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民的致富路:惠民政策和辛勤勞動讓生活越過越好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新疆農民的致富路:惠民政策和辛勤勞動讓生活越過越好

2020-11-10 21:28: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10日電 (趙泉友 梁永強)「過去家裡只有10畝核桃,收入只能勉強餬口,兩個孩子出生後,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我35歲那年出去打工,家裡才有了存款。」時至今日,木尼亞孜·伊民仍對長達9年的打工經歷難以忘懷,因為打工開闊了眼界,也學到了技能。

  今年已54歲的木尼亞孜·伊民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一師代管五團沙河鎮十連農民,雖然只有初中文化,卻有一個善經營的頭腦。家裡不僅有32畝身份地,還有1臺鏟車和1臺小型挖掘機,年均收入超過15萬元,他依靠惠民政策和辛勤勞動走上了致富路。

  2001年,木尼亞孜·伊民來到十連附近三連的公司打工,先幹些雜活,後來公司看他勤快,腦子靈活,就讓他學開推土機、收割機。木尼亞孜·伊民進步很快,又學會了開鏟車和挖掘機,隨著技能的提高,收入也由以前的一年五六千元提高到兩三萬元。手裡有了閒錢,他先買了22畝耕地,又買來一臺鏟車。

  「老闆是個好人,便宜賣給我一臺二手鏟車,說什麼時候有錢再給他車錢,還幫我聯繫活。」木尼亞孜·伊民說,一路走來遇到的都是好人,在公司一幹就是9年,和公司裡的師傅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像親兄弟一樣,有困難都是他們幫助。

  2016年,木尼亞孜·伊民有了屬於自己的鏟車。他在十連黨支部的鼓勵和支持下,修橋、鋪路、平整農田,什麼活都幹。誰家有困難記個帳,有錢了再給,憑著人緣好和誠實守信,當年就還清了車錢,還略有盈餘。

  2017年,木尼亞孜·伊民在新疆溫宿縣玉爾滾鎮買了樓房,置辦了自己的房產。去年又購買了一臺小型挖掘機,不但方便了鄉親,而且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如今,木尼亞孜·伊民的女兒已成家,女兒、女婿在加油站上班,有固定的收入。兒子高中畢業後應徵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

  辛勤的付出讓木尼亞孜·伊民的生活越過越好,明年,他打算換一臺新鏟車,招收2名徒弟,帶著徒弟們一起奮鬥,增收致富。(完)

相關焦點

  • 新疆農民畫家:左手坎土曼致富 右手繪幸福生活
    中新社烏魯木齊9月27日電 題:新疆農民畫家:左手坎土曼致富 右手繪幸福生活  中新社記者 孫亭文  金秋九月,收穫的季節。白天在農田勞作的新疆農民畫家吐爾孫·託乎提尼亞孜,晚上放下坎土曼(新疆當地農具),用長滿老繭的手拿起畫筆,開始繪畫。他用豔麗的色彩,繪出一幅《巴旦木花盛開下的姑娘》。
  • 裁出新生活 縫出致富路-天山網 - 新疆新聞門戶
    12月21日,新疆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多浪鄉玉斯屯克多浪村農民帕臺木·吐孫的裁縫店迎來好幾撥客人。  帕臺木·吐孫今年35歲,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還要照顧長期患有慢性病的婆婆,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壓在她一人肩上。2014年,她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國家各項惠民政策補貼下,2016年她申請了危房改造,住進了舒適整潔乾淨的新房子。
  • 新疆阿克蘇: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路
    吃完早飯,在新疆阿克蘇紡織工業城工作的帕麗旦·吐松如往常一樣,從宿舍步行至車間上班。4年前,她還是一名家庭主婦,現在已經成為前紡輪班班長,月收入4000餘元。  近年來,廣大南疆地區依託產業扶貧,實現了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脫貧。阿克蘇地區的特色扶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牧民就業熱情越來越高,就業門路越走越寬。
  • 育才生態區雅亮村脫貧戶周光平:辛勤勞作不怕苦 病痛難阻致富路
    育才生態區雅亮村脫貧戶周光平:辛勤勞作不怕苦 病痛難阻致富路周光平在果園勞作。記者李學仕攝「現在的日子像這個菠蘿蜜一樣甜,多虧了扶貧好政策。」周光平帶領一家,利用自家田地先後栽種了檳榔和芒果,積極發展種植產業。同時,幫扶責任人先後幫其申請生態補償金、地力補貼、瓜菜補貼等,並通過扶貧夜校等方式教授其種植技術。解決了資金和技術兩大難題後,政府還解決了周光平一家人的住房問題,確切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
  • 喀什地區紀檢監察幹部惠民政策送農家
    3月15日,在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吾庫薩克鎮託萬克吾庫薩克村村民阿瓦汗•胡加買提家中,喀什地區紀檢監察幹部張麗關切地問道。  阿瓦汗是村裡的貧困戶,也是張麗的結對幫扶對象。去年在政府的幫扶下家裡蓋了羊圈、建了安居房,還有了羊,家庭生活條件也逐漸好轉。  「阿瓦汗,告訴你個好消息,今年全國兩會,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了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
  •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2020-12-0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富經!普通農民張明柱 賺錢不走尋常路
    致富經!普通農民張明柱 賺錢不走尋常路 2020-08-09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用辛勤勞動託起中國夢
    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與會的我省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紛紛表示,總書記的講話充分肯定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主人翁地位,是對廣大勞動者的莫大鼓舞和鞭策,激勵大家通過辛勤勞動託起偉大的中國夢。愛崗敬業,弘揚勞模精神「幸福、自豪、激動!」
  •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
    9月初,來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懸劍山腳下,記者實地感受到的,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致,還有火熱的鄉村生活。「雲端」直播賣茶葉、發展特色種養殖、引進光伏項目、發展鄉村旅遊、走茶旅融合之路……村民們說,「雖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我們的日子仍能越過越好!」「我們金寨老區人民在忙的這些事兒,都離不開他的努力。」
  • 這三首讚美農民辛勤勞動,樸實生動,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繁忙的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起了農活兒,村裡沒有一個閒人。他們剛剛完成了種桑養蠶,又去插秧了。詩文意義:這首詩全篇語言樸實生動,風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氣息,表達了作者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讚美之情。《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澀灘鳴嘈嘈,兩山足猿猱。
  •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2020-12-2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辛勤勞動帶來幸福生活
    這時的我們,敞開胸懷,舒展臂膀,開始新一輪勞動。天下人皆為勞動者。有了勞動,才有鮮花;有了勞動,才有綠樹;有了勞動,才有食糧;有了勞動,才有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有了勞動,才有老人們每天清晨舒展的舞姿。那匆忙的腳步、飛馳的車輪,是勞動者思想裡的每一個符號;那車間裡機器旁的每一隻燈盞,那軍營裡操場上的每一支槍剌,都是勞動者生命裡的每一根神經;那鋼爐裡飛濺的每一朵鋼花,那飛機上綻放的每一張笑臉,都是勞動者生活中的每一個章節。面對挑戰,他們不曾皺眉;面對誘惑,他們不曾墮落;面對困難,他們用雙肩挑起;面對榮譽,他們把鮮花推讓他人。
  • 為何農民覺得生活苦,卻仍然不願意放棄農村生活?
    春天播種希望,秋天感受豐收的喜悅,簡單而充實的生活,讓他們感到滿足而幸福。即便城市裡的人們都說農村環境差、條件艱苦,但是他們自己卻一點都不覺得苦和累。如今的生活正是自己最熟悉和嚮往的樣子,又何必要去城市裡感受未知的惴惴不安呢?
  • 同安農民變導遊 走上綠色致富路
    去年以來, 同安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立足「富美同安」發展定位,扣緊「三個轉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藉助鄉村旅遊讓農民轉產轉業,開發綠色經濟,走上綠色致富道路。
  • 荊州日報:灘橋鎮代港村代菊兒: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代菊兒是灘橋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不甘心一輩子在貧困線掙扎的她,拒絕等靠要,在脫貧路上依靠勤勞的雙手和敢想敢幹的鬥志,成為了村中有名的蔬菜種植大戶,實現了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轉身」。他們相信,只要自己肯吃苦肯幹,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有了目標,說幹就幹。2015年,借著灘橋鎮農民大面積種植稻穀的機會,夫妻倆東拼西湊了7萬元錢,買來一輛收割機,準備在農忙時節以幫人收割提升家庭收入。不曾想,外地收割機湧入灘橋鎮,因市場競爭太大,指望收割機掙錢的願望成了泡影,他們忍痛將收割機低價賣掉,也為此消沉了很久。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綠色與發展,生態與致富,本質上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彼此成就,走出一條用綠色生態為發展致富賦能的新路。在三明的實踐中,生態本身就是一個產業,就是一座促進農民致富、引領經濟發展的富礦。大田縣產茶鄉鎮以前只有4個,現在有18個,產值從不到3000萬元達到現在的35億元。沙縣紅邊茶廠不僅恢復了紅邊茶的古老工藝,而且為周邊的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
  • 賀州一農村小夥靠種植它「逆襲」成致富帶頭人!
    而今孩子們大學畢業就業,收入不斷增加,家庭年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生活正越過越好!盤水觀:「我們槽碓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許多瑤族同胞生活比以前好了幾十倍。」男,瑤族,賀州市平桂區鵝塘鎮槽碓村老黨員,家中6口人。
  • 花叢中走出致富路——記遼寧省臺安縣雅化村村民屈桂珍
    中國園林網10月13日消息:屈桂珍是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臺北區雅化村的一名農民,1989年她開始在自己承包田裡試驗性種植宿根花卉,如今,她已經擁有了上百個品種,種植面積達到300多畝,短短幾年時間裡,屈桂珍用自己的辛勤勞動,鋪就了一條通向幸福的鮮花之路。
  • 俗話說:「老不管小,越過越好」,是啥意思?真能越過越好嗎?
    因此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老不管小,越過越好」,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在以前的農村,很少有人上過幼兒園,那時候的孩子們都是到了六歲直接上小學,可以說六歲之前的時光才是最美好的,從那以後就開始了漫長的求學之路,畢業後又要面臨著找工作、談對象、結婚買房等,有了孩子之後,又開始重複老一輩走過的路,一直到年老的時候,幾乎沒有輕鬆的日子。
  • 四川廣漢:貧困群眾靠辛勤勞動徹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廣漢市重點聚焦「兩不愁」打好「促增收」提升戰,圍繞「三保障」打好「穩脫貧」鞏固戰,全力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增強群眾滿意度,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走出了一條廣漢特色的脫貧攻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