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我的孩子有點難

2020-09-03 媽媽咪呀醬油瓶

三年多沒有狠狠的教訓孩子了,昨天不知道怎麼了,一時沒忍住,現在感到懊悔不已。

也許有的人還經常打孩子,罵幾句算什麼嘛,一定不是無緣無故的罵他們的。

可是只有自己心理是清楚的,對待孩子不應該是那樣的態度。

多年以來一直希望自己做一位合格的母親,溫柔對待孩子,可是為什麼從內心就不能接受自己那個不完美的小孩呢?

對於她身上的一些壞習慣,有時候是忍不了的。對於這一點,我做的不如我的母親。

從小到大,我的父母親沒有打罵過我一次,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他們是完全接納我的。為什麼我做不到接納我自己不完美的小孩。

我知道這一定是我的問題,我對她們的種種強勢,造成了她們在搞砸一些事情時,戰戰兢兢,怕我苛責。

仿佛她們在我眼裡一無是處,無法肯定她們好的一面。雖然嘴上說,你們好與不好媽媽都愛你們。但心裡不是這樣想的,也不是這樣做的。

如果不能與孩子平等交流,孩子只會與我們對著幹。

給她們需要的愛,而不是讓她們成為第二個你自己,這才是真的愛孩子。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以後在孩子面前收斂一點。言傳身教,因為你的缺點也會被她們學到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想接納孩子但總那麼難?來聊一聊根源及改善方法!
    為什麼我想接納孩子但總那麼難?來聊一聊根源及改善方法!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就說我們家女兒,我們夫妻倆對數學都不太感興趣,所以上學就為她的數學成績有點擔憂,但很奇妙的是,在這一點上她完全沒有成為我們的延續,反倒對數學很感興趣。這讓我們看到即便是我們的親生孩子,都有我們夫妻身上所沒有的、專屬她自己的特性和天分。所以每個孩子真的是獨一無二的!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因為這個規矩,我喪失了所有的樂趣。孩子才能心甘情願地去遵守規矩。在你立的規矩裡,他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不會變得「無法無天」。這時,不接納孩子的家長會氣急敗壞地想:「丟死人了,還不快給我起來!這孩子真難管教!說了不能買就不能買!再哭鬧就揍你!」
  • 做孩子的傾聽者,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
    雖然我知道,因為前段時間孩子摔傷了,落下了十來天的課程,但是如果不按照老師的方法去做,是很難學會的。我承認我是有點過於焦慮了,看到同齡的孩子已經超越了他,而他還混在一群沒上過幼兒園的孩子堆裡,老母親的臉也是有點掛不住。
  • 當媽這麼多年後,我才真正做到了接納孩子
    易教養型的孩子他們更能夠適應環境,有更多的愉悅、友善等正向情緒,願意接近新事物。父母在養育這類孩子的時候,會感到比較輕鬆愉悅。困難型的孩子他們從小就比較難帶,讓照顧他的人很費心。03接納自己,接納孩子父母什麼時候最不容易接納孩子?
  • 寫作業磨蹭也要接納?父母搞不懂這個概念,很難培養出自信的孩子
    前言:之前我的一篇文章,有網友評論說:&34;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沒有完全搞清楚接納的含義,接納和放縱也只有一步之遙,搞不懂接納的概念,也很難培養出自信的孩子。舉個例子:孩子寫作業磨蹭,你不接納孩子當下的這個表現,那麼會出現指責和說教:&34;甚至,有的父母在盛怒之下,還會打孩子,這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不良體驗:寫作業是痛苦的,我是不好的,寫不好就要挨罵。父母的這些行為、語言都是不接納的表現,是以改變孩子為前提的。
  • 侯瑞鶴: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納孩子
    而現在,我會把每一次的不滿意的反饋當成一個促成我成長和提升的一個機會,當我更多的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也更允許自己在孩子眼中偶爾會變壞,暫時的會做錯。比如,我常常會幹預他的快樂,兒子有時候會說:「你是一個壞媽媽」,之前我聽了以後我就會很生氣,甚至有點委屈,而現在我聽到就很平靜,大部分時候還會很幽默地說,是嗎,謝謝你告訴我,我會繼續努力的,孩子往往會一笑泯恩仇,我們倆的親子關係呢,變得也更親密了,我也更有力量來履行做父母的責任。
  • 你有多接納孩子,就有多接納自己!父母的教育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面對孩子,尊重、欣賞、接納...這似乎是一些簡單的常識。可太多時候,人們將之遺忘,或為了「更重要」的理由而棄之不顧。因此,有些準則值得再度審視,並從中看見更深刻的真相——你有多接納自己,你就多接納孩子。
  • 總說要「接納孩子」,可接納太多,會慣壞吧?
    總有人以為,給孩子的愛與接納,需要有個「度」,少了固然會讓孩子缺愛,多了也會把孩子慣壞。  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就根本沒弄明白,「接納」和「慣」,根本就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  看過這篇之後,相信你對「接納」會有更深的理解。
  • 邁出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完全接納孩子
    家庭教育的基礎是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基礎是家長要完全接納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愛我的孩子,我當然接納他。不一定。很多家長雖然也愛孩子,可是他並沒有讓孩子感到完全的接納。完全接納是無條件的而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常常伴有很多條件。
  • 育兒專家總說要「接納」孩子,可接納太多,慣出「熊孩子」咋辦?
    最近,有寶媽留言提出了一個問題,說自己聽了很多育兒講座,很多專家都提出要「接納」孩子,但是自己因為接納的太多,孩子現在小脾氣特別多,需求一不滿足就撒潑打滾,如果還接納慣出「熊孩子」怎麼辦?生活中,相信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困惑,一邊是育兒專家提醒接納孩子,一邊卻是孩子各種作妖,好像那些所謂的育兒理念,在孩子面前統統失效。其實,大家要搞明白「接納」和「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當孩子面對失敗時,如何幫孩子接納自己?
    CC原本笑嘻嘻的臉馬上尷尬了起來,於是我問:「你是不想倒下呢?還是覺得被打敗不好呢?」CC支支吾吾地,一臉尷尬地看著我,原本面向我的身體不自覺地面向他處。我試著安撫她開始有點緊張的情緒:「沒關係,你可以把你的想法直接告訴老師,無論是哪種想法,老師都能接納。」CC緊張的神情在這個時候顯然放鬆了一些,看了看我然後說:「我覺得被打敗不好。」
  • 對視,對我來說有點難!
    我上網查了一下,「對視三分鐘」,是由某視頻網站發起的,目的是倡導多關注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要多溝通、多感恩、多陪伴。 對視難嗎?我想回家試試。 晚飯前,二寶正坐在他的小餐椅上,我在飯桌旁坐下來,微笑著看著二寶,二寶抬起頭,晶晶亮的眼睛看著我的眼睛。他的目光澄澈,晶瑩的角膜上有我的影子。 「媽媽眼睛裡有兩個其其,其其的眼睛裡有媽媽!」二寶開心地說。
  • 「我偏不!」,孩子任性難管教,接納比打壓更管用
    接納「任性」,孩子更快度過這個階段「如果你想讓孩子變得自律,對「任性」問題有一個科學的態度,這是孩子內心發展的過程,家長更好地接納「任性」,孩子也更容易度過這個時期。所以,不要跟著孩子的心思走,要幫助他們在合理的範圍內,滿足自我意識和探索世界的願望。過度的滿足會使孩子養成任性、固執和自我中心的性格。過分的打擊也會讓孩子養成順從、依賴、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心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 養育是一場修行,「接納」才是孩子成長的推手
    因此,接納孩子的情緒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其實,有時孩子不是要故意對著幹,而是因為他太小,他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有不當之處。而此時,我們往往會覺得,孩子就是故意氣我們。其實不是,當我們了解到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或許更能夠接納孩子的不良行為。
  • 真正疼孩子的爸媽,都必須學會接納孩子的脾氣!
    疫情長假,各位爸媽與孩子朝夕相對,正在經歷孩子各種脾氣:「女兒三歲,脾氣越來越大,沒事兒就愛哼哼唧唧,有點不順心就鬧。」「孩子脾氣特別大,稍稍不順心,對大人拳打腳踢。」「孩子一不高興,就會歇斯底裡的尖叫。」
  • 接納孩子的情緒化反應
    孩子的情緒性反應,無論是悲傷還是憤怒,父母都應該關注、理解、尊重,而不是立刻反對他的情緒。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不等於贊同孩子的情緒或看法,而是先接納,再想辦法引導、改變。即先順著子的意思,讓孩子說出來內心的想法,然後想辦法勸慰、教育孩子。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信任你,從而願意聽你的建議或看法那麼究竟怎樣接納孩子的情緒呢? (1)用「是嗎」、「嗯」、「我明白了」等語氣詞表示接納。 這些簡短的話可以換來孩子的信任和平靜心情,然後再說出你的關心或看法。 孩子放學回家,書包還沒放下就說:「作業太多了,累死了,我不想學了。」
  • 面對孩子的哭鬧異常煩躁,我該如何接納?
    我的疑問是:1.如何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孩子最近會說一些不太好的話,比如臭媽媽,臭外公之類的,感覺是無心之說,但是經常說,教育沒有效果,不知道如何引導。2.在孩子做了或者說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話語後,對他進行教育、罰站。當下他會說懂了、知道了,但是後面還是會再犯,感覺沒有真正的愧疚之心或者改過之意。我該如何引導?
  • 你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會接受你的建議
    在生活中,父母要學會去接納孩子的感受,因為只有接納了孩子的感受,オ會讓孩子感受到你內心的愉悅,也只有這樣オ會讓孩子接受你的建議。在你感受孩子感覺的時候,要懂得分辨,這樣也是間接地接受孩子的感受,自然也能夠表達出你的思想,孩子自然也會尊重你的建議。你先接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然後再去教育他指導他。
  • 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五大心理營養之——無條件的接納。 我常常在講課的時候給家長們講,無條件的愛就好像上帝把一顆種子發給父母,這顆種子要生存成長,它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對,它最需要的是一片可以接納它的土地,無條件的接納它。不論它是怎樣的一顆種子,是小草、鮮花還是大樹,都無條件的接納和允許它。
  • 在養育孩子的這三年裡,我終於接納了不那麼完美的自己
    不是因為我真的完全離不開孩子,而是我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再重複我的童年。我記憶裡的童年其實是快樂的,但同時也很無奈。我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爸媽都是非常善良非常愛我的人,但由於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很早就過世了,他們沒辦法一邊上班一邊養育我,不得不在3歲之前,把我扔在了鄉下的伯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