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全家福 背景是天安門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1981年,羅文極一家拍下第一張全家福

1996年,羅文極一家在天安門合影

羅文極在翻看老照片攝影/本報記者 李強

2002年,羅文極在天安門留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5周年,15年前的1999年,來自四面八方的讀者曾給北京青年報提供與天安門的合影,講述自己的天安門記憶。15年過去了,國慶65周年將至,北青報多路記者試著尋找當年天安門的留影者,希望再次通過圖片和文字講述他們與天安門的記憶交集,作為「我的天安門記憶」第二季呈現給讀者。

15年來,中國經歷迅猛快速的發展,人們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領域見證著社會巨變。照片中的他們也許就是你身邊的小人物,但他們有著各自的「大故事」,從中可以看到時代變遷的歷史腳步。

羅文極1973年來到北京開始從事市政建設工作。40餘年來他見證了北京城的巨大變化。1981年,他和妻子女兒在天安門拍下第一張全家福。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自己每年都要去天安門留影。「在天安門拍照,每年留下來的不僅僅是一張照片,還是一個美好的記憶。」

羅文極出生於廣西大山深處,18歲他參加解放軍。與共和國同齡的他對北京,對天安門充滿了嚮往之心。1973年他來到北京市政工程局工作。突如其來的驚喜讓這位從大山裡出來的孩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投入到北京的建設中去。如今羅文極已經退休,相冊中和天安門合影的照片他始終保存著,他說:「今年是國慶65周年,要去天安門再拍一張照片。等到國慶70周年時,只要還活著,還要去天安門合影。」

■老照片故事■

第一張全家福在天安門拍攝

1973年,羅文極來到北京,在北京城建工程局工作幾個月後,他終於擠出半天時間,坐電車來到天安門廣場,他站在天安門前,讓這裡的攝影師記錄下他第一次看到天安門時的瞬間,從這天起他就有一個願望,每到國慶節時,他都要來天安門前留個影。

1981年,他的老媽從廣西大山深處來到北京,在她兒子的帶領下來到了天安門,老人家身著壯族服飾拍下一張照片。回家後,老人家把衝洗出來的照片全都拿走了,為的是讓村裡人都看看她來過北京,在天安門前留影了。同年,他們的寶貝女兒羅印被他們夫妻抱著來到天安門,拍下了第一張全家合影。

老媽回到家鄉後,村民都知道他在北京的消息,父老兄弟姐妹們都想到北京來,讓這位大侄子,帶著他們去天安門看看,1981年起,他先後接待了好幾撥親戚朋友,一些戰友途經北京時,也讓他帶著去天安門留個影。2006年,寶貝女兒結婚,親戚們從老家趕來祝賀,在他的招待菜單中有一道大家都喜歡的「菜」,那就是去天安門留個影。

1989年國慶節期間,他們全家去天安門廣場,途中看到一個印有天安門巨幅照片的裝飾牆,三口子便停下腳步拿出相機,讓路人幫忙拍下一張背景有天安門照片的合影,對於這張合影,羅文極一直保存著,他認為這張照片拍的好看,值得留念。

■生活經歷■

從事城建工作數十年

見證北京城巨大變化

羅文極告訴北青報記者,他的家鄉在廣西天鵝縣。十歲那年,羅文極背起了書包,成為羅氏家族中第一個能上學的孩子。剛剛走入校門時,老師讓他交2塊錢學費,老父親兩手空空地離開了學校。後來得知,老父親沒有回家而是拿著砍刀上山了,他從山上砍了一根很粗的木頭,拿到集市上賣了兩塊錢,這兩塊錢就成了他的學費。他的小學在白薯為主食的生活中度過。1967年,羅文極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一名軍人。

到天安門留影

從入伍那天起,羅文極就成為一名國防工程的建設者。直到1973年,他來到北京,被分配到北京城建工程局工作,起初他在工程隊裡當工人,來北京第二年,他們在先農壇施工。一個周日,正好趕上不用加班,他坐公交車來到天安門,第一次看到天安門心情很是激動,圍著廣場走了好幾個來回,看到廣場上有拍紀念照的,於是就掏出幾毛錢拍照,攝影師讓他站好了,按下快門。

參與天安門廣場地下通道施工

一次,建材局開辦了一個駕駛員培訓班,職工可以報名參加,心想要是開上車就可以逛遍北京城了,於是羅文極報名,天資聰明的他很快通過了駕駛員考試,成為一名司機。

作為司機開車出去,他轉遍北京城。他說,以現在的眼光看那時的北京,高樓少,有些道路坑窪不平。此後他參加了建國門、和平裡地區建設,以及京通高速、機場高速建設工程、天安門廣場地下通道施工等。他記得,自己當時開著混凝土攪拌車到天安門地下通道施工現場進行作業。

回想起以前,羅文極感嘆道:「北京的變化實在太大了,對於常開車出去的司機,對於一些地方應該是銘記在腦子裡的,但在北京憑記憶找路有時可不靈。記得有一次去亦莊辦事,就發現那邊變化太大,有很多高樓拔地而起,記憶中的道路被新道路所替代,打聽了好幾次才找到要去的地方,真是丟人!」

來到北京後,他最喜歡吃的是麵茶,焦圈、炸糕以及各色麵條,身為南方人的他對北方的麵食很是習慣。白天出車後,要是中午趕不回單位吃午飯,就在外面買一碗麵條吃,回來在單位報銷兩角五分的飯費。

每年都要去天安門拍照

自從羅文極來到北京後,接老媽媽來北京看看成了他的一個願望。說到母親來北京,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從村裡出來後,要走三個小時山路,然後坐上開往縣城的公交車,在縣城住上一晚後,再坐長途汽車到柳州,這段路程需要兩天的時間。從柳州到北京坐火車需要兩天的時間,也就是說從家裡來一趟北京要走約一周的時間。」自從他來到北京後,每年的探親假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路上度過的。「接老媽媽來北京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趁著1981年春節回家探親之機,他終於說動媽媽來北京看看,已經61歲的老人家跟著兒子走了近一周時間,終於來到北京。下火車休息一天,老人家就在兒子陪同下來到天安門前,第一次看到天安門,老人家很激動,操著壯語告訴兒子,真漂亮,真寬敞。從天安門廣場拍完照後,老人家就在北京暫時住下,一來看看北京各大風景名勝,二來和自己的兒子多待些日子。轉眼老人家在北京住了幾個月,這一天小兒子來接老人家回家,臨走時,老人家將有自己在天安門的照片全部放在包裹裡,說是要讓鄉親們看看她去過天安門,還留了影。現在羅文極的相冊裡唯獨沒有和媽媽一起站在天安門前留影的照片。

現在65歲的羅文極已經退休,老伴每天做飯幹家務,羅老也很心疼這位北京妻子,幫助做家務自然不在話下。提起回老家探親時,羅老的夫人告訴記者,他家真的太遠了。記得第一次去他家後,回來時是她騎在馬上,由村裡人拉著馬把她送到山下,但現在想起來嫁給他不覺得冤。每年羅文極的老伴都要陪著他去天安門廣場拍照片。「凡是他自己的單人照,都是我給他拍的,凡是他與女兒一起的照片,也是我給他們拍的。」羅夫人笑著說。

今後只要能動就去天安門留影

羅文極說,自己的人生經歷與共和國經歷有著很多相同的特點。當年來北京後,感覺道路有些狹窄,但在市政工人的辛勤努力下,北京的道路變得越來越寬了,自己的住房也從當年的9平米,變為今天的大兩居。他說:「在天安門拍照,每年留下來的不僅僅是一張照片,還是一個美好的記憶。」馬上就要到國慶節了,羅文極計劃「十一」期間,再去天安門留個影。等到70年大慶時,自己也打算拍一張,做個紀念。

文/本報記者 李強

供圖(除署名外)/羅先生

相關焦點

  • 大學生病房拍畢業照 一家四口的第一張全家福
    李夢楠(左一)一家四口的第一張全家福  5月27日下午,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號住院樓的神經外科,走進一群穿著學士服的女學生。也是在這一天,李夢楠和家人拍下了第一張全家福。  邀室友到醫院拍畢業照  5月,對於即將大學畢業的李夢楠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月份。她的父親李林剛前不久在幫人幹活時不慎跌倒,導致左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母親周玉梅又在5月17日被確診為腦淋巴瘤。
  • 「曬全家福得全家福」每一張照片背後,都在講述一段故事~~
    1982年(爸爸,媽媽,姐姐)姐姐出生後的第一張照片和2012年30年我們家的滄桑變化(照片主人/亞楠)2014年女兒出生的第一張照片(照片主人/亞楠)1997年夏天,大姑新買了相機,為我們拍了第一張全家福!(照片主人/ 瑤瑤)
  • 71歲老母親起訴兒子要撫養費,結局是拍下了史上第一張全家福
    誰也想不到,這個案子最後的結局是:親人從互訴委屈到抱頭痛哭,再到冰釋前嫌,拍下有史以來第一張全家福。母子冰釋前嫌拍了史上第一張全家福原來這次「被迫見面」是母子幾十年來唯一一次敞開心扉的溝通,他們這才知道,原來對方心裡藏著這麼多委屈和無奈。經過這番傾訴後,他們之間的關係開始慢慢解凍。
  • 浙江寧波:71歲老母親起訴兒子要撫養費,結局是拍下了史上第一張全家福
    誰也想不到,這個案子最後的結局是:親人從互訴委屈到抱頭痛哭,再到冰釋前嫌,拍下有史以來第一張全家福。母子冰釋前嫌拍了史上第一張全家福原來這次「被迫見面」是母子幾十年來唯一一次敞開心扉的溝通,他們這才知道,原來對方心裡藏著這麼多委屈和無奈。
  • 【記憶·40年】百歲老人全家福,一個家庭的時代印記
    幾十年來,我先後拍攝了多張全家福,從這些全家福照片中看到了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們共兄妹七人,家住石家莊市新華區小安舍村。1972年我在北京上學,三弟在北京當兵。國慶節,我倆同時回家探親,這是我離家後,全家第一次大團圓,全家人都很高興,父親提議拍張全家福做紀念。當時村裡沒有照相館,也沒有相機,需到市裡照相館照相。
  • 71歲母親起訴兒子付贍養費,結局拍下了第一張全家福
    誰也想不到,這個案子最後的結局是:親人從互訴委屈到抱頭痛哭,再到冰釋前嫌,拍下有史以來第一張全家福。「我和在場的庭長都感動得熱淚盈眶,最後案子撤訴,以達成一致調解意見而完美了結!」調解員劉紅莉說。母子冰釋前嫌拍了第一張全家福
  • 成都家庭每年拍一張天府廣場全家福快照
    成都市民小米一家20年風雨不改,以天府廣場全家福快照的形式記錄家庭變遷。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0日訊(記者 劉佩佩 梁鵬 攝影報導)在智慧型手機盛行的時代,成都卻有一家人,堅持每年在天府廣場拍一張全家福「快照」,這一拍,就是20年。成都市民曾阿姨今年62歲,她收藏著這20張珍貴的照片。這些照片記錄著家裡每個人的成長和變化,也記錄著天府廣場的變化。
  • 「活到60多歲,才有了真正的第一張照片」,這張全家福讓留杭建設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通訊員 金煥英「活到60多歲,才有了真正的第一張照片,挺精神。」64歲的紹興人陳師傅,在眾多照片裡找到了自己的兩張,他看了又看,「一張擺在工棚的桌子上,還有一張要帶回去,讓老婆孩子看看。」
  • 「朋友圈曬全家福」何以成為驚天動地新聞?
    這幾天,江蘇如皋市民餘慧把30多年來的全家福整理出來,「曬」在朋友圈,引發一片感慨。出生於1973年的餘慧是如皋石莊人,現在如皋電臺工作。她人生的第一張全家福,是10歲那年,爸爸媽媽帶她和4歲的妹妹,在小鎮唯一的一家國營照相館照的。
  • 【刷屏】一張全家福,記錄了幾代人的傳承與美好...
    你的朋友圈被「我的全家福」刷屏了嗎?央視財經頻道「厲害了我的國·改革開放40年」大型主題系列活動聯合騰訊天天P圖共同推出的春節全家福小遊戲「幸福照相館」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還幫一些無法回家的朋友圓了團圓的夢想。小遊戲是怎麼做出來的?背後還有哪些新技術?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首張免費全家福 三口之家的幸福秀(圖)
    「我們家已經有10多年沒拍過全家福了!」 —市民王女士  「家裡剛添小寶貝,現在是四世同堂,一家幸福,很想拍張全家福。」 —微信粉絲「不變的承諾005」「去年結婚,老公家在陝西,以後不能常陪在爸媽身邊,真的很不舍,很想今年和家人照張全家福!」
  • 景甜罕有曬一家人的全家福 力破父親是有背景的謠言
    所以她在社交網罕有發出了一家三口的全家福,要知道很多網友對於景甜的背景一直很多猜測,尤其是她的父親,這次她曬出和爸媽的全家福也能證明她的父親不是網友所說的有背景之人。在這個非常喜慶的日子,景甜也是罕有曬出全家福。
  • 石家莊精英中學高一各班級「全家福」來啦
    這是他們入學後拍下的第一張「全家福」,一張張照片的定格不僅見證了風行少年的成長足跡,更是他們留給青春歲月的動人瞬間。高一A部各班全家福高一B部各班全家福
  • 老照片裡的「全家福」:折射時代變遷(圖)
    2月18日,記者在採記中發現,南寧市各家照相館生意紅火,身邊的親朋好友也一個勁地在微博、QQ上曬全家福、老照片。記者在聆聽「全家福」感人的故事時,也感受到「全家福」所帶來的溫暖。   1 來之不易的全家福   「我們五兄妹連同自己的愛人一起,和父母照了一張全家福。這張團圓照,是我從事新聞攝影十多年來,拍的最有價值的一張照片。」
  • 為百歲老人家庭拍攝全家福
    隨著「咔嚓」快門聲響起,鐵山港區興港鎮粟山村委低垌村100歲王秀英一家14口人拍攝了第一張全家福。老人的女兒黃良瓊笑呵呵地說:「第一次拍全家福,高興啊,謝謝你們!」。        為弘揚敬老愛老傳統美德,繼「敬老得福——探訪北海百歲老人」系列採訪活動之後,北海日報社與市民政局、市攝影家協會攜手發起「敬老送福——為北海百歲老人攝製新春全家福」活動,由市民政局、一縣三區宣傳部協調聯絡,北海日報記者和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上門為一縣三區30多位百歲老人拍攝全家福,並製作成精美的照片送給老人,為他們送去慰問金、慰問品和新春祝福。
  • 夢想兌換券印全家福 圓夢「北京之旅」
    夢想兌換券印全家福圓夢「北京之旅」唐佳宇醫師即將陪父親看升國旗唐佳宇和父親唐水生收到三湘都市報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送來的記者 葉竹 攝位於長沙城東的阿默認知症照護中心,初夏的陽光照入房內,輪椅上的老人盯著一張夢想兌換券,仔細地打量券上印著的全家福照片和「北京之旅」文字良久,面帶微笑緩緩地道出一句話:「天安門、長城,我以前都沒去過呢,謝謝你們。」
  • 【夜讀·散文】兩張全家福
    今年是我讀軍校後第三次回家過年,我又一次帶回軍裝,並且終於穿上它照了張全家福,這是我印象裡的第二張全家福。不知誰提議說要拍一張全家福,於是在我家的小院裡,十幾口子人齊聲喊「茄子」,露出久違的笑容,留下了第一張全家福。
  • 第五人格:園丁「全家福」舊照流出,原本「幸福」的一家人……
    第五人格玩家第一個接觸的監管者應該就是廠長了,很多玩家對於這個角色都有很深的感情,不光是因為他陪伴我們度過了漫長的新手期,更多的是因為廠長裡奧貝克悲慘的背景故事讓我們非常心疼他,可以說他是莊園中最悲劇的一個男人了,那麼這個可憐的監管者在進入莊園之前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呢?我們特地找到了園丁的全家福舊照,在裡面原本幸福的一家人究竟都有什麼故事呢?
  • 老照片裡的"全家福":折射時代變遷(圖)
    2月18日,記者在採記中發現,南寧市各家照相館生意紅火,身邊的親朋好友也一個勁地在微博、QQ上曬全家福、老照片。記者在聆聽「全家福」感人的故事時,也感受到「全家福」所帶來的溫暖。  1 來之不易的全家福  「我們五兄妹連同自己的愛人一起,和父母照了一張全家福。這張團圓照,是我從事新聞攝影十多年來,拍的最有價值的一張照片。」
  • 「最失敗全家福」火了,張張都有亮點,網友:看的時候不能喝水
    相信很多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全家福,而照片中所反映出來的往往是家庭非常和諧的一幅畫面。但也有例外,網上有一組"最失敗全家福"火了,張張都有亮點。第一張全家福如果不仔細看的話,還以為是一家三口在拍照,但其實這是一個二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