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農民變導遊 走上綠色致富路

2020-12-20 旅新網

去年以來, 同安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立足「富美同安」發展定位,扣緊「三個轉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藉助鄉村旅遊讓農民轉產轉業,開發綠色經濟,走上綠色致富道路。在鄉村旅遊開發中,關鍵在人,人才培養先行,因此,通過培訓專業人才隊伍,來帶動綠色致富路,做精做特同安旅遊,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4月21日,由同安區旅遊局主辦,廈門旅遊培訓中心承辦的同安區首期美麗鄉村講解員培訓班順利開班。本次培訓採用全封閉式,為期4天,來自區旅遊局諮詢服務中心、竹壩、頂村村、溪林村、軍營村和白交祠村共30位學員參訓。

當天上午9時許,在金光湖景區內的一會議室裡,來自6個單位的30位學員已全部到齊,安靜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認真地閱讀著培訓材料,等待培訓開始。據了解,本次培訓邀請了全市知名文化旅遊專家以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通過理論培訓、沙龍研討、觀摩學習、實戰演練以及培訓考核等多種形式,為這些學員教授旅遊服務禮儀和心態、鄉村遊講解詞創作和創新、鄉村旅遊接待及服務技巧等。

國家一級企業培訓師、廈門旅遊培訓中心主任助理彭璠老師主要教授學員如何結合所在村特色,創作講解詞,他告訴記者,「鄉村講解員與一般的導遊、博物館導遊是不一樣的。鄉村講解員要熱愛本村,對本村有一種自豪感,也更需要親身經歷樸實、有故事性的東西,這樣才能創作出好的講解詞,才能更好地介紹鄉村的好產品、好生態。」

同安區副區長陳嵐表示,希望學員們認真學習,把培訓所收穫的知識帶回去,傳播給更多需要的村民,帶動大家一起參與到「富美同安」的鄉村旅遊建設中來。並希望通過這樣系統的培訓,組建一支原生態、有特色、接地氣的同安鄉村旅遊講解員隊伍,更好地向市民、遊客介紹家鄉的好山好水好生態,與此同時,也幫助村民轉產轉業,放下鋤頭拿起話筒尋找一條新的綠色致富道路。

1:名師點撥

村民爭當鄉村講解員

此次前來為鄉村講解員授課的老師大多是市知名文化旅遊專家以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其中包含福建省旅遊學會執行會長彭一萬、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國家一級企業培訓師彭璠等。

「旅遊的靈魂主要是文化,通過發展文化軟實力,能夠提高鄉村旅遊的活力。」對同安鄉土文化、民俗民情了如指掌的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學員提出的問題,對幾個村的文化資源進行具體、通俗地講解,教學員如何對所在村的一些文物古蹟進行挖掘、包裝,加到講解詞中,這樣更能引起遊客的興趣,讓遊客更好地了解鄉村的歷史文化。

記者了解到,此次前來為鄉村講解員授課的老師大多是市知名文化旅遊專家以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其中包括福建省旅遊學會執行會長彭一萬、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國家一級企業培訓師彭璠等,他們為學員帶來了更專業、更系統的培訓。

幾天下來,學員們學習了鄉村旅遊講解詞的創作和創新、鄉村講解與接待技巧、服務心態與服務禮儀、發掘獨特富美同安、生動宣傳美麗鄉村等,收穫良多。

「以前知道我們村好,但好在哪裡不知道怎麼說,經過培訓後,學會了如何去講述,也更有技巧了。此外,和其他村的學員交流也學到了很多。」白交祠大學生村官紀松林告訴記者,回到村裡,他將努力做好講解員工作,也將幫忙培訓村民,爭取讓每個人都成為白交祠村的講解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本次培訓的學員主要是來自各個村的村幹部、村官還有已從事或計劃從事鄉村旅遊開發的村民,學習能力相對較強,回到村裡,將帶動更多村民轉產轉業,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各類培訓

引領村民邁向致富路

據了解,近一段時間以來,同安區組織159名村幹部赴臺參加鄉村旅遊學習培訓,培育美麗鄉村建設的帶頭人。同安區還在新民溪林、蓮花鎮軍營、白交祠還為村民開展了烹飪小炒培訓,在頂村村開展民宿服務員培訓。

「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幾個先行村的村容村貌已經大變樣了,美麗的村莊不斷地吸引遊客前來,大力推進鄉村旅遊,藉助鄉村旅遊讓農民轉產轉業,開發綠色經濟,走上綠色致富道路已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村莊變漂亮後,吸引了不少遊客周末到山上觀光旅遊。」軍營村黨支部書記高泉陽介紹說,現在山上不少村民謀劃了新生意,開農家餐館等轉產轉業,開闢了新的致富路。但是,這些人當了大半輩子的農民,如何做生意,如何服務,如何介紹村莊等都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懂,如何能做好鄉村旅遊。因此,像這樣相關的培訓是非常好也是非常必要的。

據了解,近一段時間以來,同安區組織159名村幹部赴臺參加鄉村旅遊學習培訓,培育美麗鄉村建設的帶頭人。同安區還在新民溪林、蓮花鎮軍營、白交祠為村民開展了烹飪小炒培訓,在頂村村開展民宿服務員培訓,引導農民發展農家樂,促進家門口就業,帶動農民轉產轉業、增收致富,村民們迎來了致富的「春天」。接下來,繼續深化同臺灣交流與合作,加大對村民的培訓力度,促進農村轉產轉業,增收致富。

軍營村裡金盈村農家樂經濟合作社負責人高金彪說,美麗鄉村建設後,軍營村發生了翻天覆的變化,家鄉空氣好,風景好,現在發展也好,他很看好旅遊的前景。現在金盈村農家樂經濟合作社有62戶社員,部分民宿已投入使用,另外較大一部分民宿的前期裝修工作已經完成,正在購置配套設備,周末和節假日都有不少遊客來,促進消費,將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來源:廈門日報 作者:盧漳華】(責任編輯:許心怡)

相關焦點

  • 本溪:掌握養鹿技術 帶動農民走上致富路
    不僅自己過上了好日子,還幫助縣裡十幾家農民靠養鹿走上致富路。據周永剛介紹,發展養殖業,首先要掌握養殖技術,有了養殖技術才能養好鹿。其次要有市場預測的前瞻性,養殖業並不是每年都能掙大錢,只有掌握市場規律,才能賺大錢。
  •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室外乍暖還寒,開原市慶雲堡鎮南花樓村村民張建發家的鮮花大棚裡卻暖意融融,美麗的太陽花絢爛綻放。張建發擁有6個鮮花大棚,年收入30餘萬元。他也是一名有著7年黨齡的黨員,致富不忘鄉親,帶領20多戶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 同安蓮花打造「廈門最美後花園」 爭創綠色城鎮
    ,綠化率達95.8%,堪稱「廈門的綠色北大門」,被譽為廈門北部「最美後花園」。村民們高興地告訴記者:「村裡專門成立了農產品開發公司,開了專賣店,進店的地瓜能比外面零售的高出三分之一左右的價錢,『一村一品』帶領我們走上了致富路!」據悉,近年來,蓮花鎮積極構建適合蓮花山區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山上茶葉、半山水果、平原蔬菜的合理種植結構。
  • 種植油樟樹,走上致富路 荒山變身「綠色銀行」
    停車駐足在油樟苗木基地頂峰俯瞰,一排排油樟幼苗鬱鬱蔥蔥,把山坡織成了一張精美的「綠色地毯」。來自周邊村落的20餘名村民,正在油樟基地裡忙碌著。 「幾年前,這一片山全是荒地,滿山都是茅草。」賀歡說。 「為什麼撂荒了呢?」記者拋出這個疑問。 「哎,這是沒法子的事情。」
  • 【黃岡發布】一筐生態菜,讓三萬農民走上致富路。他,是如何用神來...
    依託這些農樂園,每天50噸農產品從山莊銷往大城市,500名遊客進山觀光體驗……  一筐山裡的生態菜,催生一個年產值3.4億元的產業鏈,帶動7個鄉鎮36個村3萬農民創業致富。這是英山神峰山莊正在演繹的鄉村振興故事。
  • 「滇中糧倉」宜良——種植花卉 農民走上致富路
    據悉,永新村現在有1500多農民靠這一行增收致富。去年5月的花街節上,宜良縣委書記郭子貞曾提出,5年內把宜良打造成「雲南花城」。如今,走進宜良,細心人會發現,公路兩側的土地都變成了花園苗圃,農民變成了花工。素有「滇中糧倉」之稱的宜良正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發展規模化花卉種植,使土地有了更大的升值空間,讓農民有了更大的致富奔頭。
  • 告別泥巴路 走上致富路
    「我們村的路修好了,水果收購商進村方便了。」河村村主任黃若景說,2011年他從廣東回到家鄉後種植砂糖橘。那幾年,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泥巴路,種植的砂糖橘口感雖好,但只能用摩託車一筐一筐地拉到鎮上去賣,費時費力。近幾年,在中石化廣西石油梧州分公司駐村扶貧隊員的接力幫扶下,黃若景家門口通向果園的泥巴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砂糖橘種植面積也從10多畝擴大到30多畝。
  • 內蒙古杭錦旗:穿沙公路讓牧民走上致富路
    車輛行駛在G242臨河黃河大橋至公其日嘎段公路,道路兩側是為護路所建設的沙柳網格。新華社發(貝赫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13日電(記者朱文哲、貝赫)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其沙漠曾被稱為「死亡之海」,讓當地牧民飽受封閉、貧窮之困。
  •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2020-12-2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漁民「變身」電商,走上「致富路」
    市海洋局供圖海西晨報 · ZAKER 廈門記者 林燕萍為了幫助漁(農)民轉產轉業,順利走上電商 " 致富路 ",12 月 9 日上午,由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主辦,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承辦的《網際網路 + 漁業》電商(直播帶貨)培訓班在廈門東海職業技術學院順利開班,助力漁(農)民探索新型網絡營銷模式。
  • 江西彭澤縣培育苗木基地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路
    中國園林網6月21日消息:近年來,江西彭澤縣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因地制宜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農業基地拓寬村民致富路。彭澤縣黃嶺鄉境內有3萬餘畝丘陵山崗地,4000餘畝湖泊水面和3000餘畝濱湖圩田,一直以來,棉花、水稻都是該鄉的支柱產業。
  • 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 走上致富路
    中新網烏蘭察布11月18日電 題: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走上致富路作者王鳴遠「以前村民生活主要靠種地的收入,辛苦一年,很難攢下錢。現在村裡發展了肉牛養殖項目,村民有了其他收入。」
  • 廈門同安持續推進農民轉產增收 讓農民更富裕
    ­  同安區委書記黃燕添在會上強調,農村工作是同安的基礎,同安區委自換屆以來始終把農民轉產增收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農村工作要發展都市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新型農民、推進富民強村,村(居)兩委要發揮「領頭雁」的作用。文明創建工作要注意與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交通秩序整治、共同締造、惠民利民、「富美同安」建設等相結合,要想方設法提升市民素質。
  • 200箱蜜蜂大石河畔安家,北京這個礦區「空巢村」走上綠色致富路
    夏末的大石河畔,200個蜂箱整齊地排布在河灘上,這些蜂箱和另一處的2000棵核桃樹,可是山川村的寶貝,是這個曾經的低收入村向綠色致富路轉型的見證。靠煤吃飯的日子空氣都刺鼻距離城區70公裡的山川村,村域範圍內95%都是山地。「全村在冊的耕地僅有20畝,沒法靠農業吃飯,必須另謀他路。」
  • 開州:產業鋪平致富路 綠色發展創金山
    行走在開州廣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煥發勃勃生機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大進鎮生態茶葉觀光體驗園茶香馥鬱,趙家街道南山村黑泥溝李子漫山飄香,大德鎮磨梁村五彩桃園夢幻甜蜜,鐵橋鎮億世村翠冠梨個大果甜,長沙鎮福城村柑橘掛滿枝頭……開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種植經濟林作為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依託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促進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 新圍村:現代農業園區 領農民走上致富路
    從2012年農民人均所得的23016元,至2017年農民人均所得的36528元,新圍村的農民人均所得增長超過50%,實現了巨大的跨越。  是什麼讓農民的錢袋子有了這麼大的變化?  告別傳統農業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低效模式,將不同類別的農業進行整合開發,新圍村開啟大面積成規劃的耕種模式。
  • 做好「牛」文章 走上致富路——記全市產業致富帶頭人孫振林
    做好「牛」文章 走上致富路——記全市產業致富帶頭人孫振林 2020-12-23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疆農民的致富路:惠民政策和辛勤勞動讓生活越過越好
    新疆農民的致富路:惠民政策和辛勤勞動讓生活越過越好 2020-11-10 21:28:14  今年已54歲的木尼亞孜·伊民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一師代管五團沙河鎮十連農民,雖然只有初中文化,卻有一個善經營的頭腦。家裡不僅有32畝身份地,還有1臺鏟車和1臺小型挖掘機,年均收入超過15萬元,他依靠惠民政策和辛勤勞動走上了致富路。  2001年,木尼亞孜·伊民來到十連附近三連的公司打工,先幹些雜活,後來公司看他勤快,腦子靈活,就讓他學開推土機、收割機。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以前,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全家人吃飽穿暖,至於致富奔小康從來不敢奢望!」站在雞群中,楊英義一邊給雞餵食著剛剛從菜地裡拔來的蘿蔔,一邊笑著說。以前,為了養活一家人,楊英義選擇外出打工。但因僅有小學文化,又身無一技之長,在外打工的收入很低,根本無法養家餬口,一家人也一直被貧窮壓得透不過氣來。
  • 雲南華坪縣借芒果走上致富路
    老人的家在雲南省華坪縣石龍壩鎮臨江村,13年前,教了38年小學的他退休了,回到村裡重新成為一名農民,開啟種植芒果的事業。  華坪縣地處雲南西北部金沙江畔,曾經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由於無序開發,全縣生態環境一度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