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這三年裡,我終於接納了不那麼完美的自己

2020-08-26 寶藏媽媽tiny

昨天在悟空問答裡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突然很想知道你為什麼要生娃」?評論區裡頓時炸開了鍋:有人說是因為父母的壓力、有人說是因為愛情、還有人說只是個意外。

而我的答案是:愛與成長。

生孩子,是因為愛。而養育,是因為成長。在養育孩子的這三年裡,我感受到了身為人母的幸福,見證了一個生命的成長,也通過這個小生命,見證了自己的成長。

過去的經歷影響了我與孩子的相處方式

丹尼爾·西格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中寫道:「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們以往的經歷會影響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未妥善處理的過去也許會埋下隱患,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自從兒子出生後,我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他的身上,並立志在他三歲之前要寸步不離的陪伴他,哪怕偶爾有短暫的分離,也不能超過24小時。

朋友嘲笑我離不開孩子,說怎麼可能寸步不離呢?說實話,我雖然沒有做到寸步不離,但三年裡,我與他分開的時間最長也不會超過24小時。

為什麼我會這樣做?不是因為我真的完全離不開孩子,而是我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再重複我的童年。

我記憶裡的童年其實是快樂的,但同時也很無奈。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爸媽都是非常善良非常愛我的人,但由於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很早就過世了,他們沒辦法一邊上班一邊養育我,不得不在3歲之前,把我扔在了鄉下的伯伯家。

雖然我沒有3歲以前的記憶,但成年後我遇事時的焦慮、我與人相處時的依賴,都會讓我意識到「我童年時缺乏的安全感正影響著我的當下」。

於是,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不願意讓他重複我的童年,所以我儘可能地守在他身旁,不想讓他嘗到「分離」的滋味。

別讓過往的經歷妨礙你做好父母

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我用我固有的觀念和過往的經歷陪伴著孩子成長。直到有一天,孩子忽然問我,「媽媽,你怎麼總是喜歡黏著我啊,有時候我只想一個人玩呢」。我才意識到,我想給的安全感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而且我的這種給予方式可能是不正確的。

對於安全感的缺失,導致了我過於依賴孩子,過於保護孩子,從而讓他失去了獨處的機會,也讓我自己變得特別焦慮。

尤其是他快上幼兒園的那段時間,我幾乎焦慮到睡不著覺,總擔心孩子會被拐走一樣。先生說我已經過度緊張,我雖然嘴上說沒有,但我心裡知道,其實我確實緊張,我就是缺乏安全感,就是想掌控孩子的一切,不願意把孩子交付給一個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老師。

但事實證明,我的焦慮和擔心都是多餘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適應得很好,只是我一個人瞎緊張罷了。

而這種焦慮總是讓我不能很好地活在當下。總是患得患失,沒辦法真正享受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時刻。

與其刻意改變,不如共同成長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發現自己的焦慮越來越嚴重。出去玩,擔心他的安全;在家裡,又擔心太封閉。

前段時間孩子發高燒,我心急如焚,可孩子卻不緊不慢地和我說:「媽媽,你別急啊,我會好的」。

那瞬間,我才意識到,他的存在不僅給我帶來了幸福,還讓我看清了自己的缺失 。

我和先生說「我一定要改變,不能再這樣沒有安全感了,不能再這樣焦慮下去了」。

先生卻說,「與其刻意改變,不如共同成長」。

是啊,童年時留下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但至少我已經意識到這種缺失給我生活帶來的影響,雖然我儘量不讓孩子缺失「安全感」,但我的過度給予,無形中給他帶來了焦慮和壓抑。

最近,我開始學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焦慮,接納自己缺失的「安全感」。雖然還是會焦慮,但沒有那麼嚴重了。

昨晚看著他入睡,我心裡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其實,不焦慮,也沒那麼難。其實,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也不是不可以與當下共存。

我們總以為我們在照顧孩子,陪伴孩子成長。其實,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他讓我們看到了自己最初的模樣,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缺失,讓我們能夠接納不那麼完美的自己。

在養育孩子的這三年裡,我終於接納了不那麼完美的自己。感謝我的孩子,給予我的一切。


我是寶藏媽媽,陪你分享我的育兒寶藏,做有溫度的育兒說,喜歡請點讚點關注哦~

相關焦點

  • 侯瑞鶴: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納孩子
    你用心養育,凡事做對,而孩子卻並非如你期待。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地有力量。聽著他稚嫩的聲音說著這樣有底氣的話,心裡咯噔一下,心想「小小孩子怎麼會說這樣的話,到底是從哪學的」。此刻忽然意識到,這不是從我這學的嗎?家裡常出現的場景是,收拾玩具時他要我幫忙時,我會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沒想到孩子這麼快就學會並應用到我身上了,經過這樣的事兒我開始反思對孩子的養育。
  • 養育是一場修行,「接納」才是孩子成長的推手
    養育是一場修行,孩子的一生會帶著父母的印記。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會做不焦慮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看見孩子的情緒。更能讓我們了解養育就是一個狀況頻發、不確定性很強的過程。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莎·舒格曼。她有著十幾年的兒童教育經驗,她也是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
  • 知愈心理:天下父母必修課,接納不完美的孩子,修正不完美的自己
    01我有一位朋友,兒子是去年本市高考理科探花。我眼中的這個孩子堪稱完美,成績好,懂事大方,孝敬父母,待人有禮貌。可在他媽媽眼中,他也是個不完美的孩子,他媽媽不滿意地說:「孩子有很多缺點,最遺憾的是小時候沒有訓練好他的協調性,在嬰兒期,他沒學會爬,就直接學走路。
  • 溫柔以待,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父母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他們會有不完美,更不可能完全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 接納不完美的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熟知原理,親子關係更融洽
    ,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並給予他溫暖。,你為這次的比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最終卻沒有站在臺上去表演確實很可惜,但是你努力了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你看看自己,基本功特別紮實,這就是你的優勢啊,這個舞蹈的方向節拍比較多,可能你對 方向這一塊並不是很清楚,你看看這次比賽的孩子們,她們的年齡都比你大啊,最大的那個姐姐,她已經上5年級了,而你才上2年級,但是你的水平這樣真的很厲害了,我們接受自己暫時的缺陷,去彌補,相信你會越來越好的,對不對啊
  • 作為家長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放下焦慮
    其實說句實在的話,是個女人都能生孩子,但是要想把孩子養育好,再培養成人真的不容易。養也是一門學問,育就是一門學科了。我們要根據孩子生長規律去接納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因為我們的焦慮,「施壓」給正在成長的孩子,對他們的成長和心理成長也是不利的。
  • 《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part 03
    《接納生命中的不完美》是一本父親角度寫出的書,他和妻子都是正常人,可其中一個孩子卻天生沒有四肢。他們本以為這是一個懲罰,沒想到這個孩子卻成為了世界著名演講家,未來發展遠超他們想像!!1、要想把孩子培養成才,關鍵要為其樹立一個成功的榜樣。
  • 養育好孩子,首先要養育好自己,不要用生氣的情緒去教育孩子
    前幾天晚上我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突然微信中彈出好多消息來,一直響個不停,我還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趕緊打開進去看了一下。發現是我的一個朋友在我們的小群裡吐槽養孩子很困難。她說她簡直養了個神獸,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要用神獸來形容現在的小孩子,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 與自己和解,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打這個官司時,我把證據看了又看,已經做到對證據極為熟悉,可是事實告訴我,這還是不夠,應該做到爛熟於心的地步。庭審結束後出現的小意外,幸虧我對案件證據熟,解決了。可是自我反思一下,假如我能對證據再熟一些,那麼在法庭上我就會把這個意外給消滅了。 遺憾四,大意了。什麼叫意外,意外往往出現在最不可能出現的地方。我最擔心的地方,沒出事,可是偏偏就在我認為最不可能出事的地方,就出了問題。
  •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不完美媽媽!接受它,就是完美生活
    當了媽媽以後,重讀這首詩,我才終於讀懂了詩中所蘊含的那份深沉的、無私的、濃濃的愛意。我是一個媽媽,有著一個11歲女孩的媽媽,一個在育兒道路上一直很迷茫的媽媽,一個在工作和生活上做不到平衡的媽媽,一個教育上焦慮的媽媽,一個不完美的媽媽。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過得更好
    總希望在經歷中找到不足,改善自己的不足:今天這樣做是不是不合適?是不是不禮貌?我有一個朋友,過於追求完美,常常因為一件小事反省半天,就差沒寫檢查。她不能包容自己犯一絲錯誤,也不能包容自己隨便傳遞就出門,對生活的細節把控得十分嚴格。
  • 心理諮詢師的我,如何養育幼兒期和青春期孩子,且家庭越來越幸福
    如果孩子的狀態不佳是因為我和老公有矛盾,那麼我就會去探索:我們這次的矛盾是什麼?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麼?和我們的成長有關嗎?如何去理解彼此不同的成長曆程對此的影響?如何去求同存異?如何與對方溝通?通過這種對自我的探索和對伴侶與自己不同之處的好奇,通常會更好地接納自己和伴侶。
  • 接納我的孩子有點難
    三年多沒有狠狠的教訓孩子了,昨天不知道怎麼了,一時沒忍住,現在感到懊悔不已。也許有的人還經常打孩子,罵幾句算什麼嘛,一定不是無緣無故的罵他們的。可是只有自己心理是清楚的,對待孩子不應該是那樣的態度。多年以來一直希望自己做一位合格的母親,溫柔對待孩子,可是為什麼從內心就不能接受自己那個不完美的小孩呢?
  • 我好想接納我自己啊
    以下語言,什麼是「接納」?A.我要接納我自己,這樣我就會天天都很平靜喜悅B.接納了自己,就是不要做任何改變哈哈,我又壞了一下,這個題目是個坑。兩個答案都不是。當這個寶寶這樣想「接納」的時候,他其實是把自我接納當做獲得幸福、平靜、快樂的手段。他心裡想的是「如果自我接納了,那我就會變得更好了」。更好的想法,就是不接納自己現在的不好。B.接納了自己,是與過去的追求、糾結的模式不同了,所以,「接納自己」,這個行為,就是改變。
  • 你有多接納孩子,就有多接納自己!父母的教育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面對孩子,尊重、欣賞、接納...這似乎是一些簡單的常識。可太多時候,人們將之遺忘,或為了「更重要」的理由而棄之不顧。因此,有些準則值得再度審視,並從中看見更深刻的真相——你有多接納自己,你就多接納孩子。
  • 成長的目的是「尋找自己」,育兒中有一種「通透」是接納孩子
    她說:「什麼我就那麼不願意承認,內心是不是隱隱覺得她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很丟人?」一位朋友對我說,她當媽媽這幾年,完成了和童年的和解,也原諒了自己的母親。我的心理諮詢師對我說,如果我們沒有接納「內在的小孩」,那個內心的孩子就沒辦法長大,他們無法承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沒有被接納。而作為父母去接納孩子,是我們接納自己,接受世界複雜性,並且走向成熟的契機。
  • 知道這樣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了我自己
    放在父母身上,就是:我那麼愛孩子,看了那麼多養育孩子的書,花錢又聽課又系統學習,但仍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孩子時又一次崩潰。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一書中,作者盧丹丹講到情緒管理時提出:情緒管理,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多的是一種喚醒,喚醒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情緒,從內心去接納自己,進而改變自己。
  •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孩子眼裡,父母是完美的,而在父母眼裡,孩子是有缺點的,完美的孩子則是別人家的孩子。所以提出幾點說明要求,讓大家認清自己得孩子第一點,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我表哥有一個要好的朋友,他兒子是我們這個城市去年高考的狀元。大家都認為這個孩子是完美的,有好的成績,理解,慷慨,孝順父母,禮貌待人。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別讓焦慮毀掉你的努力
    身邊很多人,月薪伍仟的時候,總覺得月薪一萬就心滿意足,於是削尖了腦袋奮鬥,千難萬難,終於走上了開掛之路。可是,月薪一萬後卻發現,好像日子並沒有多少好轉。不窮的人,日子也過得不好。不少年薪五十萬的朋友,每天活得依舊鬱鬱寡歡。過去總覺得,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有錢就萬事大吉了。畢竟「錢一到手,萬事皆有」,可後來才發現,暴富過後,依然是憂愁。
  • 當媽這麼多年後,我才真正做到了接納孩子
    這時,兩個孩子的反應完全不一樣。儘管狗的態度不友好,但女孩仍然向狗跑過來,問:「我可以摸摸它嗎?」媽媽說:「不!我想這隻狗不願意讓你摸它。」與此同時,那個七歲的男孩跑到街對面,驚慌失措地朝這邊張望,不敢向前一步。他媽媽說:「來吧!馬克,這隻狗不會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