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箱蜜蜂大石河畔安家,北京這個礦區「空巢村」走上綠色致富路

2020-12-22 瀟湘晨報

「蜂不能閒著,蜜總是欠著點兒,它才能不停出去採蜜。人也一樣,得有活幹,有奔頭。」25日清晨,房山區佛子莊鄉山川村村民隗功銀戴好遮面的護具,小心翼翼地掀開蜂箱的「蓋頭」開始取蜜。

夏末的大石河畔,200個蜂箱整齊地排布在河灘上,這些蜂箱和另一處的2000棵核桃樹,可是山川村的寶貝,是這個曾經的低收入村向綠色致富路轉型的見證。

靠煤吃飯的日子空氣都刺鼻距離城區70公裡的山川村,村域範圍內95%都是山地。「全村在冊的耕地僅有20畝,沒法靠農業吃飯,必須另謀他路。」山川村黨支部書記劉紅衛說,上世紀90年代,依託毗鄰礦區的區位優勢,幾乎家家戶戶都靠著礦吃飯,有的養車運輸;有的擺攤修車;有的開店烙餅;最懶的也能掃掃散煤,「畢竟,108國道穿村而過,咱守著路掙錢。」

「吃礦」的那些年,山川村人日子過得不賴,代價卻是環境惡化。隗功銀的記憶裡,大石河的水是黑色的,空氣裡總有股刺鼻的汽油味,就連衣服上也常年落著一層灰。

高能耗、高汙染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2005年,北京市開始下大力氣整頓關閉小煤礦,房山區也著手關停區域內煤礦。三年時間,資源性產業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新的空氣和乾淨的河水也慢慢回到了山川村。

低收入村向綠色生態要出路對隗功銀和其餘234戶村民來說,綠水青山回來的同時,「陣痛」也來了。沒了煤礦的支撐,家庭收入從哪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裡漸漸只剩下50歲以上的老人,最困難的家庭只有退休金一筆收入來源。」劉紅衛說,「空巢化」的山川村,變成了佛子莊鄉最窮的低收入村。

2016年,在北京建工市政路橋養護集團當段長的趙忠鑫,以國企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被派到山川村。兩年後,北京市國資委「一企一村」精準幫扶工作啟動,他又繼續以第一書記身份統籌「一企一村」的幫扶。

通過調研趙忠鑫發現,「保證低收入家庭脫低且不返低,顯然不能只是『授人以魚』,而得『授人以漁』。」趙忠鑫堅信,山清水秀的山川村,還得依託自然稟賦,向綠色要出路、向生態要動力,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山地種植產業,發展林下經濟,從而實現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產業幫扶「摘帽」持續增收2018年8月,山川村村民代表大會上,235戶村民全票通過了籌建鳳凰山農業休閒園、滾水河農業種植採摘基地、山川水庫休閒基地等集體產業的提案,開啟了山川村脫低增收的「大動作」。

兩年時間,鳳凰山農業休閒園的基礎設施已經完成,慢行登山步道也已成型。滾水河畔的採摘基地內,2000棵核桃樹如今已長到半人高,待到明年就可以掛果。

今年4月,養護集團又採購了200箱蜜蜂,讓它們在大石河畔安了家,隗功銀和其他幾個曾有過養蜂經驗的村民,經過農技站老師的專業培訓,以養蜂員的身份正式上崗。短短4個月的時間,200箱蜜蜂就累計出產蜂蜜近6000斤。

多措並舉的產業幫扶之下,2019年底,近半人口為低收入戶的山川村順利「摘帽」,人均收入達到14650元。2020年的任務就是鞏固脫低成果,推動村民持續增收。

(原標題:200箱蜜蜂大石河畔安家 採摘基地種上2000棵核桃樹 礦區「空巢村」走上綠色致富路)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趙瑩瑩流程編輯:TF021【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何村鄉姜嶺村:種中藥 養蜜蜂 走上脫貧致富路
    姜嶺村黨支部書記趙東敏 產業方面,我村利用荒山、荒地、荒坡栽植連翹二千餘畝,地裡種植和連翹下套種柴胡有八百餘畝,建成中華蜂養殖基地兩個,養殖蜜蜂七百餘箱
  • 阿壩松潘:中藥材原漿蜂蜜引領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阿壩松潘:中藥材原漿蜂蜜引領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時間:2017-05-05 22:45:56 來源:中國網 編輯:張林    距離松潘縣城253公裡的白羊鄉,從2016年至今已有20餘戶貧困戶養殖採集中藥材花粉的蜜蜂1000多桶,蜂蜜產量達4噸。
  • 同安農民變導遊 走上綠色致富路
    去年以來, 同安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立足「富美同安」發展定位,扣緊「三個轉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藉助鄉村旅遊讓農民轉產轉業,開發綠色經濟,走上綠色致富道路。
  • 北京大石河生態修復顯成效
    北京市房山區對大石河流域進行了生態修復及環境治理。通過「生態草毯」打造的綠色生態走廊以及再生水補給形成的靚水環境讓市民享受著別樣的生態感受。大石河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境內,屬拒馬河支流。發源於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西北二黑林山,流經該區9個鄉鎮,於路村出市界,匯入北拒馬河。
  • 告別泥巴路 走上致富路
    本報蒙山訊 (記者/康安 通訊員/盧志勇)走進蒙山縣文圩鎮河村,一條條平坦潔淨的道路上,果農們正拉著一車車黃燦燦的砂糖橘前往收購點。收購商忙著過秤、登記、支付,果農們接過錢,樂得笑開顏。「我們村的路修好了,水果收購商進村方便了。」
  • 借力十裡水果長廊 三水區南山鎮天橋村走上致富路
    近年來,隨著南山鎮不斷擦亮十裡水果長廊品牌,不少天橋村村民乘著東風,發展起水果採摘旅遊業務,走上致富路。在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推動下,村子越發乾淨整潔,村民住得越來越舒心,日子越過越紅火。隨著十裡水果長廊名氣越來越響亮,不少天橋村村民開始走上致富路,過上小康生活。不少村民開始種起了富硒水果,還在果園搞起水果採摘活動,吸引了廣州、肇慶、清遠等地遊客聞香而來。漫江社區居委會黨委副書記伍桂添說,在十裡水果長廊的影響下,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0年前的1萬元,突破到如今的2萬元,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 種植油樟樹,走上致富路 荒山變身「綠色銀行」
    位於華鎣市溪口鎮西北部的平橋村,耕地面積只有1300餘畝,不到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一。 「那剩下的是什麼地呢?」近日,記者來到平橋村採訪,聽著該村第一書記賀歡的介紹,不禁發出疑問。 賀歡介紹說,平橋村地處華鎣山,山腰以上有1000多畝天然林,山腰以下大都是退耕還林地或撂荒山地。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楊英義說,其實早在這之前,他就有養雞致富的想法,但是苦於沒有啟動資金,沒有技術,一直不敢嘗試。現在有駐村扶貧工作隊和鎮、村單位和政府的幫扶,這些困難都不是事。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後,立即得到了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不僅提供了資金幫扶,還幫他找來了技術人員。一開始,楊英義只在自家屋後的山丘上,散養了200隻土雞和幾十隻鵝和騰鴨。一家人在一起精心照料著兩百多隻家禽。
  • 因地制宜,走上致富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雲南盈江縣石梯村民小組發展旅遊——因地制宜,走上致富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聽說過「鳥塘」嗎?一汪水塘,幾棵樹樁,樹樁的枯樹洞裡提前放上鳥兒愛吃的麵包蟲。觀鳥,在石梯已成為致富的代名詞。近年來,盈江縣充分發揮石梯的生態優勢,用活鳥資源、做實「觀」文章,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從2014年的不足2000元,躍升至2019年的10152元。
  • 直通襄陽|保康堯治河:從礦區到景區的綠色蝶變之路
    堯治河村長年雄踞保康縣「首富村」,並躋身湖北省百強村。誰能想到,這個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寒山村,曾是既不通路也不通電、人均糧食不足300斤、人平收入不足300元的「窮出名」的貧困村。1988年起,依託豐富的磷礦資源,堯治河村開礦致富;2008年全村總產值突破5億元;2011年,這一數字達到12億元。眼看村裡走上了「致富路」,卻患上了「環境病」。
  • 北京門頭溝這個村趟出一條致富新路
    背靠著綠水青山,不少京郊農村正在嘗試依託於豐富的生態資源,打造別具特色的京郊遊體驗方式,趟出一條致富新路。從靠山吃山到護山愛山,山區百姓已漸漸嘗到了保護好生態帶來的甜頭。因深山裡寒氣頗重,寒冷的冬天一向是京郊遊的淡季,但對於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的炭廠村來說,來往的遊客卻是絲毫不減,小轎車一遛都排到了村口。
  • 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 走上致富路
    中新網烏蘭察布11月18日電 題: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走上致富路作者王鳴遠「以前村民生活主要靠種地的收入,辛苦一年,很難攢下錢。現在村裡發展了肉牛養殖項目,村民有了其他收入。」
  • 汝州市夏店鎮:脫貧「蜜」訣築就致富「甜蜜」路
    2017年以來,宋蘭和丈夫毛便衛在汝州市畜牧局駐村工作隊的鼓勵下嘗試養蜂,從無到有,集腋成裘,宋蘭的「小寶貝」從一箱發展到13箱,光養蜂一項年收入就達到2萬多元。為了把蜂養成,宋蘭可是下了苦功夫。為了上山收集蜂群,多少次宋蘭不顧一切脫下外衣,臉上被蜇疼得幾天幾夜睡不著覺。為了掌握養蜂技術,宋蘭多次外出學習求教。
  • 四川省公安廳助道孚縣凍坡甲村拔掉「窮根」走上致富路
    「公安藍」精準幫扶 藏寨盛開達瑪梅朵四川省公安廳助道孚縣凍坡甲村拔掉「窮根」走上致富路「我唱支山歌給你聽,黨的關懷暖我心。你帶領我們脫貧致富有保障,小康路上我們和你心心相印!」近日,記者來到四川省道孚縣各卡鄉凍坡甲村,記錄穿著警服的「第一書記」入棚串戶、藏寨村民們跳起鍋莊舞唱響山歌笑開顏的喜人場景……凍坡甲村曾是各卡鄉最窮的村子。這個在松林山陡坡上的村子雖然離道孚縣城只有18公裡,但由於海拔高、交通不便,連拖拉機都開不上去,美景「遠在深山人不識」,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經濟收入不穩定等問題長期困擾著村民。
  • 峰峰礦區綠美攻堅推動生態變靚
    本報訊(杜王義、張江波)日前,邯鄲市峰峰礦區幹部、群眾萬人會戰在春季造林一線,在南響堂山城市森林公園栽植油松、紫葉李等苗木2萬餘棵、造林200多畝。峰峰礦區區委主要領導說。 從昔日臭河溝到如今的濱水景觀,從響堂水鎮到黑龍洞群泉景區,這些把生態修復、美麗鄉村和旅遊景區融合互動發展的水景觀,藉助去年舉辦的邯鄲市第二屆旅發大會一舉成名,成為用生態水系彰顯城市靈性的一個樣板。 生態農業助力產業轉型 「荒山荒地變綠了,很多人成了農業生態園的員工,借旅遊的光,走上了致富路。」
  • 為家鄉蜜蜂銷售開新路!他說自己的「中國夢」正在實現
    麻功佐查看蜜蜂今年32歲的麻功佐,家住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大東壩鎮橫樟村。從農家大山走出去,學成後又回到家鄉,把「網際網路+」思維注入養蜂業,為小山村蜂農的蜂蜜銷售打開一條新路。在松陽縣,這位「蜂王」不僅讓自家脫貧致富,還帶動了周邊村民。「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鄉親一同致富。」麻功佐說,這是他正在實現的「中國夢」。
  • 臨滄:鳳慶縣種雞油菌走上致富路
    王文德是鳳慶縣洛黨鎮巴邊寨小組的村民,他們村是在雲鳳公路穿境而過的半山腰,周圍綠樹婆娑,生態條件好。可過去以種傳統作物為主,收入每畝不足2000元。2000年剛從學校畢業的王文德,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到昆明學種植雞油菌。
  •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室外乍暖還寒,開原市慶雲堡鎮南花樓村村民張建發家的鮮花大棚裡卻暖意融融,美麗的太陽花絢爛綻放。張建發擁有6個鮮花大棚,年收入30餘萬元。他也是一名有著7年黨齡的黨員,致富不忘鄉親,帶領20多戶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 致富路的新動力 「四駕馬車」拉動蕉嶺縣峰口村
    據悉,這些項目每年大約可為貧困戶帶來45萬元、為峰口村帶來26萬元的可觀收益。幹群聯手改善基礎設施「要致富、先修路」。曾經,基礎設施的短板制約著峰口村的可持續發展。改善基礎設施,就成為了幫扶幹部到村後的首要任務之一。
  • 西峽縣田關鎮:產業扶貧拔窮根 村民走上致富路
    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產業基地,發展光伏產業……一項項扶貧舉措使西峽縣田關鎮牛角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村民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信心了。2016年4月,西峽縣殘聯駐村工作隊進駐以來,通過深入貧困戶走訪調研,與村民代表交流座談,從結對幫扶、培育產業、改善環境、文化惠民四方面入手,帶領牛角村村民走上致富路。原來,牛角村村莊面貌髒、亂、差,土坯房多,通村公路尚未硬化,組組通道路多為土路,基礎設施相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