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誰不想成為一個T型人?
什麼?那還不容易,你以為過家家呢?
噗,不要帶歪了節奏。
小心龔老師小拳拳錘你胸口。嚶嚶嚶
好了,這是個很嚴肅的題目,不要想汙啦。
1
之所以講這個題目,是來自邏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有關新興市場人才選擇的一段「開示」:
過去,我們的組織和領導者對人的關注重點,總是專業發展、縱深培養。但是,在新興組織中,在新興市場上,往往是跨界能力更重要,也就是「T」型的這個橫線,專業縱深也許是公司內部可以不斷訓練的,但是橫向的跨界混搭、整合資源的能力,應該是在一個人進入公司之前就形成的能力和習慣。公司應該是在市場上篩選這樣的人,而不是試圖在公司內培養這種人。
注意,是選擇,不是培養哦。這意味著,如果你想進入有利於自己迅速成長的新興市場和新興組織,你應該提前把自己培養成「T」型人才,否則你連就業門檻都跨不過去,因為人家看不上你。
我們先來普及一下什麼是「T」型人才:
T型人才是指按知識結構區分出來的一種新型人才類型。用字母「T」來表示他們的知識結構特點。「—」表示有廣博的知識面,「|」表示知識的深度。兩者的結合,既有較深的專業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這類集深與博於一身的人才。
我們通常說的「T」型人才,其實就是「一專多能」。但是脫不花在這裡對這個概念有所拓展——主要是認為T字這一橫,並非只限於知識面、知識結構,而代表著一種「橫向的跨界混搭、整合資源的能力」,它不只是你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和知識儲備的多個面向,它是一種跨界整合的能力和習慣。
這裡又講到了跨界,如何鍛鍊自己的這種跨界能力和習慣?我們之前在《為什麼說成為高考狀元是件悲哀的事》(連結)中有更多討論,這裡再來溫習其中兩小段話:
想在這個社會混出來,你不需要在某個能力達到前百分之一,萬分之一,你只需要在一個領域達到前20%,同時能在另一個領域達到前20%,跨界疊加,你肯定能出來。(羅振宇)
年輕人在大學最好能拿到兩個不同學科的學位,這兩個學科距離越遠越好。比如工程+MBA、法學+MBA,或者物理學+經濟學。(蒂姆·費裡斯)
你看,形勢已經到了不跨不行的地步了。年輕人與其誇誇其談什麼「跨性別」「跨物種」的戀愛,還不如多思考一下怎麼讓自己成為跨界小能手。
2
脫不花還接著講到了「T」型人才之所以能集萬千寵愛的原理:
這也符合「結構洞」原理:社會網絡越複雜、創新的壓力越大,處於結構洞中的那些跨界型、連接型的人,就越有價值。
好高大上的一個「結構洞」。我們平常只聽說過ass hole,哪裡知道還有什麼structural hole呢?別蒙圈,一說你就明白(不說就死活不明白):
「結構洞」(structural hole)是社會學家羅納德·波特(Ronald Burt)在1992年《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一書中提出的。結構洞是「社會網絡中的某個或某些個體和有些個體發生直接聯繫,但與其他個體不發生直接聯繫,無直接聯繫或關係間斷(disconnection)的現象,從網絡整體看好像網絡結構中出現了洞穴」。
在上圖所代表的網絡中,請告訴我,哪個洞洞代表「結構洞」?
連智障都能看出來,哦不,連我都能看出來,在上面的結構中,如果將每一個點看做是一個人,每條線看做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那麼圖中A所佔據的位置就是一個結構洞位置,即社會網絡中的「空隙」位置。
A,是佔有網絡中結構洞地位的人,他所擁有的權利是最大的(有沒有想起傳播學裡講的輿論領袖(opinion leader)?)。一個具有企業家精神的聰明人,會在位於空隙兩端彼此沒有直接聯繫的兩個人之間,擔當聯繫人的角色,從而佔據一個「結構洞」。一個人所佔據的結構洞越多,他在人群中的地位就越重要,調動人際關係為自己服務的能力也就越強。(以上概念解析和配圖,來自《你好,陌生人——結構洞(structural hols)原理在我們身邊》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fef6d8a0102wpl2.html)
結構洞告訴我們的最淺顯又深刻的道理是什麼呢?——掌握結構洞,就掌握了雙吃兩方的機會。"if you link to people who are not linked you can control their communication"(《怎樣理解結構洞(structural hole)》,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fef6d8a0102wpl1.html)
由此我們發展出兩個推論:
第一,所謂網際網路時代,不要跟著呱噪什麼「萬物互聯」,重要的是讓別人、讓萬物連接上你。第二,《你好,陌生人》一文啟示我們:人際網絡的更新,就是「不斷喪失關係」(因為一個人能維持的好友數量是有限的),讓自己始終立足於新的有效的「結構洞」位置。
3
由「結構洞」原理,似乎「個人或組織要想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就必須建立廣泛的聯繫,同時佔據更多的結構洞,掌握更多的信息。」
如果我們的結論僅限於此,那麼就很容易滑向庸俗的擴展人脈、積極社交的那一套心靈雞湯。
事實上,要成為「T」型人,打造真正有質量的社交,關鍵恰在那不被人關注的一豎(|)上。
「T」字的那一豎,代表你的作品你的能力你的專業水平,總之代表你是一個對他人有用的人。否則就像弱國無外交一樣,你只不過是個人際市場上的「索取者」或者一個「混子」,不可能建立真正有效的社交。
所以,成為一個「T」型人才,關鍵的又在於:
專心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自己的人脈。(李笑來:《放下你的無效社交》)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往期精彩文章
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
華少胖了,允悲
沒人有責任保護你的天真
知道自己傻逼,是變牛逼的開始
有關活在當下,你最應該知道的兩個故事
你知道毛主席和川普的一個共同點是什麼嗎
判斷美男子和美女的標準是什麼?
為什麼厲害的人大多很溫和
我們和北大學生的一個顯著差距是什麼?
為什麼說成為高考狀元是件悲哀的事
一招鮮吃遍天
傳奇是怎樣打造的——讀《富蘭克林自傳》斷想
▼
▼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