘲笑我離不開孩子,說怎麼可能寸步不離呢?說實話,我雖然沒有做到寸步不離,但三年裡,我與他分開的時間最長也不會超過24小時。
為什麼我會這樣做?不是因為我真的完全離不開孩子,而是我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再重複我的童年。
我記憶裡的童年其實是快樂的,但同時也很無奈。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爸媽都是非常善良非常愛我的人,但由於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很早就過世了,他們沒辦法一邊上班一邊養育我,不得不在3歲之前,把我扔在了鄉下的伯伯家。
雖然我沒有3歲以前的記憶,但成年後我遇事時的焦慮、我與人相處時的依賴,都會讓我意識到「我童年時缺乏的安全感正影響著我的當下」。
於是,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不願意讓他重複我的童年,所以我儘可能地守在他身旁,不想讓他嘗到「分離」的滋味。
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我用我固有的觀念和過往的經歷陪伴著孩子成長。直到有一天,孩子忽然問我,「媽媽,你怎麼總是喜歡黏著我啊,有時候我只想一個人玩呢」。我才意識到,我想給的安全感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而且我的這種給予方式可能是不正確的。
對於安全感的缺失,導致了我過於依賴孩子,過於保護孩子,從而讓他失去了獨處的機會,也讓我自己變得特別焦慮。
尤其是他快上幼兒園的那段時間,我幾乎焦慮到睡不著覺,總擔心孩子會被拐走一樣。先生說我已經過度緊張,我雖然嘴上說沒有,但我心裡知道,其實我確實緊張,我就是缺乏安全感,就是想掌控孩子的一切,不願意把孩子交付給一個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老師。
但事實證明,我的焦慮和擔心都是多餘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適應得很好,只是我一個人瞎緊張罷了。
而這種焦慮總是讓我不能很好地活在當下。總是患得患失,沒辦法真正享受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時刻。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發現自己的焦慮越來越嚴重。出去玩,擔心他的安全;在家裡,又擔心太封閉。
前段時間孩子發高燒,我心急如焚,可孩子卻不緊不慢地和我說:「媽媽,你別急啊,我會好的」。
那瞬間,我才意識到,他的存在不僅給我帶來了幸福,還讓我看清了自己的缺失 。
我和先生說「我一定要改變,不能再這樣沒有安全感了,不能再這樣焦慮下去了」。
先生卻說,「與其刻意改變,不如共同成長」。
是啊,童年時留下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但至少我已經意識到這種缺失給我生活帶來的影響,雖然我儘量不讓孩子缺失「安全感」,但我的過度給予,無形中給他帶來了焦慮和壓抑。
最近,我開始學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焦慮,接納自己缺失的「安全感」。雖然還是會焦慮,但沒有那麼嚴重了。
昨晚看著他入睡,我心裡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其實,不焦慮,也沒那麼難。其實,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也不是不可以與當下共存。
我們總以為我們在照顧孩子,陪伴孩子成長。其實,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他讓我們看到了自己最初的模樣,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缺失,讓我們能夠接納不那麼完美的自己。
在養育孩子的這三年裡,我終於接納了不那麼完美的自己。感謝我的孩子,給予我的一切。
我是寶藏媽媽,陪你分享我的育兒寶藏,做有溫度的育兒說,喜歡請點讚點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