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任林(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人是群居動物,少不了社交。社交,分享就是快速拉近彼此關係的一個方式,總聽到家長們要求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分享是做人的一個基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座裡程碑。分享也可以讓家中的孩子認識更多的朋友,在活動和交流中獲得更好的起點和人脈基礎。
朋友孩子在讀的託兒班放學了,同班一個小女孩的家長可能是怕小女孩餓著,帶了幾個小麵包。旁邊一個小男孩嘴饞地望著她不肯走開。女孩媽媽對小女孩說,給個麵包給同學吃吧,但小女孩似乎並不領情,繼續享用美味的麵包。
這時候的女孩媽媽說出了一句:別那麼小氣,你還有那麼多的麵包,小女孩委屈巴巴的,但還是不肯給。最後演變成了媽媽呵斥搶下麵包給小男孩,而小女孩大哭不止。家長鬚要知道知:孩子學會分享很重要,但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
1.父母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培養孩子學會分享,最需要的是情感的薰陶和榜樣的示範。家長若能與朋友友好交往,孩子自然也能從中體會到人與人之間可以共建的美好關係,體會到給予的快樂和得到回報的驚喜。
2.要善於創設時機
給孩子買了新玩具、新圖書,要引導孩子妥善整理,並和別的孩子一起享用。家中鮮花開放時,啟發孩子帶一盆到幼兒園和老師、同學一起欣賞。
對四五歲的孩子,更要在遊覽、參觀中給孩子講解家鄉的新建設、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欣賞祖國的美麗山河,學會愛護花草樹木,保持公共環境的整潔衛生和安靜。
3.不要矯枉過正
家長要注意掌握分寸,要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要勉強孩子什麼東西都與人分享,更不要因孩子拒絕分享而懲罰他。從小培養孩子感恩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
在家庭裡父母對子女之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做子女不僅接受來自父母之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只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裡、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因為將來的社會不僅是競爭的社會,更是合作的社會。
1.拓寬社交圈
分享,可以給別人帶來幫助,讓別人開心感激,無形之中,就和你產生了好感,增加了交流的機會。當下一次你有需要的時候,被分享者就會幫助你,回饋你的分享。這樣一來,孩子的社交圈就拓寬了。
2.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
馬克吐溫曾說:「悲傷可以自行料理;而歡樂的滋味如果要充分體會,你就必須有人分享才行。」,往往當你和別人分享你的東西,或者喜悅的時候,別人會受到你的感染,而感覺到開心。
當下一次,別人有開心好笑的事情,或者有什麼好吃的,也會分享給你,這樣也會帶動你開心,給你帶來快樂;孩子的人格也會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得以健全。
3.利於孩子發展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也許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但是當你分享的時間一長,你就會發現自己會得到需要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別人的關注,新的機會等等,只要你持續的分享下去,機會就會不斷的降臨。
不少孩子沒有理解分享的真實含義,片面地認為分享就是把好吃的和好玩的給別人,這樣自己就失去了好吃的和好玩的。因此,他們也就不願意與他人分享。
對此,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擔憂,可以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啟發,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的道理,讓孩子明白,分享表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別人也會回報給自己關心與幫助,這樣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家長也可以對孩子說:「分享不僅表現在物質上,也表現在精神上。分享可以積累快樂,減少痛苦。分享可以獲得人緣,獲得幫助。
這就是最大的收穫,還有什麼條件比這個條件更有意義呢?一讓孩子明白:快樂經過分享會變成雙倍快樂,痛苦經過分享可以減少一半痛苦,從而使孩子懂得分享的深層次意義。
總之,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分享,但不要強迫他交出屬於自己的東西,甚至侮辱他,這樣會讓他更加不願意分享,也會產生怨恨的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有些時候家長會為孩子的不分享感到丟面子,其實大可不必!培養孩子完整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權利意識佔第一位,不分享是天性;但與此同時,作為家長也應該注意教養,讓孩子學習分享,而不是完全順其自然。
(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育兒,有我為您保駕護航。關注我,做更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