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鬚知:孩子學會分享很重要,但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

2020-08-26 任林聊育兒

文丨任林(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人是群居動物,少不了社交。社交,分享就是快速拉近彼此關係的一個方式,總聽到家長們要求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分享是做人的一個基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座裡程碑。分享也可以讓家中的孩子認識更多的朋友,在活動和交流中獲得更好的起點和人脈基礎。

朋友孩子在讀的託兒班放學了,同班一個小女孩的家長可能是怕小女孩餓著,帶了幾個小麵包。旁邊一個小男孩嘴饞地望著她不肯走開。女孩媽媽對小女孩說,給個麵包給同學吃吧,但小女孩似乎並不領情,繼續享用美味的麵包。


這時候的女孩媽媽說出了一句:別那麼小氣,你還有那麼多的麵包,小女孩委屈巴巴的,但還是不肯給。最後演變成了媽媽呵斥搶下麵包給小男孩,而小女孩大哭不止。家長鬚要知道知:孩子學會分享很重要,但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

一、如何教會孩子學會分享?


1.父母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培養孩子學會分享,最需要的是情感的薰陶和榜樣的示範。家長若能與朋友友好交往,孩子自然也能從中體會到人與人之間可以共建的美好關係,體會到給予的快樂和得到回報的驚喜。

2.要善於創設時機


給孩子買了新玩具、新圖書,要引導孩子妥善整理,並和別的孩子一起享用。家中鮮花開放時,啟發孩子帶一盆到幼兒園和老師、同學一起欣賞。


對四五歲的孩子,更要在遊覽、參觀中給孩子講解家鄉的新建設、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欣賞祖國的美麗山河,學會愛護花草樹木,保持公共環境的整潔衛生和安靜。

3.不要矯枉過正


家長要注意掌握分寸,要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要勉強孩子什麼東西都與人分享,更不要因孩子拒絕分享而懲罰他。從小培養孩子感恩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


在家庭裡父母對子女之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做子女不僅接受來自父母之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只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裡、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因為將來的社會不僅是競爭的社會,更是合作的社會。

二、學會分享對孩子的好處:


1.拓寬社交圈


分享,可以給別人帶來幫助,讓別人開心感激,無形之中,就和你產生了好感,增加了交流的機會。當下一次你有需要的時候,被分享者就會幫助你,回饋你的分享。這樣一來,孩子的社交圈就拓寬了。

2.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


馬克吐溫曾說:「悲傷可以自行料理;而歡樂的滋味如果要充分體會,你就必須有人分享才行。」,往往當你和別人分享你的東西,或者喜悅的時候,別人會受到你的感染,而感覺到開心。


當下一次,別人有開心好笑的事情,或者有什麼好吃的,也會分享給你,這樣也會帶動你開心,給你帶來快樂;孩子的人格也會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得以健全。

3.利於孩子發展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也許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但是當你分享的時間一長,你就會發現自己會得到需要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別人的關注,新的機會等等,只要你持續的分享下去,機會就會不斷的降臨。


三、但分享不是讓孩子失去:


不少孩子沒有理解分享的真實含義,片面地認為分享就是把好吃的和好玩的給別人,這樣自己就失去了好吃的和好玩的。因此,他們也就不願意與他人分享。


對此,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擔憂,可以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啟發,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的道理,讓孩子明白,分享表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別人也會回報給自己關心與幫助,這樣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家長也可以對孩子說:「分享不僅表現在物質上,也表現在精神上。分享可以積累快樂,減少痛苦。分享可以獲得人緣,獲得幫助。


這就是最大的收穫,還有什麼條件比這個條件更有意義呢?一讓孩子明白:快樂經過分享會變成雙倍快樂,痛苦經過分享可以減少一半痛苦,從而使孩子懂得分享的深層次意義。

四、總結


總之,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分享,但不要強迫他交出屬於自己的東西,甚至侮辱他,這樣會讓他更加不願意分享,也會產生怨恨的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有些時候家長會為孩子的不分享感到丟面子,其實大可不必!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權利意識佔第一位,不分享是天性;但與此同時,作為家長也應該注意教養,讓孩子學習分享,而不是完全順其自然。


(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育兒,有我為您保駕護航。關注我,做更好的媽媽。

相關焦點

  • 分享的本質是互惠而非失去,了解「互惠原理」,讓孩子學會分享
    存在一部分家長會用孩子的物權意識為孩子不分享&34;。但是尊重孩子的物權觀的同時,不能夠縱容物權意識的無限膨脹。家長要學會採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更好學會分享。帶領孩子了解&34;,孩子更樂於分享。何為「互惠原理」?
  • 請告訴你的孩子: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
    因為相信並且服從互惠原理,是我們生活中一項重要的行為準則,違背這個準則的孩子可能會遭到同伴的唾棄,被戴上忘恩負義的帽子。小涵準備參加學校舉行的舞蹈比賽,這次她選的舞蹈是西部牛仔舞,小涵希望能借冬冬的皮靴上臺表演。可是,冬冬不捨得,因為那雙靴子是美國的姑媽給她寄回來的生日禮物,平時冬冬也不捨得穿。現在小涵開口向自己借靴子,而且是要到舞臺上蹦蹦跳跳的,要是弄壞了,怎麼辦?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要設法讓他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兩個孩子在搶東西三種方法,讓孩子學會分享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種行為,說明孩子很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但是,父母還是應該好好引導孩子學會與人分享,以免孩子的獨佔意識過強,以免影響人際關係。其實,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也並不是太難,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導孩子就行了。
  • 孩子不懂得分享?家長學會這三個小妙招,讓孩子懂得分享的快樂
    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和吃的看的異常重要,別人誰都不能碰。面對孩子的不懂事,家長不知道做了多少努力,但是想要讓孩子變得會分享,要一步步來。在和夥伴交往的過程中,孩子很自然的就會接觸到分享這個事情。「媽媽,婷婷搶我的玩具。」當孩子氣鼓鼓的來找家長評理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善意的去引導孩子「寶貝,婷婷不是要搶你的玩具,她是想跟你一塊玩,你們兩個一起給娃娃做衣服好不好啊。」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這並不是「搶」玩具,而是一起玩耍,這樣才會讓孩子慢慢的學會分享。
  • 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正確的學會分享
    今天在路上聽到一位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說:「妹妹還小,你應該把玩具先給妹妹玩。你需要學會分享」。說完就直接把小女孩手中的玩具奪過來給了鄰居家的孩子。小女孩一臉委屈的嘟著嘴,眼淚在眼睛裡打轉。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樂於分享的小朋友稱之為」高情商「,所有父母都不希望自己孩子」自私「不分享。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呢?
  • 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合理引導很重要,尊重孩子物權才是關鍵
    ,並不是自私,真正自私的孩子往往有以下幾個表現。從小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的東西,長大後他才會懂得去守護重要的人。假若孩子喪失掉了財產所有權的意思,那麼長大後,也會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失去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孩子是很單純的,往往看到家長這麼做了,日後,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去做這件事情,甚至會認為分享是必須的。
  • 不願分享的孩子就是「小氣鬼」?高情商不是愛分享,家長要自省
    容易妥協的人 孩子並不是願意分享自己的一切東西,有的東西孩子願意去分享,有的東西孩子覺得對自己很重要,那麼他不願意去分享,如果父母總是逼迫孩子去分享,那麼孩子有可能變成一個耳根子軟的人。
  • 分享是一種美德,教孩子學會分享,聰明的家長是這麼做
    自己想著,不就是個玩具嘛,送給別的小朋友也無妨,但並沒有考慮這個玩具對自己的孩子有多重要。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不要強迫他們,但是一定要告訴對方,他不是故意不分享,他只是太小了控制不住自己,即便對方是個孩子,也要這樣解釋。
  • 玩具被搶卻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培養邊界感很重要
    畢竟要教孩子還手或者是替孩子還手,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家長們通常會選擇委屈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大方一些,學會分享。但是,這種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方式是帶有強迫性質的,並不能夠讓孩子理解大方的概念,相反,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 不懂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究竟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
    孩子不懂分享就是不是好孩子!這是誰下的定義,過來,我保證不打你!「寶寶,把XX給小朋友玩一下吧!」「不要!」「哎呀,這麼小氣幹什麼,要懂得分享!大方一點!」「不要!」「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哇……!」
  • 致父母:早點教孩子「學會拒絕」,比「學會分享」更重要
    、懂得包容、乖巧聽話的「好孩子」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學會說「No」更重要!早點教孩子「學會拒絕」,比學會「分享」更重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雖然我們要孩子尊老愛幼,孝親敬長,懂得禮讓,但並不是告訴孩子毫無底線地讓步。在懂得謙讓的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明白,拒絕不是不禮貌的行為,而是聽從內心的選擇。
  • 表面母慈子孝的親子關係,其實是「假性互惠」,孩子也會「假乖」
    假性互惠的親子關係,即是父母與孩子雙方都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為對方付出,但不幸的是,實際上這種付出並不是對方真正需要,從而對方不僅領受不到,反而可能心生怨怒。由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不真誠,孩子認為自己只要聽從家長的話,家長就會高興。於是孩子藏起本來的自己,變得懂得看父母眼色行事,投其所好,失去自我。可能一開始,有的父母還會覺得這樣的孩子機靈,人小鬼大的,惹人疼愛。但是長期以往,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就會被麻痺,更加難以觸碰孩子內心所想。孩子的感情難以發洩,只能壓抑在心裡,最後父母給予的愛在心裡悄悄發生了變質。
  •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避開這兩個誤區很重要
    你有沒有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孩子突然在某個階段不愛分享,變得「小氣」了。所以,通過孩子的「自我意識」概念,我們了解到了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並不是孩子變得「小氣」、「吝嗇」、「不聽話」了,而是他們的自我意識水平在提升了。
  • 讓孩子先學會自私,比教孩子分享更重要
    為什麼要孩子學會分享一看到這個問題,我滿腦子的疑問。首先,孩子被人搶玩具,為什麼要孩子學會分享?不是主動的分享,那只能算剝削。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分享這事情上,還真跟我兒子沒什麼區別。只要家裡來小客人,孩子沒有表達意願,家長倒是先給孩子定下了標準「你要分享玩具給小朋友哦」,「你是哥哥/姐姐/主人,讓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
  • 孩子的「佔有欲」特別的強?父母不要逼著分享,而是學會以身作則
    孩子的&34;特別的強?父母不要逼著分享,而是學會以身作則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佔非常的強,就是老感覺自己的東西任何人都不能碰,只有我自己才可以碰,而且非常的霸道,生活中,孩子們在一塊玩耍的時候是非常高興的。
  • 家長這樣教寶寶學會分享,培養慷慨大方的孩子
    俗話說「驕兒一日百年悔」,家長一定不能事事慣著孩子,要讓孩子學會分享,這樣才會利於孩子今後的性格發展。但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由於對孩子非常疼愛,常常不由自主陷入對孩子的溺愛中,視孩子為掌上明珠,一家人都圍著他轉,見不得孩子有一點哭鬧,對於家長不同意的事,孩子只要稍稍哭鬧,就可以輕易「瓦解」家長的意志。
  • 讓孩子學會分享
    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從小就要友愛、無私、要學會與人分享。自私自利的孩子只能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不會有真正的朋友。國中牆受這個方面看,培養孩子的分享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培養孩子的分享能力之有效舉措第一,不要強迫孩子。孩子的分享行為必須是一種自覺行為,通過分享來達到體驗良好情緒的目的。
  • 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
    3-6歲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議題。什麼是分享?分享是指分著享受、使用。我們可以一起分享感受、食物、玩具,又或者我們可以一起分享著使用某種東西。孩子學會了分享,將不再自私自利,也不再將所有的事情都以自己為中心,他將更能體會他人的感覺。讓孩子學會分享需要注意什麼?1.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
  • 別總強迫孩子要分享了,想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允許他自私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你要學會分享","你讓她玩一會兒",這句話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的確,分享是一種美德,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樣的。而我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認為愛和規則是平行的,我堅持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