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不能閒著,蜜總是欠著點兒,它才能不停出去採蜜。人也一樣,得有活幹,有奔頭。」25日清晨,房山區佛子莊鄉山川村村民隗功銀戴好遮面的護具,小心翼翼地掀開蜂箱的「蓋頭」開始取蜜。
夏末的大石河畔,200個蜂箱整齊地排布在河灘上,這些蜂箱和另一處的2000棵核桃樹,可是山川村的寶貝,是這個曾經的低收入村向綠色致富路轉型的見證。
靠煤吃飯的日子空氣都刺鼻距離城區70公裡的山川村,村域範圍內95%都是山地。「全村在冊的耕地僅有20畝,沒法靠農業吃飯,必須另謀他路。」山川村黨支部書記劉紅衛說,上世紀90年代,依託毗鄰礦區的區位優勢,幾乎家家戶戶都靠著礦吃飯,有的養車運輸;有的擺攤修車;有的開店烙餅;最懶的也能掃掃散煤,「畢竟,108國道穿村而過,咱守著路掙錢。」
「吃礦」的那些年,山川村人日子過得不賴,代價卻是環境惡化。隗功銀的記憶裡,大石河的水是黑色的,空氣裡總有股刺鼻的汽油味,就連衣服上也常年落著一層灰。
高能耗、高汙染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2005年,北京市開始下大力氣整頓關閉小煤礦,房山區也著手關停區域內煤礦。三年時間,資源性產業退出了歷史舞臺,清新的空氣和乾淨的河水也慢慢回到了山川村。
低收入村向綠色生態要出路對隗功銀和其餘234戶村民來說,綠水青山回來的同時,「陣痛」也來了。沒了煤礦的支撐,家庭收入從哪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裡漸漸只剩下50歲以上的老人,最困難的家庭只有退休金一筆收入來源。」劉紅衛說,「空巢化」的山川村,變成了佛子莊鄉最窮的低收入村。
2016年,在北京建工市政路橋養護集團當段長的趙忠鑫,以國企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被派到山川村。兩年後,北京市國資委「一企一村」精準幫扶工作啟動,他又繼續以第一書記身份統籌「一企一村」的幫扶。
通過調研趙忠鑫發現,「保證低收入家庭脫低且不返低,顯然不能只是『授人以魚』,而得『授人以漁』。」趙忠鑫堅信,山清水秀的山川村,還得依託自然稟賦,向綠色要出路、向生態要動力,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山地種植產業,發展林下經濟,從而實現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產業幫扶「摘帽」持續增收2018年8月,山川村村民代表大會上,235戶村民全票通過了籌建鳳凰山農業休閒園、滾水河農業種植採摘基地、山川水庫休閒基地等集體產業的提案,開啟了山川村脫低增收的「大動作」。
兩年時間,鳳凰山農業休閒園的基礎設施已經完成,慢行登山步道也已成型。滾水河畔的採摘基地內,2000棵核桃樹如今已長到半人高,待到明年就可以掛果。
今年4月,養護集團又採購了200箱蜜蜂,讓它們在大石河畔安了家,隗功銀和其他幾個曾有過養蜂經驗的村民,經過農技站老師的專業培訓,以養蜂員的身份正式上崗。短短4個月的時間,200箱蜜蜂就累計出產蜂蜜近6000斤。
多措並舉的產業幫扶之下,2019年底,近半人口為低收入戶的山川村順利「摘帽」,人均收入達到14650元。2020年的任務就是鞏固脫低成果,推動村民持續增收。
(原標題:200箱蜜蜂大石河畔安家 採摘基地種上2000棵核桃樹 礦區「空巢村」走上綠色致富路)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趙瑩瑩流程編輯:TF021【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