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農民畫作品展區展示近百幅畫作。
在剛剛落幕的2018藝術廈門國際博覽會上,一場展示「富美同安新時代」的同安農民畫作品展大放異彩,不僅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欣賞,還有不少外國友人誇讚農民畫「很有中國特色」。
這也是繼去年之後,同安農民畫第二次亮相藝術廈門博覽會。記者了解到,本次參展的近百幅農民畫都是同安農民畫家近期創作的新品,作品多數以民俗文化為背景,如閩南童謠、粽子情、鳳崗甜粿等,全面展現了同安生活化、民俗化和自然化的生活場景和鄉風民俗。
外國友人點讚
同安農民畫很有中國特色
28日下午,記者走進國際會展中心C3館同安農民畫作品展區,只見200平方米的展位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近百幅農民畫。臨近閉館時,仍有不少參觀者聚集於此,感受農民畫的魅力。
「規模比去年更大,人氣也比去年更旺了。」展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參展以來,參觀、諮詢和了解同安農民畫的觀眾絡繹不絕,800份宣傳折頁早在開展第一天上午就被領取一空。不僅如此,同安農民畫的衍生產品也受到熱捧,明信片、陶瓷杯、紙巾盒、雨傘等產品早就被一掃而空,這讓農民畫家們備受鼓舞和激勵。
令畫家們倍加欣喜的是外國友人的讚美。「同安農民畫很有中國特色,非常有意思。」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外國友人如是說,他甚至加了農民畫家何文亮的微信,希望今後能更進一步溝通交流。另外一位外國友人也愛上了同安農民畫,在展區裡駐足觀看了大半個鐘頭,最後挑中了一幅《送王船》,表示要帶回國好好珍藏。
農民畫家新探索
將漆藝與農民畫相互融合碰撞
展廳一隅,記者發現有兩幅農民畫格外特別,它們有著同安農民畫造型樸拙敦厚,構圖飽滿、誇張的特點,卻又沒有同安農民畫濃烈的著色。原來這兩幅農民畫是以漆畫的形式創作的。
同安農民畫家柯登科告訴記者,這幾年,農民畫創作和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急劇改變,同安農民畫發展陷入了低潮。這次用大漆技藝創作農民畫,就是農民畫家們在尋找同安農民畫出路的一次探索,也是同安農民畫的一次華麗轉身。
農民漆畫是漆藝與農民畫兩個非遺項目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的成果,在保留農民畫固有的圖式語言基礎上,結合大漆技法進行再創作,通過漆「千文萬華」的特殊材料語言呈現出農民畫的豐富性,從而大大提高了畫面的精彩程度和畫種的整體檔次,對同安農民畫的傳承和發揚益處極大。
大力扶持農民畫
設立創作展示交流中心
56歲的陳建純是有名的第二代同安農民畫家,他的作品《七星燈舞》曾獲第二屆中國農民畫展二等獎,作品《閩南漁女》《農村新貌》《家庭運動會》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
然而,誰能想到這樣有才氣的畫家,前些年卻是在酒店的廚房裡,與柴米油鹽相伴呢?陳建純說,前些年同安農民畫的創作環境很不好,忠於理想就要餓肚子,因此他選擇在集美一家酒店裡當廚師,每天只有深夜才能創作。「每晚都是右手執筆,左手捶胸!」
不過現在好了,陳建純指著牆上的畫問記者是否發現這幾年他的畫有所不同。確實,牆上的新作相比他早年的作品色彩更加輕快、層次更加豐富。
「心情好了,農民畫自然就好了!」陳建純說,近年來,同安區委區政府大力扶持同安農民畫,時常組織農民畫藝術家赴上海市金山區、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等農民畫產業先進地區交流,又先後在同安文化館和同安影視城設立了同安農民畫創作展示交流中心,為同安農民畫家們「安家」。他辭去了酒店大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同安農民畫的創作中,並不斷提升作品創作水平,2017年入選同安區首批民俗文化人才。
【背景】
上世紀五十年代
舉辦首屆農民畫展
同安農民畫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宣傳需要,同安農民利用鄉村的牆壁、黑板,創作壁畫、漫畫,歌頌現實生活中的新人新事,這些農民業餘美術骨幹經過文化部門的組織和培訓,逐漸形成年齡覆蓋上至80多歲老農下到七八歲村童,並具備相當規模的「同安農民畫」創作群體。1956年國慶節,同安縣舉辦首屆「農民畫」展覽,「農民畫」概念應運而生。
同安農民畫雖然打著「農民」的烙印,卻並不是下裡巴人的自娛自樂。在表現形式上,同安農民畫以寫實為主,造型樸拙敦厚,構圖飽滿、誇張,色彩濃烈,構思奇特,不講究比例透視,不受時空制約,恰似兒童畫的天真稚氣,形成了農民畫「俗」和「拙」的特質,具有非常特殊的形式美感與藝術品位,一度蜚聲海內外。
1983年「首屆全國農民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同安車鼓》獲得了二等獎;1987年首屆中國藝術節上,同安農民畫《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當時福建省總共只有兩幅參展,後來這幅畫還被中國民間藝術館收藏;1988年,同安以起步早、隊伍強、作品多、影響大的優勢,被文化部命名為首批「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許多農民畫作品參加全國展覽屢獲大獎、甚至走出國門巡迴展出……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