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

2021-01-15 金羊網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

全國人大  作者:  2020-10-21

他是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長嶺組的一位農民代表,面對偏僻貧窮的山村現狀,他不退縮、敢創新、真幹事,帶領鄉親成...


核心提示

他是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長嶺組的一位農民代表,面對偏僻貧窮的山村現狀,他不退縮、敢創新、真幹事,帶領鄉親成立金寨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萬畝荒山變成茶山花海,為村民鋪就一條致富茶路。他不僅自己致富,還讓全村人脫了貧,住上勞模農莊,過上幸福生活。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和村民們在一起。(陳先志供圖)

山路蜿蜒盤旋,滿目青翠蔥蘢,空氣溼潤清新,微風溫暖和煦。9月初,來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懸劍山腳下,記者實地感受到的,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致,還有火熱的鄉村生活。「雲端」直播賣茶葉、發展特色種養殖、引進光伏項目、發展鄉村旅遊、走茶旅融合之路……村民們說,「雖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我們的日子仍能越過越好!」

「我們金寨老區人民在忙的這些事兒,都離不開他的努力。」村民們口中念叨的這個人,便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儘管陳先志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獲得的榮譽無數,但村民們更願意把他當作鄰家大叔、父老兄弟。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帶領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由輸血變造血,讓大家一同邁入幸福生活。」站在記者面前的陳先志,短寸頭髮,話語謙遜,笑容敦厚溫暖,讓人心生信賴。

作為一名紮根農村幾十年、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全國人大代表,陳先志在產業脫貧方面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帶領鄉親成立金寨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萬畝荒山變成茶山花海,為村民鋪就一條致富茶路。他還努力推動單一產業向多元化產業發展,確保農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讓山區農民過上幸福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左一)在田間地頭指導實踐操作,講解茶葉種植技術和經驗。(陳先志供圖)

創辦合作社,黨旗引領致富路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山峰連綿不絕,梅響兩大水庫(梅山、響洪甸水庫)鑲嵌其間,土地多是山區或半山區。這裡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走進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的黨建活動室,迎面而來的就是紅色的展板,鑲著黨旗黨徽,鐫刻著「黨旗引領致富路」幾個大字。陳先志說,簡單的幾個字卻凝結著創業的艱辛、領導的關懷和勞動的光榮。

因家境貧寒,陳先志15歲輟學務農。艱苦的生活環境練就了他吃苦耐勞的品格和與貧困抗爭的勇氣。上世紀80年代初,當選為村民組長的陳先志帶領群眾苦戰三年,人工修通4.9公裡的山區公路,架設農用電和通信線路。接著又用四年時間修通到戶公路,率先實現「戶戶三通」。

1998年,陳先志擔任林場場長。在職9年間,他不僅完成1800畝造林和430畝退耕還林任務,還辦起糧食加工廠、磚瓦廠、石料廠、木工廠、小百貨商店……改變過去靠開荒種糧、砍樹賣柴維持生活的狀況,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將荒山變成「綠色銀行」,發揮了生態效益。

看著漫山遍野的野茶,陳先志又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不正是致富的源泉嗎?在金寨縣桃嶺鄉,因臨近梅山水庫,常年水分充足,有適宜種茶的先天優勢,但長期零星、分散的種植模式,難以形成產業發展氣候,村民也難以受益。

「要想發展,就要用好懸劍山的自然資源,在家門口發展好茶產業,讓村民能夠靠山吃山,賺到更多的錢。」2007年9月,在無資金、無人才、無模式的情況下,陳先志和9名種茶大戶合作,以老四季春茶廠為基礎,創辦了金寨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茶葉種植採摘加工。

合作社剛成立,陳先志便建立了黨支部,採取支部聯村、支委聯片、黨員聯戶方式,先後將10名黨員培養成能人大戶,將9名年輕社員發展成黨員,建立黨員示範基地5處。

「我的發展的動力從哪裡來?來自於黨的恩情,來自於群眾的信任。」陳先志說。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2008年大雪,合作社20多間房屋被壓塌13間,全家人站在風雪中絕望而無助。天剛蒙蒙亮,桃嶺鄉黨委書記步行10多裡,來看望他們一家,並送來了一個紅包和一句話。紅包裡是救急用的3000塊錢,一句話是「有黨委政府在,你要挺住!」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右二)在給村民講解茶葉種植技術。(陳先志供圖)

轉變經營模式,貧困戶住上勞模農莊

「村民用山場及土地入股,貧困戶除了在合作社務工外,還可以獲得土地流轉租金和收益分紅。」陳先志介紹,合作社快速轉變山區農民傳統經營模式,共流轉荒山9130畝,用機械實施開荒保林,建立梯茶坡林、茶林共生的良種茶園示範基地。通過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品牌化運作,成功闖出一條資源整合、利益共享的新型發展之路。

貧困戶蔡守偉為了照顧家中老人,無法外出務工。陳先志得知後主動找上門,讓蔡守偉在合作社務工。茶葉採摘時蔡守偉在茶葉車間上班,茶閒時就幫助管理合作社茶園,年增收3萬餘元。

像蔡守偉這樣在合作社務工的貧困群眾還有很多。合作社也由原來的9戶發展到220戶,並帶動58戶貧困戶發展茶葉生產,2019年底,所有貧困戶都已實現增收脫貧。

陳先志介紹,蔡守偉全家現已住進勞模農莊,和其他農戶一樣迎來了嶄新生活。讓農民也能住上小別墅一樣的房子,是陳先志近年來一直努力的目標。合作社為危房戶、貧困戶集中新建勞模農莊,目前已有24戶住進新房,計劃2021年再入住9戶。勞模農莊各種配套設施齊全,村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村民吃好住好,條件改善都來自於滿山的茶葉,茶產業讓脫貧攻堅有了抓手!」

「合作社就是要通過組織力量來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難題,讓農民一天比一天富起來,帶領貧困人口共享發展成果。」陳先志說。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左一)向參觀者介紹茶園發展情況。(陳先志供圖)

技術培訓,扶起脫貧的精氣神

「要想大家跟你一起幹,得能掙錢,不然講什麼都是空話。真做,真有效,農戶才會加入。只有把合作社經營好了,茶葉賣出價錢了,他們才會主動要求加入。」陳先志說,合作社的成效有目共睹。在多年的研發努力和精心推廣下,合作社註冊的「沐芽」牌產品榮獲中國(安徽)第三、第四屆茶葉博覽會「優質金獎」,第五屆國際茶產業博覽會「優質金獎」,茶葉也變得值錢了。村民爭先恐後積極參與。合作社大力流轉荒山,引導630戶栽種良種茶5000餘畝,新建梯層式茶園,形成近萬畝生態有機茶園。如今,合作社年茶葉產值達480餘萬元。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養一大批生產技術能手、產業大戶,合作社才能實現良性發展。」陳先志說。為了讓社員掌握茶葉種植技術和茶園管理知識,他在田間地頭指導實踐操作、講解自己的茶園管理技術和經驗,直到社員學懂學會。

不僅如此,合作社還邀請金寨縣農委的專家到農村舉辦茶葉種植、茶園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班,採取開展現場培訓、組織社員開展外出學習等方式,引導社員學技術、學技能,努力提升致富本領。

至今,合作社聘請專家上門集中授課已30餘場次,開展現場教學與外出培訓50餘場次,累計培訓2000多人次,培養了一支經營、管理專業隊伍,增強了合作社創新發展的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品牌保護觀念。

「綠水青山惠民生。我們要抓住機遇,吸引更多的人參與農村產業建設,形成產業合力。」陳先志說。 

產業1+1,融合發展增收入

茶產業只是當地脫貧致富的基石。懸劍山離縣城很近,風景優美,每年來這裡感受農家田園生活、觀賞自然風景的遊客很多。特別是聽到一位村民自家產的土雞和雞蛋都不夠賣的消息時,頭腦靈活的陳先志嗅出了商機。他決定以「茶」為媒,創建農家養生小院,打出特色鄉村旅遊品牌讓村民增收。

說幹就幹,他帶領合作社社員率先推出摘山珍野果、採新鮮綠茶、品農家土菜、享大山美景的旅遊觀光服務。社員們不僅將自家小院改造成農家樂,還帶動村民積極效仿跟進,每年接待遊客近萬人,為開辦農家樂的村民戶均創收3萬元左右,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

「有了茶葉這個產業,我們脫貧攻堅有了抓手,也有了進一步增收的空間。」陳先志認為,要依託茶葉產業,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多方拓寬群眾增收路徑。

為提高茶葉基地綜合效益,陳先志探索出一條「茶林共生、種養結合、產旅互助、農光互補」發展模式,引導貧困群眾在茶園套種油茶、獼猴桃、車釐子等特色經濟作物,利用資源和市場優勢,通過扶持貧困戶開辦農家樂、開設農產品超市、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等方式,助其增收。

來到萬畝茶園,記者還看到了排排深藍平板這一新景觀。這是2017年落戶合作社茶葉基地的光伏發電項目,實現農光互補,項目人均年務工收入超萬元。

以陳先華為例,他家中共3人,無穩定收入來源。合作社將他家的8畝茶園納入統一管理,指導他套種車釐子4畝,年增收7萬餘元,加上參加光伏項目時的務工收入,2017年已實現穩定脫貧。

「疫情之下,我們同樣面臨挑戰與大考」。為了擴大農產品銷路,陳先志開始積極學習電商知識。今年5月5日,陳先志參加了金寨縣開展的「跟著勞模去扶貧,勞模帶貨肯定行」直播助農活動,開啟了「直播帶貨」,為金寨優質農產品代言。當天三個小時直播,直接促成網上銷售金寨農產品11815單,成交額58.4萬元。直播結束兩天時間內,各地客商線下直接訂單120多萬元。

「如今,合作社產品已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我們還在微信群幫貧困戶賣雞、賣羊,銷路很好,價格也不低。」陳先志說。

產業帶動,脫貧提速。有人種茶制茶,有人養殖土雞、黑毛豬,有人辦農家樂,有人種起了獼猴桃,鄉村發展面貌大變樣……陳先志說,下一步要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戰果,充分利用現有優勢資源,抓住鄉村振興機遇,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更多人共享這一發展成果,過上更好的生活。要讓村民的茶路越走越寬,越走越有勁頭!

編輯:王俞

相關焦點

  • 種植麒麟瓜 鋪就致富路
    劉四滿是白沙村二組村民,早年一直從事水果販賣生意,日曬雨淋不說,收入也不穩定。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四滿結識了一位種植西瓜的朋友。從朋友那裡學得麒麟瓜的種植技術後,他擺脫了以往流動販賣的困境,最開始在橫溝橋鎮承包土地嘗試麒麟瓜種植,去年選擇回到老家發展。
  • 重慶彭水: 「火紅」小辣椒鋪就「紅火」致富路
    中國網9月15日訊 辣椒紅了,村民笑了。眼下正是收穫辣椒的時節,重慶彭水縣龍塘鄉石院村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全村430畝辣椒迎來了豐收期。一輛貨車穿梭在鄉村公路間,開到田間地頭,開到院壩門前上門收購村民採收的辣椒。
  • 遠安:小竹筍鋪就群眾增收致富路
    遠安:小竹筍鋪就群眾增收致富路 2020-04-09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車田鄉:荒山變茶山 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該鄉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破除交通瓶頸,並充分利用土地、氣候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油茶產業,讓荒山變茶山,為村民鋪就了一條增收致富路,鞏固脫貧成果。2018年,車田鄉引進酉州實業集團到該鄉發展油茶產業,新建油茶基地1萬畝,並在車田村5組修建了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的油茶初加工廠,為當地油茶產業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當地村民對發展油茶產業充滿了信心。
  • 村支書帶領鄉親「改造」家鄉:花海鋪就致富路
    村支書帶領鄉親「改造」家鄉:花海鋪就致富路 2020-12-08 16:59:35 吳祥和村民一起勞動。受訪者供圖  作為吉林省樺甸市樺郊鄉友誼村黨支部書記,他不能辜負村民的信任。今年,友誼村剛剛獲得美麗休閒鄉村的稱號,村民不願再回到之前「水泥揚灰路、垃圾堆滿屋」的光景。  如今,依山而建的「友誼花海」在附近已頗具名氣,那是這個曾經落後貧窮村的新地標。「今年花海的收入佔比很大,我們村要做強做大,也要居安思危。」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福建:四好農村路,鋪就百姓致富路便民路
    原標題:四好農村路,鋪就百姓致富路便民路   近日,由交通運輸部主辦的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暨「十大交通微博」發布活動在福州舉行。活動揭曉了2019年度「十大最美農村路」名單,福州市晉安北峰環線全景公路鼓宦線等10條農村公路脫穎而出,被網友推選為「最美農村路」。
  • 孫祖小米鋪就「黃金」致富路
    47歲的黃莊村村民尹紀美告訴記者,穀子種上之後,基本不用管理。「我在村周圍打個零工,對象在外地打工,農忙時讓親戚幫個忙,種地、打工兩不耽誤。」看著這一片片豐收的景象,尹紀美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如今,作為「黃金糧」,小米從穀子裡「蹦」出來,鋪就了尹紀美的增收致富路。  沂南縣位於沂蒙山區腹地,西部丘陵地帶盛產小米。全縣小米種植面積2萬畝,其中孫祖鎮種植小米1.5萬畝。孫祖小米獲得第十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2010年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 小小柚子樹 鋪就致富路
    去年,廣安區龍安柚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為四川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中國特色農產品(龍安柚)優勢區、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示範區。 目前,廣安區在龍安鄉、大龍鎮等20餘個鄉鎮共栽植龍安柚25.5萬畝,種植農戶達4.3萬戶,年產龍安柚27萬噸,實現產值17億元。廣安龍安柚,演繹出「小小柚子樹,鋪就致富路」的精彩故事。
  • 衢寧鐵路為浙閩山區鋪就發展致富路
    衢寧鐵路的開通運營,不僅為浙南閩北14個區縣(市)迎來了一條連接長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通江達海快捷通道,更為浙閩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動能,鋪就發展致富路。衢寧鐵路為浙閩山區鋪就一條綠色生態旅遊路。
  • 鋪就致富路——記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金正哲
    原標題:鋪就致富路 「村子裡變化可大了!以前收入在3000元左右,現在都達到1萬元了。這裡可有村書記的功勞啊!」日前,記者走進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提起村書記金正哲,村民金春華讚不絕口。 金正哲是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工作20餘年,他先後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栽培、養雞等多種產業,為小山村開啟了一條致富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也由2738元飛躍到了10230元。 金正哲今年59歲,是土生土長的懷慶村人。1993年,金正哲擔任懷慶村村主任後,帶領村幹部走出去觀摩學習,吸取先進經驗,制定了懷慶村的發展之路。
  •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2020/12/21 08:27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遊歷 瀏覽:1078
  • 核桃樹下鋪就脫貧路 第一書記帶領村民致富蠻拼的
    原標題:核桃樹下鋪就脫貧路 第一書記帶領村民致富蠻拼的昨天一大早,記者走進上街區馮溝村委會副主任張明勤家的核桃園裡,樹上掛的是綠油油的核桃,樹下雞鵝正悠閒地覓食。「去年搞林下養殖,一下子多賺了6000多元,這都得感謝王書記!」
  • 滑縣老爺廟鄉韓小寨村村民韓志甫:種下檸檬果 鋪就致富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市民會在自己家中選擇一些盆景來作為裝飾,滑縣老爺廟鄉韓小寨村村民韓志甫就發現了這一商機,通過發展盆景檸檬,走出了一條致富增收的新路子。韓志甫表示,下一步將探索盆景檸檬種植模式,擴大種植規模,積極向周邊村民傳授交流栽植和管理技術,為拓寬群眾致富路、實現持續穩定增收發揮積極作用。來源:滑縣發布
  • 南洞鄉葛根豐收鋪就脫貧致富路
    該基地是南洞鄉中藥材「十裡長廊」中的一段,由山聯村「十佳產業致富帶頭人」何燕清承包,種植面積達45畝,每畝產鮮葛根3000餘斤,畝均收入可達4200餘元。收穫的葛根將統一銷售給旭坤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根據品質進行分級銷售和加工。據悉,近年來,南洞鄉各村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流轉零散、閒置土地,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規模化、規範化產業發展體系,帶動周邊村民就地務工、增產增收,鋪就產業脫貧致富路。
  • 【甘肅電力「十三五」成就巡禮】光伏扶貧惠民生 鋪就「陽光」致富路
    【甘肅電力「十三五」成就巡禮】光伏扶貧惠民生 鋪就「陽光」致富路 2020-12-17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念好「茶」字經 鋪寬致富路
    圖為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大樟鄉三古村茶園。金秀縣委宣傳部供圖人民網金秀4月3日電 日前,走進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大樟鄉三古村的一處茶園,一群採茶工正搶抓時機,採摘最優質的明前茶供應市場。據了解,今年當地春茶(一芽一葉)每公斤收購價為26元左右。
  • 中國鐵塔為群眾脫貧致富鋪就信息路
    近六年來,累計投資約3.3億元建設資金,建設完成1500多個扶貧基站,實現信陽市八縣兩區7個貧困縣700多個村子的網絡信號全覆蓋,正用信息網絡鋪就鄉村致富路、託起村民致富夢。聚焦特困地區,鋪就「電商扶貧」信息路近年來,信陽鐵塔積極推進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網絡信息扶貧,由區域負責人周冰帶領黃家順、姚金龍、徐森三名員工負責光山縣扶貧基站建設。
  • 滑縣城關街道史固村:小芹菜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城關街道史固村充分發揮村集體和致富帶頭人的作用,大力發展蔬菜種植,走出了一條以種植芹菜為主的致富路。 在城關街道史固村郭電存家的蔬菜大棚裡,一株株綠油油的芹菜長勢喜人。這幾年,該村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種植戶從最初的一戶一個大棚,發展到現在100多戶300多個大棚,通過以強帶弱、以先帶後、以富帶貧,實現了資源共用、成果共享、共同致富的良好發展格局。種植戶說:「我看效益還是可以的,我從兩個棚現在發展五六個棚,下一年我準備發展一到兩個棚。」
  • 健康扶貧鋪就村民幸福路
    射洪市以醫聯體為基礎構建新型醫療服務體系,阻斷因病致貧返貧源頭健康扶貧鋪就村民幸福路 射洪市衛健局通過「以城帶鄉、城鄉共建」,探索構建以醫聯體為基礎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以金華中心衛生院為例,遂寧市中心醫院充分發揮三甲醫院的專業優勢,為該院打造了檢驗、影像、重症監護3個重點科室,培養專技人才10餘名,援助了CT、DR、彩超和重症監護儀等一批醫療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