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彩的形成
①物體表面色彩的形成取決於三個方面:光源的照射、物體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環境與空間對物體色彩的影響。
②光源色:由各種光源發出的光,光波的長短、強弱、比例性質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稱為光源色。
③物體色:物體本身不發光,它是光源色經過物體的吸收然後反射到視覺中的光色感覺,我們把這些本身不發光的色彩統稱為物體色,即固有色。
④環境色:環境色又稱條件色,是指在不同的光源色照射下,物體受環境的影響所呈現的色彩變化。
二、三原色、間色、複色、補色
1.三原色 三原色又稱第一次色,即用以調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紅黃藍為三原色,它可以調配出絕大多數色彩,而其他顏色則不能調配出三原色。
2.間色 間色又叫二次色,主要包括橙、綠、紫。它是由兩種原色調配出來的。如紅加黃調配出橙色,黃加藍調配出綠色,紅加藍調配出紫色,因此橙、綠、紫三種顏色又叫「三間色」。在調配時根據原色在分量多少上的不同,能產生豐富的色彩變化。
3.複色 複色也叫「複合色」。即用一種原色與間色相加或用間色與間色相調而成的「三次色」。複色是最豐富的色彩組合,千變萬化,豐富且生動。現實生活及我們日常的作畫大多數顏色都是由複色構成的。
4.補色 補色又稱餘色、互補色。如果兩種顏色混合後形成中性的灰黑色,這兩種色彩為互補色。如黃與紫、青與橙、紅與綠均為互補色。
三、色彩的三要素與色性
1.明度 即色彩的明暗程度,可以簡單理解為色彩本身的深淺程度。明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屬性,最適合表現物體的立體感與空間感。
在作畫時明度有兩層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物體之間的明暗對比,只要物體的明暗對比強烈,即拉大物體的深淺關係,就會增強物體立體感,畫面就會變得很好看。二是指整個畫面的黑白灰的關係,這一點在作畫中特別重要。
2.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是區別色彩種類的名稱。如紅色即紅色相,藍色即藍色相,各種顏色都代表某一色相,它們之間的差異就屬於色相差異。
3.純度 純度是指色彩的純淨程度。任何一個色彩加白、加黑、加灰或加入其他各種顏色都會降低它的純度,加入的色彩越多純度則越低。
4.色性 色彩的冷暖稱為色性,色彩的冷暖是人們對於各種色彩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如一般人們所看到的紅色、橙色、黃色等為暖色,而看到的藍色、綠色等顏色為冷色。要注意的是顏色的冷暖是相對的,有時候區別是微妙的,比如,同樣屬於暖色的紅與黃,紅就比黃色暖,翠綠與中綠相比,中綠又偏暖。
顏色的冷暖感受需要我們在平時的色彩訓練中認真體會,仔細觀察。
四、色彩對比與調和的關係及作用
色相對比:是色彩對比關係中最明顯的一種對比關係,是以色相差異為區別的對比,在一幅畫中如果色相對比出了問題,畫面就構不成色調或者呈現出色彩紊亂。
明度對比:是建立在色彩深淺對比上的一種方式。作畫時物體的對比越強烈中間色調就越好畫,畫面的前後和空間關係就越容易表現得充分。
灰豔對比:是顏色純度方面的一種對比方式。一般情況下前面的物體豔一點,後面的物體灰一點,它也可以起到幫助畫面空間關係和前後關係的表達。
冷暖對比:前面說了人對色彩冷暖的感覺是心理作用所造成的,紅、橙等為暖色,藍、綠等為冷色,它們的冷暖關係又是相對的,並非是絕對的,一般情況下遠處的物體偏冷,近處的偏暖。
補色對比:是由人的視覺生理平衡的要求而產生的一種對比關係。在實踐中,色彩的互補可以使畫面的色彩既豐富又微妙,也能使畫面的最終效果更生動、更協調。
面積對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色彩面積在畫面中所佔的比例關係,面積大的物體前衝,反之則後退。在作畫中一般把主要的物體放在畫面的中間,在風景中則放在畫面的前面,以加強物體的前後主次之分。
同時對比:是視覺生理補色所呈現的一種現象,是建立在畫面的補色結構缺乏所產生於視覺中的自動補償的現象。同時對比是視覺尋求平衡和協調的一種需要。
虛實對比:是指畫面中的實形顏色與虛形顏色之間的一種對比關係,是對一幅畫中色彩組合的處理手法。虛實對比在作畫過程中十分重要。一幅作品有了虛實關係,就有了韻律,就有了節奏,就比較生動,否則畫面便顯機械、刻板,產生不了震撼心靈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