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孩子沒有周末,總是在周末學習畫畫、口才、舞蹈、鋼琴、英語等等,有的孩子在幼小銜接學著一年級的知識,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家長有沒有急功近利的心呢?
小文,今年5歲半,是個文靜的女孩子,小眼睛眯著似乎看不清我,仰著頭靠近我才能睜大眼睛。總是喜歡抱著我要說:「阿姨你的肚子好舒服,好軟和。」特別喜歡和我聊天,說一些有趣的事情,並且邀請我去她們家玩。
當我第一次去她們家時驚呆了,書櫃裡堆滿了孩子的書,牆面上有一塊大黑板寫滿了歷史故事,還有一幅逼真的秦始皇的畫像。而這些都是小文媽媽自己做的,她每天白天在家給孩子備課,等孩子在幼兒園回來開始教孩子知識。
翻開一本桌子旁的的英文繪本,裡面標著英文音標,還有其他註解。小文拿過那本英文書就開始讀了起來。「真棒」我誇了她,她很高興。
她媽媽說每天課程安排得滿滿的,每天幼兒園的作業寫完,再讓她讀寫歷史,一周還有四節興趣班的課程,而且每天晚上11點多睡覺。天呢!我很驚訝,但是心裡不由得焦急起來,兒子沒有報一個興趣班。這起跑線就沒有跟上啊!以後怎麼辦?回家必須給他找興趣班去。
我問小文媽媽:「你怎麼給孩子學這麼多孩子願意嗎?她不累嗎?」
「她很愛學習,不感覺累。」
小文媽媽有道出原因:「想讓孩子上重點學校,那重點學校裡的孩子都是多才多藝的,各科成績都很好,像小文這種水平已經是落後的了。」她們那所謂的重點學校要看成績安排座位,看成績和才藝讓孩子上臺表演節目。比如,參加元旦節目,老師首先選興趣愛好得過獎的,然後就是學習成績好的,競爭很大。
聽著她說的這些事情,就在想到底是父母想讓孩子上這樣的學校,還是孩子喜歡上這樣的學校。5歲的小文看起來好勝心還特別強,什麼都想得到第一名,在這種強者如雲的班級裡學習心情得多壓抑。
看著兒子開心的笑容,給他報興趣班的衝動又減少了幾分,對所謂的重點學校感到「害怕」。
有時候家長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嗎?還是在讓孩子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5歲的孩子一生的路已經在家長的心中形成。對於孩子,學習成了她的主要任務,心中的目標就是要成為第一,拿不到第一,她會哭鬧,繼而會更加努力學習,拿到第一名的獎勵。
當孩子有自己的主見時,感覺學習壓力大時,突然說出:「學習不是我的工作該怎麼辦?」是否可以停止讓他學習。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對孩子的控制欲是可怕的,她想讓孩子成為她心裡的那個夢。孩子不按她的路線,彼此之間的矛盾就會出現,積怨越來越深。
「孩子,爸媽都是為了你好?」但是後邊還有一句話是,「你要聽我們的」。父母說出這句話時,有沒有想過孩子有沒有想法呢?當然沒有,在他們的思想裡,他們認為的就是對的。
「阿姨,我不想學習。」小文偷偷的告訴我,我聽了只是心裡酸酸地,又能說什麼呢?小文為什麼不會告訴她的媽媽,因為她知道告訴她媽媽也是沒有用的,她改變不了父母的想法。
結束語,父母都是愛子女的,都希望給子女一個好的前程,但當把愛變成控制和自己實現夢想的寄託時,孩子就成為了家長的工具。這不是愛,這是害。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希望多給孩子一些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多跟孩子溝通交流,引導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是被家長安排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