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
未修繕的機耕路兩邊長滿雜草,兩旁水溝也堆滿淤泥。
改造後
已修繕的機耕路平坦寬敞,交會車方便了。
近日,記者從同安區大同街道獲悉,該街道作為業主單位的2017年民生補短板項目46個,已全部通過竣工驗收,比預定時間整整提前了兩個月。
民生連著民心。去年以來,同安區緊密圍繞「三轉三加強」中心工作,大力推進民生補短板工作。截至今年4月,已生成鎮村民生補短板項目近600個,切實提升了百姓獲得感。在這之中,大同街道通過一套完善的制度,即項目的設計、施工、監理等由街道統一組織實施,有效保障了項目建設的快速推進,同時杜絕了農村小額工程微腐敗的發生,將全面從嚴治黨在基層進一步延伸。
項目成果
小項目解決大問題 百姓紛紛豎拇指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眼下正是農民忙著春耕播種的好時節。從國道324線沿著石潯路,不一會兒時間便來到了大同街道康潯村的農田中。這裡,放眼過去,都是菜地,時隱時現的農民早已忙得不可開交。
蘇水利菜地邊上的機耕路已經修好,偶爾有菜農將運輸農作物的三輪車停在邊上。儘管這樣,蘇水利和同村的村民各開著一輛三輪車,還能在這條機耕路上輕鬆會車。「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原來的機耕路比較窄,兩邊還長滿了雜草,兩旁的水溝也堆滿了淤泥。坑坑窪窪的土路,下場雨就泥濘不堪。菜農們用三輪車載著收成的蔬菜,都不敢開太快,怕顛簸,把菜碰壞了,不小心還會翻車。蘇水利告訴記者,他菜地邊上的機耕路在春節前就修好了,鋪上了砂石,又平又寬還不怕水。那個時候剛好趕上蔬菜大收成,村民們都很開心,交會車方便了,時間還節省了一倍以上。
康潯村村委蘇天福是老村幹部了。帶著記者穿梭在農田中,他的臉上掛著一種如釋重負的笑容。「我們康潯村第一次有這麼好的機耕路,村民們都反響很好。這次修了3條,就輻射了600畝左右的田地,有400戶左右的村民受益!」
事實上,大同街道的民生補短板項目不僅做到了農民的田地裡,還做到了居民的小區裡。據統計,共涉及轄區內道路硬化29條、籃球場建設6個、機耕路修繕3條、小區改造提升6個等。轄區民生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群眾獲得感切實增強,街道人大工委組織視察時,也給予了極高的好評。
創新做法
立機制嚴程序
小額腐敗無處藏身
大同街道民生補短板項目去年11月份啟動,今年3月份完工,4個月的時間,在項目建設快速推進的同時,街道沒有接到任何關於項目建設的舉報和投訴。
高效率、零投訴的背後,離不開大同街道一套完善制度的保障。原來,在這一批民生補短板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大同街道首先制定《2017年大同街道民生補短板項目實施方案》,該方案嚴格規定了項目實施的整個流程,對立項、招投標、工程實施、驗收等敏感環節均做出了明確規定。通過這樣一個規範,原本零散地由各個村(居)自行組織、然後一個一個報街道研究的程序,調整為由街道統一組織實施,各村(居)程序同步進行,大大縮短了時間。
此外,在項目實施的整個過程中,大同街道還指定專人配合監理單位嚴格監督落實各個環節,從源頭上做好把控,築牢村(居)防腐牆,補齊清廉村(居)制度短板,從而杜絕村(居)違規操作現象的發生。
「民生補短板等小額工程項目的實施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惠,但是其中可能存在的腐敗行為卻也不容忽視。」大同街道黨工委書記江慶生說,反腐敗永遠在路上,永遠在細節,對於腐敗行為一定要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這既是對幹部的監督,也是對幹部的愛護。可以說,大同街道結合民生補短板等小額工程項目實施的契機,把全面從嚴治黨再一次向基層延伸,也為即將到來的村(居)換屆樹立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