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2019年是化學元素周期表問世150周年。但歐洲化學學會近日發布的一張「扭曲」元素周期表顯示,由於人類的過度使用,一些化學元素將在未來100年內面臨從地球上消失的風險。
資料圖:化學元素周期表。 胡耀傑 攝
據「扭曲」的元素周期表顯示,作為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元素,氧不會面臨枯竭風險,但用於製造手機和計算機觸屏的銦有「瀕危」風險,游離態的銦是一種銀白色金屬,但其在地殼中的分布少而稀散。
歐洲化學學會會長戴維·科爾-漢米爾頓表示,如果人類按目前使用習慣,每隔幾年就丟掉舊電腦和舊手機,銦可能很快面臨枯竭問題。
他表示,「僅在英國,人們每個月就要換掉100萬部智慧型手機。如果我們按現有速度繼續使用銦,它的儲量只夠再用20年。」
「扭曲」的元素周期表還顯示,元素氦也面臨「瀕危」風險。氦本是宇宙中儲量第二豐富的元素,但在地球上,由於人類放飛太多氦氣球,剩下的氦可能只夠再用幾十年。
科爾-漢米爾頓說,磁共振成像儀和深海潛水通常循環使用氦氣,但放飛的氦氣球會把氦氣直接釋放到大氣中,最終這些氦氣將散逸到太空中,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他呼籲不要再放氦氣球。
按照2016年修訂的新版元素周期表,目前已知118種元素,其中90種自然存在,另28種由人工合成。
據報導,這張形狀「扭曲」的元素周期表由總部設在布魯塞爾的歐洲化學學會製作,嘗試通過每種元素在周期表上所佔面積等方式,展示出90種自然存在元素的稀缺程度。
科爾-漢米爾頓說,製作這一周期表不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更是要提醒人們有一些元素由於人類過度使用正面臨消失的危險,可能「再過不到100年,我們就很難獲得它們」。
同時,歐洲化學學會呼籲在不同層面採取措施保護「瀕危」元素。對個人來說,更換手機或電子設備時應考慮是否必要,對舊設備應予以回收以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在宏觀層面,應認識到稀缺元素的「瀕危」危險,制定政策促進循環利用。
(責編:劉葉婷、樊海旭)
不到一年四次會晤 中朝領導人都談了什麼?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2019年1月7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訪問。不到一年中朝兩國領導人進行四次會晤,其間,兩國領導人都談了什麼?達成了哪些共識?中朝關係收穫了哪些成果?【詳細】
解碼王毅新年首訪非洲的「123456」1月2日至6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應邀對衣索比亞和非盟總部、布吉納法索、甘比亞、塞內加爾進行了正式訪問。此行延續了20多年來中國外長每年首訪都選擇非洲的優良傳統,表明了中方對發展中非關係的一貫高度重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