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同安持續推進農民轉產增收 讓農民更富裕

2020-12-22 閩南網

­  同安區不斷深化文明創建。

­  同安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業。

­  近日,同安區召開農村工作、文明創建再提升、全面推行河長制、垃圾分類工作動員部署會,統一思想、凝心聚力、振奮精神、層層傳導壓力,全面深化四項工作的開展,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質,為富美同安趕超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工作保障。

­  這些工作都涉及基層村(居),因此,此次會議除了該區四套班子領導,區法院院長、區檢察院檢察長、同安公安分局局長,市屬垂直管理部門主要領導,區直各部、委、辦、局、各人民團體及國有企業主要領導,各鎮(街、場、開發區)黨政主要領導,以及與四項工作有關的工作人員參加外,還有各村(居)書記、主任等參加會議,旨在進一步形成合力,整體推進。

­  同安區委書記黃燕添在會上強調,農村工作是同安的基礎,同安區委自換屆以來始終把農民轉產增收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農村工作要發展都市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新型農民、推進富民強村,村(居)兩委要發揮「領頭雁」的作用。文明創建工作要注意與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交通秩序整治、共同締造、惠民利民、「富美同安」建設等相結合,要想方設法提升市民素質。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要突出源頭嚴控,摸清汙染源、消除汙染源,同時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邀請第三方機構等多方共同評價,強化監督。垃圾分類工作要因地制宜推進,在穩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同時,要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共同治理體系。

­  推動農民轉產增收讓農民更富裕

­  作為我市農村數量最多的行政區,「三農」工作一直是同安的一個重點。今年,同安區將繼續在發展都市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新型農民上下功夫,持續推進農民轉產增收。

­  一段時間以來,同安區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一批龍頭企業脫穎而出。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同安區的現代種苗業、智能設施農業、林下經濟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等現代都市農業項目發展全面推進。目前,全區有2家企業獲得福建省農業廳關於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點的認定,已建成7個現代農業設施和500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共實施了46個種子種苗工程項目,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2%。今年,同安區力爭實施23個設施大棚建設項目,建成各類設施農業大棚和節水灌溉設施1000畝,完成近400畝颱風災後重建設施大棚項目的驗收,著力推進現代農業項目建設。

­  除了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同安區還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促進農民轉產增收。2017年,同安將繼續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力爭創建3個省、市級休閒農業示範點。同時,還將大力發展農村品產後處理、精深加工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

­  此外,在農村公共服務方面,除了試點開展市政環衛綠化管護一體化,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外,同安還將持續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完善農村生活保障、社會幫扶、法律援助等幫扶救助制度,推進教育醫療、老人幸福院、社區書院和文體設施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拓展等,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  文明創建再提升讓銀城更美好

­  文明是廈門的城市底色。為深化文明創建,同安區不斷創新,通過開發「同安區文明衛士」電子督查平臺、成立銀城文明引力波媒體暗訪團等,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  不斷地自我加壓、自我剖析、自我整治,是同安這座城市文明創建不斷提升的有力推手。接下來,同安將著重從城區環境保潔、城區市容市貌改善、市民文明素質提升及組織保障四個方面入手,全面推進文明創建工作再提升。其中,針對衛生保潔不到位的,同安區將探索市政環衛綠化維護管理一體化,實施分片段管理,配套垃圾集轉運基礎設施,建立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針對「門前三包」落實不到位的,將通過建立示範街,加大查處力度,定期檢查考評,督促整改糾正。

­  此外,在道路環境整治方面,將通過倒排計劃,推進鐵路沿線同安段「兩違」治理及綠化美化,重點監控佔道經營、亂擺亂放的嚴重區域,確保不留任何死角;「兩違」整治方面,將通過建立路(段)長責任制,分片包幹、定人定崗、責任到人,集中對「六線四片」範圍內影響觀瞻的違建目標強制拆除,並強化督查督辦;園林綠化方面,將按各路段植被種類、規格,及時組織移植和補種等。公民道德建設方面,將通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誠信體系建設方面,加快信息登記系統建設。

­  全面推行河長制讓河流更清澈

­  從2013年底起,同安區在流域治理中,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河長制,取得了顯著成效,流域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特別是全市最大溪流東西溪的水質已經從「劣Ⅴ」提升到了「Ⅲ」類水。

­  為全面鞏固治理成果並進一步深入開展治理,今年3月份,同安區掛牌成立了區河長制辦公室,並下發《同安區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落實黨政領導負責制,各級河長由黨政領導擔任,區級由區長擔任總河長,著力打造河長制升級版,當好先行先試的排頭兵,創新綠色發展新優勢。

­  為全面推行河長制,區長任總河長,配備了3位副總河長和流域河長、11位鎮級河長和50位河段長,成立了14個成員單位組成的河長制辦公室。此外,還有即將到位的30名河道專管員。在完善隊伍建設的基礎上,同安區將流域管養推向了常態化,監管力度深入細枝末節。同時,還將逐級開展年度考核,考核結果與生態補償、以獎代補等掛鈎。

­  當然,流域治理任重道遠。在同安,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是當前的一個工作重心。接下來,同安區將抓緊推進埭頭溪流域農村生活汙水分散式治理、推進工業集中區延伸段截汙就地治理等項目;抓緊下達包含42個項目的第一批任務清單和包含11個具體問題的問題清單,強化過程監管,推動年度河長制七大任務20項控制目標全面落實。

­  穩步推進垃圾分類讓城鄉更整潔

­  今年3月起,同安區在大同街道和祥平街道分別選取2個小區進行垃圾分類示範點建設。同安區將逐步擴大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範圍,全面推進垃圾不落地和「門前三包」工作。

­  據悉,古龍御園小區正是此次大同街道選取的2個示範點之一。大同街道環衛所所長林秋貴介紹,古龍御園小區有1000戶左右的住戶,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約19.8立方米。該小區入駐的物業公司各方面運行機制比較完善,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示範點建設基礎比較好,條件比較成熟。目前,該小區正在抓緊進行示範點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

­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針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同安區將從硬體設備配套、管理隊伍建設、工作機制完善等方面入手,抓好業務知識培訓、生活垃圾分類袋、分類投放(收集)桶配置、分類轉運車配置和清潔樓改造、建立考評機制等工作,做細做實生活垃圾分類。其中,做到生活垃圾分類知識人人盡知是關鍵。同安區將利用電視、網絡、微信、宣傳欄、宣傳車等各種方式進行,讓垃圾分類的理念進農村、進學校、進工廠、進社區。 ( 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耀東 通訊員 鄭素描 圖/通訊員 何東方)

責任編輯:袁靜靜

相關焦點

  • 同安區大力促進農村產業融合 持續開展農民轉產增收
    今年以來,同安區繼續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聚焦「五大振興」工作,壓緊壓實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突出首批「領頭雁」的示範帶動,加快產業振興推進步伐,夯實基層黨建機制,全面動員推進鄉村振興,奮力開創富美同安鄉村振興新局面。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描繪著同安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已然展開。
  • 廈門同安區大力促進農村產業融合 持續開展農民轉產增收
    原標題:同安區大力促進農村產業融合 持續開展農民轉產增收 創新 調優產業布侷促進產業融合 「種菜、發電兩不誤。」坐落於同安區蓮花鎮美埔村的國家電投美埔農、光、旅三產融合項目與一般設施農業不同。
  • 同安農民變導遊 走上綠色致富路
    去年以來, 同安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立足「富美同安」發展定位,扣緊「三個轉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藉助鄉村旅遊讓農民轉產轉業,開發綠色經濟,走上綠色致富道路。
  • 廈門同安學習貫徹市黨代會精神 三轉三加強開創新格局
    多措並舉項目帶動促進農民轉產增收   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推進農民轉產增收是同安區未來幾年將持續推進的一項重點工作。與我市其他各區相比,同安區農村面積大、農民多,轉產增收面臨著一些實際困難,如被徵地農民和海域退養漁民自身就業條件較弱、第三產業不夠發達造成轉產渠道不寬等。在全面推行生豬退養的情況下,農民的轉產增收問題變得十分突出。
  • 廈門生態第一鎮 同安汀溪鄉村旅遊引領鄉村振興
    (資料圖)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盧漳華通訊員林玉芳鄭素描)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對於以農村和山區為主的汀溪鎮來說,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消息。
  • 百幅同安農民畫放彩藝術廈門 贏得外國友人點讚
    同安農民畫作品展區展示近百幅畫作。在剛剛落幕的2018藝術廈門國際博覽會上,一場展示「富美同安新時代」的同安農民畫作品展大放異彩,不僅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欣賞,還有不少外國友人誇讚農民畫「很有中國特色」。
  • 廈門生態第一鎮同安汀溪鎮 做大做強鄉村旅遊
    ­  作為進出廈門的北大門,汀溪鎮轄區面積達155.85平方公裡,但是其中林地就超過90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68%,耕地面積只有約10平方公裡,生態公益林、基本農田和飲用水源保護區覆蓋全境。­  蔡志宏說,生態也是民生,汀溪鎮作為全市唯一無工業區的鄉鎮,發展的產業也不能有汙染。當前,同安全區進行了生豬退養,退養後農民的出路在哪裡?必須把生態保護和提高農民收入結合起來。
  • 同安出臺政策扶持退養戶轉產轉業 促進農業增效
    相關文件指出,此舉旨在提高該區牛蛙與畜禽退養拆除後場地利用率,推動退養戶加快轉產轉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根據方案,同安區將對牛蛙與畜禽退養復墾後按照相關要求發展種植業和建設農業設施大棚的退養戶,給予資金補助。
  • 廈門同安區汀溪鎮:念好「山海經」 烹飪「旅遊宴」
    廈門日報訊(文/圖記者 吳耀東 通訊員 林玉芳)古坑村三角梅綻放,春節迎客十餘萬人次;頂村村巷深酒香,常年遊客不斷;西部旅遊線山水人文風景獨好,吸引城裡的遊客流連忘返……經過持續幾年的大力推動,有「廈門生態第一鎮」之稱的廈門同安區汀溪鎮,鄉村旅遊發展的格局已經確定,特色亮點正在不斷顯現。
  • 同安汀溪用鄉村旅遊引領振興 西部旅遊線基本成形
    汀溪鎮黨委書記蔡志宏說,中央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汀溪鎮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汀溪有優勢有條件依託鄉村旅遊,讓全鎮的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他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是全省十佳鄉村旅遊休閒集鎮,我們要做成全國鄉村旅遊休閒集鎮!」  趁勢而為,更大作為。汀溪,正在蹄疾步穩地前進,迎接更大發展。
  • 襄陽南漳大力推進「以旅助農」促農民增收
    2014年,左相虎進駐染坊灣,為響應政府號召,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目標,從改良土壤入手,引進果樹苗,從荊州、山東等地請來種植能手幫忙種植葡萄和果蔬。  「目前,我們擁有林果採摘園200畝,有葡萄、甜柿、枇杷、羊木奶、桑葚、草莓等16種水果,去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45萬元。」
  • 平谷大華山鎮合力推進大桃銷售,助力農民增收
    計劃在每村發展一戶國桃種植基地,在全鎮實現50畝國桃種植,預估產量12.5萬公斤,並採用協議包銷模式,切實幫助果農實現增收。同時,深入政、產、學、研、農合作,達成更多全面戰略合作新成果,努力打造京郊新標杆,實現大桃產業新發展、新改革。
  • 同安古坑通過三角梅產業的創新發展 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臺海網12月10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昨日,市旅發委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條題為《同安又「紅」了!這兒的三角梅美到讓人窒息!》的微信,文章中的主角,就是同安區汀溪鎮古坑村的「同安紅」三角梅。 實際上,最近一段時間,古坑村的三角梅頗為引人注目。
  • 草食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支撐點
    畜牧業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總體發展狀況的重要標誌,也是人們「生活富裕」的重要反映。通過扶持發展,草食畜牧業已成為我省農業中增長勢頭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優勢產業,已成為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支撐點。我省在草食畜牧業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 讓鄉村美起來 讓農民富起來 推進鄉村振興黑龍江今年這樣幹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站在開啟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哈市各縣(市)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擺在突出位置,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力量,推進鄉村振興,讓鄉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
  • 同安汀溪入選省鄉村振興重點特色鄉鎮
    我們將秉持『業興、家富、村美、人和』的目標,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和環境提升為抓手,圍繞一條動線提升優化、3個省級示範村引領帶動、3個區級試點村提檔升級等工作繼續打響做強鄉村振興品牌,走出一條農民更富、農業更強、農村更美的特色發展道路。」汀溪鎮黨委書記林虹說。
  • 廈門同安助力甘肅臨夏康樂縣順利脫貧 還有更多精彩故事待續
    廈門同安助力甘肅臨夏康樂縣順利脫貧 還有更多精彩故事待續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記者 楊珊珊 通訊員 楊心亮)5月下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的八松鄉草長溝,兩家名為蓮花、春花的農家樂門口,農家院落、田間地頭、幾張方桌
  • 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新疆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不僅使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員「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更使他們的收入實現了明顯增長。創新發展:激活收入增長動力聚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激發鄉村市場、要素、主體的活力,調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各方帶領農民增收的信心。
  • 「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 走出農民增收路
    「起初,公司提出從村民手中租借土地種藥材,收益歸公司,農民賺租金,結果被我們拒絕了。」張文強認為,單純流轉土地的模式,農民參與程度不高,僅能獲取有限租金,群眾積極性不高。「引入企業發展產業,目的是富裕農民,只有讓農民在產業鏈中全程獲利,才能有實打實的獲得感。」
  • 閒置資源變資產 農民搖身變股東 合興村:「三變」改革添增收動力
    當天,白家鎮合興村便民服務中心一片熱鬧歡騰,墊江縣白家鎮合興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重慶百靈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重慶包愉養殖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掛牌成立,這是白家鎮合興村在推進「三變」改革,努力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