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三歲了,最近一段時間,孩子每天晚上半夜都會做噩夢一樣的醒過來,哭鬧很長時間,吵得大人也睡不好覺。第二天問孩子原因,孩子懵懵懂懂的說不記得了。
在確認了孩子這段時間沒有生病,沒有其他的身體問題後,我對朋友說:那有可能是心理問題了。
我曾經也和朋友有過類似的經歷。女兒兩歲左右時,有一段時間也是如此,幾乎每天晚上半夜醒來哭鬧一場,搞得我精疲力盡,每次抱著哄她入睡時情緒也會不佳,有時候還會吼她幾句。
後來我開始思索女兒半夜哭鬧的原因:不是因為腸絞痛之類的身體疾病,也過了長牙期,這段時間也沒有帶女兒到陌生的場所去過,那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帶娃的方式有問題?
於是向一位很有育兒經驗和自己育兒理念的同學請教,同學直接不留情面的指出:是我的問題。於是我開始了各種育兒方面的學習:看大量育兒書籍、參加育兒讀書會、參加育兒工作坊培訓等,並且在實踐中確認了這一點:是我的問題,導致孩子有了心理問題。
父母的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有心理問題呢?
1、父母的情緒隨意施加給孩子,讓孩子成為父母情緒的垃圾桶。
之前我的帶娃方式就是看心情。心情好了,孩子的很多行為都可以容忍;心情不好了,孩子的任何不如我意的行為立刻被我禁止和訓斥。
當我有情緒時,經常不自知的轉嫁給孩子,並且為自己找到正確的理由:孩子的這個做法就是不正確,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不行。
我的女兒屬於粘液質的孩子,比較敏感。在我訓斥過她以後,當時並沒有哭,只是呆愣楞的站在那裡,不知所措。但是長久的創傷累積,孩子終究會自己尋找出口,於是出現了每晚半夜驚醒後哭鬧。後來我問過女兒,你是做什麼噩夢了嗎?女兒點頭說夢到我又罵她了。
可見,大人的情緒問題,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2、對孩子過於嚴厲,限制過多。
很多父母或者老一輩的人帶孩子,總喜歡把孩子控制在絕對安全和乾淨的範圍內。椅子太高不能爬;從沙發上跳下來太危險,不能跳;孩子看到地上有一個好看的包裝紙要撿起來,父母嫌棄太髒不讓撿;下雨後孩子要跳水坑,家長怕弄溼鞋子和褲子不準跳等等等等。
然而孩子自身的發展需要孩子去做這些事,去感受並且體驗它們帶來的觸覺、味覺、嗅覺、平衡覺和空間感。於是會和大人產生拉鋸戰,最後往往是大人勝利,孩子把自己的欲望壓抑在了心裡。
3、讓孩子有太多智性的學習。
一朋友家的孩子,上的是一家私立幼兒園,剛入園的小班,就發了好幾本書,開始教孩子識字算數,現在孩子面臨幼升小,前幾天去她家玩,孩子正在上網課,我一翻孩子的網課書,天哪,這是要把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要提前學習完的節奏。
孩子在這個階段過多的進行頭腦智性的學習,大量刺激孩子的神經系統,再加上孩子本身並沒有發展到學習的年齡,很多的知識接受很慢,家長會忍不住的對孩子訓斥,這一切都會給孩子造成壓力,長久之後很可能會發展成為心理問題。
明白問題的癥結所在後,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1、父母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直到現在仍舊在工作時被女兒打擾到會忍不住有情緒。這確實需要家長通過學習和在生活中大量的實踐來練習。
關於家長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問題,我在一篇文章中詳細講述過,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
2、給孩子自由。
很多家長擔心給孩子自由後,孩子會變壞。這是因為家長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過自由,沒有體會過自由帶來的快樂,因此會不自覺的認為給孩子自由孩子就會無法無天。實際上如果給到孩子自由,孩子就有了自尊,有了自尊,孩子就能發展出自控力。
並且,沒有一個自由的孩子會得心理疾病,因為自由的孩子很快樂。
著名兒童教育家孫瑞雪曾說過:若想知道自由的價值,看看走地雞就知道了。無論動物還是人,文化還是經濟,自由都會帶來最好的發展。
3、減少智性學習,儘可能多的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是在生活和遊戲中學習的。兒童的生活和遊戲體現最多的便是自主玩耍。在自主玩耍中,孩子發展了他的四肢和感覺系統,並且在和夥伴的玩耍中體驗並學習到:與人的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和想像力,孩子的這些能力是以後成長道路的基石,並且,誰能說這不是學習呢?
而反觀知識,過早的學習,勢必擠壓孩子的自主玩耍時間,並且孩子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很多問題,今年孩子想破頭也想不明白,等過一年,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孩子心理問題的其他的表現。
父母給孩子造成心理問題的表現還有很多,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抑鬱」,從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變得不愛說話了;有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狂躁易怒;有的孩子發展出了「多動症」等生理疾病。
一親戚家的小男孩,本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但是父母情緒管理不佳,並且爸爸的脾氣相當火爆,經常對孩子發火訓斥,孩子極其的怕爸爸。每次正在高興的玩耍時,看到爸爸來了後立刻蔫了。前段時間這個爸爸給老公打電話,說孩子頻繁的小便,要帶孩子去醫院看看。我當時對老公說:「他家孩子的這個問題,應該是心理問題造成的。」
等孩子看了醫生後,果不其然,什麼生理問題也沒有,醫生說是心理問題。這個親戚還納悶:孩子天天好吃好喝的,怎麼心理會有問題了?
這位親戚關注孩子的吃喝問題,只是孩子的物質需要,而孩子的心理需要卻忽略掉,甚至給了孩子很大的傷害。
結語:孩子有了問題,很多父母流於問題表面,仿佛想辦法把這個問題解決掉就萬事大吉了,這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父母更應該做的是,深層次的想一想問題背後的原因,才是解決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