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IT教育培訓中心召開了「清華IT工程師『T型人才』培養計劃」(簡稱T計劃)新聞發布會。在會上,清華IT教育培訓中心提出了「一專多能」的「T型人才」培養計劃,即打造清華IT工程師,同時還推出了一系列培養「T型人才」的實踐舉措。據悉,這一計劃是針對中國IT培訓市場深陷對印度模式的依賴,從而出現諸多不良現象而推出的。與會者均認為,「T型人才」是符合中國當前國情的軟體人才培養模式,它將超越頗受非議的「軟體藍領」人才培養模式。
清華IT教育培訓中心主任孫元凱博士表示:「印度的『軟體藍領』人才培養模式之所以成功,在於其適應了印度軟體產業發展的需要。但中印兩國的軟體產業發展格局是完全不同的,這勢必導致印度IT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需要。」
據他分析,印度的軟體產業已達規模化,並和歐美發達國家有緊密的業務聯繫,是一個「軟體外包」國家。但中國的軟體產業處在成長階段,與周邊國家的業務聯繫還不是很多,軟體產業處於「以內需為主」的狀態。同時,語言的差異、不同政治制度以及法制體系帶來的心理阻隔、教育體制乃至文化心理等造成的人才差異,也影響著兩國軟體人才的培養模式。
孫元凱認為,「印度那種產業規模和業務模式,能夠做到精細化的產業分工,因此它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即『軟體藍領』,它的人才培養倡導木桶理論。但中國的軟體企業規模小、外包業務少,能拿到項目預算也小,就做不到精細化的分工,因此需要能把項目從頭做到尾的軟體工程師。」
針對這一特徵,清華IT教育培訓中心推出了清華IT工程師「T型人才」理論。所謂「T型人才」,就是具備「寬泛紮實的基礎知識」加「專業深入的技術技能」加「精準嫻熟的工程實踐」三種綜合素質的人才。這種人才無論在理論知識架構、崗位工作技能,還是項目的實踐操作上,都會成為企業的「多面手」,而不像「軟體藍領」一樣,只能參與項目的某個技術環節。因此,「T型人才」能夠真正滿足用人單位對「一專多能」型人才的渴求。
此次與會的全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中國隊總教練吳文虎教授指出,「中國過度模仿印度模式,已經造成了一方面人才供給旺盛,另一方面企業卻招不到合適人才的不良現狀。」
作為用人單位,中國電子政務百強企業、慧點公司高級副總裁戴宇升博士說:「在我們看來,與其招聘一個技術工人開發一些基礎程序,遠不如招聘一個軟體工程師去運作一個大項目,因為後者更能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並且人力成本也比前者更合理。」
然而,自今年2月中印兩國召開「中印軟體高峰會」以後,推崇印度IT人才培養模式的機構反而加大了對中國IT培訓市場的投入,這進一步引起了業界的擔憂。在這種局勢下,推出「T型人才」培養計劃,打造中國本土化IT人才培訓模式顯得勢在必行。
那麼如何打造真正的「T型人才」呢?清華IT教育培訓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實踐舉措。在教學上,「T計劃」主張從填鴨式被動教與學,轉化為團隊協作式的學習,教師由Teacher轉化為Instructor,對學生予以引導和指導。同時,利用清華IT工程師實訓基地,引用真實的工程項目案例,強化學員動手實踐環節,培養學員的軟能力,為學員踏上工作崗位做好鋪墊,達到真正意義上的「Teaching」到「Training」的過渡。
為了落實「T型人才」培養計劃,清華IT教育培訓中心在會上啟動了「清華IT工程師進校園」活動。該活動立足傳統教育的弊端,通過幫助有改革需求的院校進行相應的職業教育改革等措施,彌補傳統學歷教育中實踐環節缺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不足的缺陷。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位合作夥伴,將一同推進「清華IT工程師進校園」活動,真正促使清華IT工程師領跑中國IT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