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在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舉行了一場名為「讀書中國T行動」的主題演講。
作為一場「乾貨十足」的Speech Show,發起人楊嵩和江南春不僅邀請了來自企業界、投資界、文化界的大咖們現身說法,暢談讀書之益;更攜手華平、秦朔、吳曉波、餘建軍、閻炎、朱永新和張一鳴成立 「讀書中國.T行動」理事會,推出「路上讀書」APP,為當代讀書難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和全新的閱讀體驗,並通過「讀書中國.T行動」的啟動集全社會之力,培養更具競爭力的 「T型人才」。
路上讀書APP 賦予碎片時間新意義
權威數據顯示,中國人均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時間為 1.84小時/天,以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為例,每天上下班路上白白耗費的時間往往不只兩小時。如果將這個時間累計起來,相當於一生當中整整5年有效工作時間被虛度。放大到全民族來看,中國人一年白白耗費在路上的時間至少超過5000億個小時,相當於美國全國人民一整年的工作時間。
假如將這些被浪費在路上的「碎片時間」得到重新利用起來,用於生活中重要卻被忽略的事情上,情況將會如何? 比如閱讀。
另一組數據顯示:扣除教材書籍,中國人均每年閱讀量是0.8本書,在G20國家中位列倒數。對比人均閱讀量全球第一的以色列,中國人平均80年的閱讀量才相當於以色列人1年的閱讀量,對比近鄰日本,中國人平均50年的閱讀量才達到日本人1年的閱讀量。
楊嵩指出,事實上並非大家不想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也不是不想讀書,只是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會遭遇到三大讀書難題——讀什麼,迷茫;想讀書,沒空;想讀完,艱難。
而「路上讀書」APP的到來則為此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讓生活中的「碎片時間」得到重新利用,轉變為有意義的「閱讀時間」。
據介紹,「路上讀書」APP擁有讀一無二的三大功能:
讀一無二的國際新書:「路上讀書」APP將為用戶提供每周5本國際新書、5本中文好書,並由專業的編輯對每本書進行精華解讀,最終為用戶提供15分鐘的精華版,讓大家可以短時間內讀盡書中精粹;
讀一無二的三棲模式:「路上讀書」APP將為用戶提供三種播音模式,包括專業播音、逗比播音和英文播音。同時,獨有的音頻模式更適用於移動場景,讓用戶在路上也能輕鬆「讀書」,此外還提供視頻和文字,滿足用戶延伸閱讀的需求;
讀一無二的大咖朋友圈:在「路上讀書」的「名人堂」欄目中,每周都會推出一位名人大咖的講書視頻,為用戶推薦好書。
「讀書中國.T行動」 打造網際網路時代「T型人才」
網際網路時代,怎樣的人才更具競爭力?在「讀書中國.T行動」發布會上,楊嵩提出了全新的人才概念:「T型人才」。
何為「T型人才」?據楊嵩介紹,每個人的職業和專長不同,但除了不斷提升職業專項知識技能之外,確實還需要一個橫向的知識結構,包括:哲學思維,歷史洞察,文學修養,科學知識,數據邏輯,商業洞察,以及一些通用技能,比如領導能力,公開演講能力等。未來,「T型人才」將是「跨界打劫」最具競爭力的人才。
因此,幫助更多人提升閱讀量、構建「T型」知識結構,培養更多 「T型人才」,正是 「讀書中國.T行動」的目的所在。
從1月13日起,「讀書中國.T行動」將通過三大嘗試,集全社會之力打造T型人才:第一,推出路上讀書APP。第二,「讀書中國.T行動」從即日起,在全球範圍內招募讀書合伙人。據介紹,「讀書中國.T行動」將拿出1000萬的股份,招募100位合伙人,只要在「路上讀書」APP中,通過讀書、提交書評、點讚、分享任務獲得相應積分,提交簡歷,獲得大咖面試機會。最後勝出的100位用戶,即可獲得股份獎勵。最後,是構建全球華人的讀書朋友圈。未來,用戶通過「路上讀書」將可上傳和分享個人的讀書音頻及心得體會,與來自全球愛好讀書的華人交流、共享讀書之趣。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讀書中國.T行動」的正式發布,路上讀書電臺也將入駐喜馬拉雅FM,將來自路上讀書的精彩內容帶給更多人。
「讀書中國.T行動」發布會嘉賓發言摘錄:
楊嵩(路上讀書創始人):讀書有什麼用?讀書能讓人有愛、有趣、有錢、有敬畏。學渣與學霸之間,其實只有一本書的距離。而書,就是你和有趣之間的wifi。讀書就像習武,你永遠不知道,哪本書會在關鍵時刻拔刀相助。
江南春(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路上讀書聯合創始人):先鋒詩歌的核心是語言的超常組合,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於對原有商業元素的跨界重組,詩歌和文學書籍是我商業探索的啟蒙。
姜生(四川大學教授,首屆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道」在有無間,廣讀以知「道」。只有更多地去讀這個世界,讀更多的思想,我們才能更多地知道我們所謂知道。
丁邦清(中國著名品牌、廣告、營銷專家):從《史記》中的削藩策到推恩令,我們看到了同一個問題,不同的頂層設計,達到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從中我歸納出企業管理的三個要點,制度為王、激發為要、策略為上。
姜義華(復旦大學資深特聘教授,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大數據、智能化、網際網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普及於全球,並廣泛應用於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領域, 被人們稱作 「第三次工業革命」或「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文明史上的這場新的革命,正在全盤改變人們原先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這就使閱讀和思考承擔了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重任。
朱永新(「國家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著名教育專家):對於個體來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的歷程事實上就是他們閱讀的歷程;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對於學校來說,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對於城市來說 ,一個書香充裕的城市才能成為美麗的精神家園。
吳曉波(著名財經作家):在財富爆炸的時期,金錢、財富是衡量我們生活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的唯一指數。但國家發展到今天,我們可能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一些財富以外的事情上。在路上,我們都行走在自己的生命中,閱讀、戀愛、看電影、旅行等都可能是比賺錢更有意義的事情。
秦朔(著名媒體人):讓我們一起在路上讀書,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樂莫樂兮,通過讀書,共享新知。
張一鳴(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 現代生活工作的節奏中,大家有很多碎片時間。路上讀書的建議很好,將這些碎片時間用來獲取對自身成長有幫助的知識。
徐珮雯(美國aLanguageBank合伙人兼共同創始人):幫更多人消弭語言對閱讀的屏障,構建全球華人讀書朋友圈。
楊申(喜馬拉雅FM副總裁/總編輯):音頻正在從小眾走向大眾。當我們在移動場景中,音頻就成為了最重要的傳播媒介,它能夠幫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聽、一邊散步一邊聽,這個時候就是一片藍海,是過去大家沒有利用到、浪費掉的時間。而我們則可以通過聽來接受知識,獲取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