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先問問自己是「T」型人才嗎?

2020-12-11 騰訊網

所謂「T」型人才,一豎代表著專業縱深的拿手本領,一橫代表著跨界應用的變現能力。

新一代的大學生創業者比父輩更具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全球視野及「T」型能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我接到一個朋友的邀約電話時,楞了好幾秒。因為他邀請我去給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們分享一堂小小創客的課題,這比我去年參加在深圳舉辦的少年科技節上的小小創客路演大賽還要令人震驚。

畢竟在2014年左右,我可是旗幟鮮明的與一眾創投從業者集體反對過大學生創業的。一是,高校雙創項目的硬傷,關鍵產權不清晰,造成了很多的市場傷害;二是,商場如戰場,一群沒有經驗、資源和人脈的新兵如何在商業戰場上求存。可是才轉眼幾年,創新創業的界面卻悄然已從諾基亞功能機切換到了蘋果智能機。

因為從事創業投資,對雙創的感觸更深刻和更敏感些,畢竟真金白銀和時間精力都投入過大熱的項目和早期創客,其中也有一些大學生創客團隊。有的時候,一方面非常羨慕他們趕上了創業好時代,現在的創新創業生態和政策支持好太多,另一方面,又替他們感到壓力山大。

朝前一步,現在的無人工廠和智能工廠已成大勢,原來職場上重複、機械、程序化的工作將陸續被機器人替代,新一代的職人面臨的必然是與更加智能的AI和機器人所競爭。朝後看去,面對未來,現在小學從一年級開始的STEM教育開展的如火如荼,現在大學生們剛剛在實驗室上手的機器人、VR、AI等,在小學生科創課堂上早已習以為常,甚至有些前沿一線城市,從小學開始都開始舉辦各類小小創客路演大賽。

如何直面智能時代數字經濟的挑戰和機遇,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將自己錘鍊成專業縱深、跨界應用能力強、不易被他人或智慧機器人替代的「T」型人才!所謂」T」型人才,一豎代表著專業縱深的拿手本領,一橫代表著跨界應用的變現能力。

在大學,學習前沿和前人總結的經驗知識,在專業上縱深挖掘,可以學習錘鍊一豎。但苦讀書本只會增長知識,但不會形成才幹具備跨界應用能力。如同三歲孩子隨母逛街,其母問「街上好玩吧」,其子答曰「滿街大腿和腳,不好玩。」

「T」型人才的錘鍊依靠知識和學歷的堆砌已難實現,創新性思維、縱深專業積累、跨界應用的解決辦法非從實踐中不可得!要想知其所學為何用、如何學以致用還得是在跨界應用上做文章、下功夫。而各大高校目前推進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課題項目就提供了這樣的機遇和平臺。

現在的高校課題早已跳出原來的論文、專利等落地1.0階段,更多開始推向縱深的成果轉化和市場應用的2.0階段,這就有力的推動了導師引導的項目小組與市場界面、創新和科技界面的融合,也讓專業知識更加的鮮活、讓跨界應用的能力實現有了載體和成效。

筆者經常去理髮的阿姨有個不喜讀書的孩子,因為好玩,成績一般到了大學也如同進入了迷宮,對學習漸漸不感興趣,機緣巧合,在一次科創小組吸納成員的活動中,誤打誤撞參與了導師牽頭的跨學院跨學科跨年級的項目小組。目標成果導向明確、項目組織排期嚴密、跨界學科應用、校企成果轉化的項目一下子給他打開了視野,而小組課題的開展必然需要大量的知識和社會實踐,於是好玩的孩子,一下子知道自己的短板和知識的應用。

年前再見到這個男孩時,已經在準備考博士了,他說那次科創課題給他打開了視野、明晰了知識的應用,還可以從課題中賺到錢(經費補貼),原來他們小組的幾個上碩之後就結合原來的技術專利選取了一個應用方向與導師和校外企業聯合創建了公司。因為他是裡面對專業理解比較深的,合伙人們都讓他把博士讀出來,給他預留了一個技術總監合伙人的職位。

父輩的創業軌跡源於時代巨大的機遇和物質極大匱乏的年代,依靠家庭成員的辛勤汗水和努力,靠企業自身慢慢滾動的發展則成就巨大的事業雪球。但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對生活、生產的要求則不斷的升級,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的智能化時代來臨,這種時代的重疊和加速度更迭也給創業者帶來新的時代機遇和挑戰,原來的滾動發展在刷新速度面前已經越來越運力不足,更高的創業算法和算力支撐已經成為新時代創業者的標配:產融一體化。

創業既要人和又要資合,一方面需要快速的組織化,拉隊伍建班子產品更迭,創造新產品、新服務、新物種,取得消費市場的認證,另一方面需要快速的模式化,商業模式高速進化成長,取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新一代的大學生創業者比父輩更具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全球視野及「T」型能力。商業拓荒者如同發現海洋寶藏的海賊王,要有充滿拓荒者的海盜精神,要定位目標規劃航海圖,尋找海員組成團隊,自己尋找或資助人,一起去拓展未知領域,視驚濤駭浪習以為常,將搏擊風雨視為家常便飯,在大航海時代,不斷超越自我,繪出華彩的篇章!

在我們的身邊也經常會發生創業奇蹟,我們用的Micosoft、Google、Facebook……這些公司從一個創意點子到一個個小公司,滾雪球般的吸引了這個星球上的用戶,形成獨特的商業模式,變革刷新著我們的世界,塑造著不同的商業邊界。

今年的春節給我觸動特別大,一個高校文科老師結合其專業帶了幾個學生做了一個小項目,期間我們經常溝通和互動,他們在一個月內運用專業和公眾號就積累了近萬粉絲,還產生了一些流水,學生們對藝術專業倍有信心,學習態度更加積極、關鍵是學以致用並有所得。

粵港澳大灣區給中國打開了改革開放的南天門,在新的挑戰和時代機遇面前,你我別無他法,只能練好一橫一豎的拿手本領,正如《一代宗師》裡葉問所言:功夫,無他。一橫一豎而已!

孫松廷為福布斯中國撰稿人,表達的觀點僅代表個人。

本文作者孫松廷,海源資本管理合伙人,天使投資人,山東理工大學兼職教授,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創業導師,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雙創賽事國賽評委。

相關焦點

  • 【人才城青年創業營精彩課程回顧】大學生適合創業嗎?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浦東國際人才城青年創業營(2015第一季)」活動上,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東方衛視第一財經「頭腦風暴」著名主持人袁嶽在現場給來自京滬兩地的50多位大學生上了青年創業的第一課。(以下為現場演講精髓摘錄,非演講實錄)「袁見」:大學畢業生的創業與就業(演講人:袁嶽)大學生適合創業嗎?
  • 談談 T 型人才
    因為那個場景下,前端工程師可以省掉溝通接口的時間,也可以自己統一前後端的模版,甚至他可以嘗試統一語言,同時用 JavaScript 寫前後端(在後端使用 nodejs)。而在別的職位上,是很不適合全棧的,因為這樣工作產出會下降。T 型人才那我為什麼又想聊 T 型人才呢?是因為我覺得 T 型人才和全棧不一樣。
  • T型人才、π型人才和三個支撐,屬於哪一種?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力資源的專家在提倡:個人能力該怎樣發展,人才的結構模型是怎樣的話題,比如提得比較多的就是T型人才。最近又聽說新加坡在提倡「π」型人才,並且從國家層面作出規劃和支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大學生修雙學位值不值得?是做個T人才,還是做一個π人才?
    最近有網友問我,上大學了,有的同學想修雙學位,問問雙學位有什麼好處?值不值得修雙學位呢?我先講一個故事吧。我有一個學生,當年高考他錄取到一個本科院校的機械製造專業,他說不喜歡,想調換專業學校又不允許,他痛苦極了,問我該怎麼辦?
  • 大學生創業,你準備好了嗎
    長沙晚報記者 肖娟 實習生 胡琴琴兼職後單幹,開了家烘焙微店;創立格子鋪,當上了「包租婆」;擁有一家廣告設計工作室……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成為求職大軍中的一員。可有一群大學生,他們還在求學,就自己創業當起了老闆。大學生創業,你準備好了嗎?
  • 當代大學生的困境丨沒資源,沒資金,大學生應該創業嗎?
    雖說,大學生創業已然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但針對大學生創業的看法各有不同,如柳傳志、宗慶後、李開復等一些商業大佬建議大學生畢業後可以先工作幾年,積累積累經驗在出來創業不晚!也有人認為大學生就應該去創業,走進大學就已經邁入了社會,大學生創業可以更好的磨練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 大學生畢業後先創業還是先就業
    大學生畢業後先創業還是先就業已經是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話題,一方人認為大學生畢業後創業只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壓力,而另一方認為大學生畢業創業會對社會起到積極性影響,當代大學生又該何去何從?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很多大學生有一個觀點:剛出校門,沒有資本和經驗拿什麼去創業,最好應該先去公司打工幾年,積累社會經驗和能力在去創業。    但是又有一方認為:大學生在打工幾年後很多人會喪失創業精神,丟失了年輕人的衝勁,越來越安於現狀,難以自拔,多年以後成為自己的遺憾,後悔當初為什麼不自己創業。
  • 培育「T型人才」是關鍵
    湖北日報訊 記者 成熔興  「矽谷只有一個,在美國都無人複製,中國城市要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矽谷的奇蹟是由富有顛覆式創新精神的年輕人創造,光谷一定要加強跨學科融合,培養這樣的T型人才。」
  • 疫情隔離使T-型人才更緊迫,更有價值,你正朝T-型人才發展嗎?
    T型人才什麼是「T」型人才?T型技能「 i 型」或者「— 型」我們剛剛開始學習或者工作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知識/技能組合看起來更像是「 i」,即只有單一領域的知識。或者,你可能是具有多種常識但沒有專門知識的「—」型。
  • 大學生創業越來越靠譜了
    謀生型創業轉向創新型創業記者:就目前高校雙創教育探索路徑來看,一是課程改革,使之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二是通過雙創導師推動。伴隨雙創教育深入推進,大學教師又有怎樣的新角色定位?新角色定位對大學生又有怎樣的影響?
  • T型人才正態分布
    T型人才類型分布:Talent,人才; T字打頭,這裡我建立了一個T字人才模型,對人才進行解讀:一個人才由兩部分組成,他的知識面和專業度!基於這個模型,我們把企業裡的所有人進行人才分布,可以得到一個正態分布,如圖大多數都是中間的「中庸型人才」,他們有適中的知識面,和一定的專業度。這種人才數量很多,市場供給也很大!用一句話來說: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人才正態分布的兩端,存在兩種人才的偏執狂型的人才。
  • 璧山區鼓勵大學生和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高校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更是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10月10日,我區出臺了《璧山區鼓勵科技創新二十五條政策》,其中包括創業扶持、創新支持等多項措施,鼓勵大學生和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推動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化,把我區建成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當前的璧山,各種創新平臺蓬勃興起,大學城西區等創新載體逐漸形成,智能裝備、電子信息、軍民融合等產業基礎堅實,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大學生留下來創業、就業,其中不乏一批優秀的科技創業人才。
  • 如果成為T型人才?
    如何打造個人優勢,讓自己在職場當中脫穎而出,我要向你介紹的思維叫做梯形思維,經常有在職場的年輕人會問我,我應該建立什麼樣的知識體系,培養什麼樣的專業能力,才能確保不會再未來的某一天被淘汰,的確今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著職場的危機,如果你沒有晉升到一定的崗位,如果沒有一些不可替代的能力
  • 精彩先「劇透」!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
    11月17日,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華南理工大學開幕啦!本屆大賽吸引了來自117個國家和地區、4186所學校的147萬個項目、631萬人報名參賽,亮點不斷、看點多多。我是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吉祥物。看我「奔跑向前」的姿態,寓意「銳意進取、乘風破浪,追逐夢想、一往無前」。
  • 大學生創業,如何突破五大瓶頸
    全市所有高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設立了創業指導中心和創業社團,絕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在高校學生群體和社會中形成了濃厚的創業氛圍。  94%的大學生創業者的年齡在26-30周歲之間,在創業前有相關行業工作經驗的佔65%。58.3%的大學生創業者因為對行業熟悉、易於發揮自身優勢,而選擇該行業創業。
  • 在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的...
    2010年4月22日  在高等學校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對於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胡錦濤同志指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國際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為對人力資源和知識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調控,以及對智慧財產權的擁有。知識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以高素質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為基礎的。
  • 三種思維告訴你 創業型企業如何突破人才困境?
    三種思維告訴你 創業型企業如何突破人才困境?「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稍有抱負的老闆都已接受這個觀念,並開始付出行動。在激烈的人才和人心爭奪戰中,老闆們卻往往會遭遇百般坎坷,有時候被打擊得簡直要懷疑人生。在人才策略上,創業型企業與成熟型企業相比,到底存在什麼差別?在吸引人才方面,創業型企業的優勢到底在哪裡?老闆如何才能招募到自己的「十八羅漢」或者「五虎將」?
  • 如何成為T型人才
    這意味著,如果你想進入有利於自己迅速成長的新興市場和新興組織,你應該提前把自己培養成「T」型人才,否則你連就業門檻都跨不過去,因為人家看不上你。我們先來普及一下什麼是「T」型人才:T型人才是指按知識結構區分出來的一種新型人才類型。用字母「T」來表示他們的知識結構特點。
  • 大學生休學創業靠譜嗎?
    武漢體育學院大四學生尋晨告訴記者,他從大二下學期就開始自己創業了,目前已經是第二次創業的他,正在做一款抗衰老的護膚品。尋晨坦言,創業確實會影響到自己的學業,學習成績由過去的班級前二十名落後到前六十名。雖然自己在邊學習邊創業時遇到了諸多不便,但尋晨坦言他不會選擇休學去創業。他認為,創業只能作為生活學習的一部分,而不能作為全部。
  • 廣西·中關村雙創人才基地「手把手」助力大學生創業
    「如何開展創新創業思維」活動現場。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鍾佩珍 攝趙磊到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調研交流現場。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鍾佩珍 攝 廣西新聞網南寧1月6日訊(通訊員 鍾佩珍)在廣西人才服務中心的指導下,廣西·中關村創業創新人才基地(以下簡稱「基地」)自2020年以來大力開展「雙創進高校」活動,重實效、重實操、重實例,邀請一批國家級專家學者和資深創業導師為區內多所高校師生開展線上線下學術報告、雙創項目輔導、主題講座等10餘場雙創活動,助力大學生創業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提升,吸引數千名在校師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