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人與羊肚子毛巾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陝北人與羊肚子毛巾

早些年前,我公開發表過這樣一種觀點:陝北人圍羊肚子毛巾的圍法——兩個角向前,主要與陝北人的地域性格、文化性格有關。

其實這樣的觀點未免太主觀了,我為此後來請教過陝北著名的民俗文化專家張俊誼老師。他說羊肚子毛巾其實在陝北地面上出現的很晚,不過是上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的事,因為它作為一種機織品之所以出現晚與技術有關。之前,圍布巾並不一定是兩個角一定向前的,也有向後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後,新秧歌運動開始興起,尤其是一些當時著名的文藝工作者在現在子洲縣一帶組織秧歌隊員鬧秧歌,開始將羊肚子毛巾作為飾物圍在頭上,感覺將兩個角圍在前面比圍在後面人顯得更精神,更威武,更氣派。就是在這樣的表演示範下,對民眾形成了示範導向效應,後來無論在綏德、米脂一帶,還是在延安一帶,這樣的圍法也就慢慢約定俗成了。

這種圍法之所以和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兩個角或者一個角的後置圍法有些不同,其實恐怕更多地體現在實用層面上。陝北腹地山大溝深,風一旦刮起來,黃土瀰漫、遮天蔽日,這是常有的事,而採取兩個角向前的圍法在有效抵禦塵土方面更具實效性。同樣道理,去過陝北或者在陝北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陝北腹地太陽紫外線明顯比陝西關中地帶要強烈的多,羊肚子毛巾採取前置圍法在抵禦日照、保護面部方面相對而言作用更大。

從審美習慣、從人與羊的天然和諧關係看,羊肚子毛巾這樣的圍法暗含陝北人一種尊羊、愛羊、惜羊的文化心理。陝北自古以來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地帶,羊在人們的生活中幾乎如同好朋友般相依相伴,所以羊的人格化,人的羊格化,或者換種說法,人和羊之間至少在精神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不爭的事實。這樣,人們將羊肚子毛巾採取這種前置圍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羊角自然向前的模仿模擬,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天然心理反應,是人們行為的羊的形體化的自然顯現,是一種以羊的形態為美的自然模仿與隨從,是一種自然的審美心理表現,審美形態反應。

一種服飾及打扮的廣泛流行和自然接納,往往有著更深的文化心理與地域性格。陝北歷史以來是苦焦地方,特定的苦難環境造就了這裡的人們性格中一種不屈苦難、勇於抗爭的地域性格,我將這種性格稱為海洋性格。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陝北歷史以來走出去的人其實比留在陝北的人更多。僅以一個子洲縣為例——目前子洲人口為30多萬人,但有人作過統計,子洲歷史以來到現在,在外的子洲人幾乎為100萬人左右。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出擊、出去、出發、出色、出徵、出戰、出人頭地等幾乎成了他們集體的文化心理和地域性格。羊肚子毛巾這種兩角前置的圍法能廣泛流行開來、普及開來,不就是這樣的文化心理地域性格寫照嗎?是啊,陝北人這種敢作敢為,敢於表現自我,敢於彰顯主體性格的文化心理地域性格在歌唱、在舞蹈、在言談、在舉止等方面無不展現和體現。

時至今日,恐怕誰也沒有想到羊肚子毛巾之與陝北人的關係基本成了一種文藝表演時需要的關係,如鬧秧歌、上舞臺、上電視時使用,平時已基本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我在鄉下採風發現一個現象,偌大一個村莊,人口住的本身就稀稀拉拉,在這不多的人口中,只有我的88歲的三爺圍著羊肚子毛巾。村裡人告訴我,三爺這打扮到了北京城,吸引的滿大街的外國人爭著和他照相。

再過若干年,羊肚子毛巾在陝北老農的頭上完全見不到是極其正常的,到那時我們只能在記憶中,在影視表演中來欣賞了。

(王祖文,在《延河》、《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媒體發表散文100多萬字,該文章發表於《陝北文化研究會》微信公眾號上。)

相關焦點

  • 羊肚子手巾
    記憶深處的陝北農民,不論是老漢還是青年,幾乎人人都會有一條毛巾。陝北盛產山羊綿羊,人們常吃羊肉,表面布滿絨毛的毛巾就像羊肚子(羊胃),所以我們陝北人都把毛巾稱為羊肚子手巾。不過那時候的人們不是拿它洗臉——洗臉用一塊破布就行了,而是把它當禦寒、遮陽、擋塵的帽子用。
  • 陝北的過去《白天穿晚上蓋,天陰下雨毛朝外,蝨子咬起牆頭曬》
    舊時陝北農村,人們普遍冬季穿羊皮製的皮襖、皮褲,貧困農民經常只穿一件破皮襖,對此有民謠:"白天穿,晚上蓋,天陰下雨毛朝外,蝨子咬起牆曬」。陝北12歲以下小孩穿「紅肚兜」,夏秋不再穿衣,天冷時臀部系棉布"屁簾"(為防潮)。陝北婆姨做家務時多在胸前系圍裙.
  • 九屆農民歌手展演《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現場版
    杜志宏現場版《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 原生態的唱腔,樸素的傳遞著老一輩陝北民歌手對陝北黃土地的熱愛。 一曲高歌,響遏行雲,一聲入耳,盪氣迴腸。原創歌曲《土豆歌》。 演繹歷程
  • 陝北冬韻
    東北極寒天氣來臨時,室外滴水成冰,凜冽的寒風如鋒利的刀片無情地削著沒有裹嚴的皮膚;又如錐子一樣刺過厚厚的棉衣,錐尖戳到皮膚,讓人的心一縮一縮的,渾身直發抖,卻無法逃避,直至鑽回房子裡;颳起的細砂石胡亂的拍打在身上、臉上,讓人有幾分畏懼,卻還要堅持前行,這也許是練就東北人直爽、堅韌性格的原由之一。
  • 教你做穆斯林最愛的節日美食,羊肚子油香一學就會
    今天我做的這種羊肚子油香,是老家特有的一種油香做法,煎炸好的油香撕開以後,內部就像羊肚子一樣的組織結構,這種油香就像口袋餅一樣,中間會鼓鼓的甚是好吃。這雙手是我老爸的,原本油香煎好後我是用刀切開的,可他說撒開才好吃才有羊肚子的感覺,不得不說薑還是老的辣。
  • 漂在西安的陝北民歌手:入不敷出生存壓力大
    他說陝北說書裡弘揚正能量的內容不少,作為一個陝北藝人,必須肩負傳承陝北文化的義務,「我在陝北大舞臺每周有兩次演出,錢雖然不多,可人家一個外地人都能搭建這個文化平臺,我一個陝北藝人當仁不讓地要支持。」「有時生意忙,點歌的客人多,但有些人就讓我們一個勁給他們一桌唱,稍有怠慢,就嚷叫著不付酒錢、不埋單,甚至借著酒勁罵人、摔瓶子,叉著腰指著演員鼻子呵斥:把老闆叫來!」老闆來了自然還要指責演員惹客人生了氣。「有委屈也只能把眼淚往肚子裡流,還要裝出笑臉繼續唱。有時也想撂挑子不伺候了,但不唱歌又能去幹啥?家裡還等著寄錢回去哩。」李春茹說:「這樣的客人雖然只是極少數,但我們演員也是人,也有尊嚴。」
  • 難忘家鄉的陝北涼菜
    在多倫多,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以中國陝北為背景的宣傳短片。畫面是:黃土高原,一個頭包白羊肚子毛巾,濃眉大眼的標準陝北年輕男子,與一個身穿大襟紅花襖,靦腆俊俏的陝北女子,在人群中痴痴相望,眉目傳情。小夥還說了句純正地道的陝北話。   我是半個陝北人,每每看到此時,雖身在海外卻倍感親切,心裡立刻波瀾洶湧,激動不已。
  • 陝北民歌:疊音的大量運用綻放五色斑斕
    民眾:陝北的第二語言  一提起陝北,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不是陝北人的具象特徵,而是粗獷而不乏溫情的陝北民歌。在中國的大地上,陝北民歌就像陝北人的文化名片,散播於海內四方。  陝北人的先輩們不會製造名片,他們也不需要製造名片。
  • 陝北有「吉普賽人」
    民國以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陝北的偏遠村子裡生活著蠻婆、蠻漢,被稱作「蠻婆家」。 蠻婆、蠻漢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
  • 為什麼陝北人說話鼻音重?
    當年向中原開拔的古老先民在徵程上高唱的旋律是否如同今天的陝北民歌,我們無從知曉,但我們知道,舊石器時代陝北是晚期智人「河套人」的聚集地之一;新石器時代後期,陝北孕育並發展出以大型建築和精美玉器為代表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 陝北人的一日兩餐文化
    人活著不就是為了一口吃食嗎,這話不錯,我們作為一個高等動物,吃飯是最基本的,是維持我們生命得以繼續的基礎。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發現一個問題,原來人是可以每天吃三頓飯的,因為是第一次來到縣城讀書,班主任總是勸說要吃早餐,我也意識到在陝北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人們是一日三餐的。而這之前,我對一天吃幾頓飯的需求,確實沒什麼感覺,我從小就是吃兩頓飯長大的呀。
  • 陝北大紅蔥
    陝北紅蔥,今年陝北菜籃子裡的新「寵兒」,最新零售價9塊一斤,歷年新高價。鄰居老太太說:「活這麼老小,還沒見蔥這麼貴過,那就是個調料麼……」誰說不是呢?調料麼,不過他可不是普通的調料。眼下他可是肉架上一隻只羊肉的最好合作夥伴,離開紅蔥陝北羊肉無論蒸、燉、烤都會帶有羶味,在陝北人的認識裡紅蔥就是羊肉的「味道導師」,陝北人喜歡吃的羊肉,一定要用紅蔥這味調料,不然總會說:「那羶氣的能吃些」。當然紅蔥在陝北的威風僅不止調味羊肉,還伴隨著幾乎每一道陝北菜到裝盤,可以稱得上是調味品中的「霸王」。
  • 陝北風味美食:陝北喜事餄餎面
    在陝北餄餎面的臊子可以隨意搭配,可葷可素。但最好吃的還是喜事餄餎。尤其,陝北喜事餄餎的臊子是煮了豬肉的老湯,然後將土豆、胡蘿蔔、豆腐切丁,配上海帶片,不用再熗鍋和放任何調料,只將這些菜丁倒入老湯中,煮熟,出鍋時抓一把陝北紅蔥末撒上,調好鹹淡,再舀一勺豬油炸的辣椒油和好,一盆紅油汪汪,活色生香的餄餎臊子就做好了。
  • 陝北女子三朵花
    陝北女子三朵花 黃土塬 轉載▼ 標籤:陝北 女子一朵花 習俗 陝北姑娘未出嫁叫女子,出嫁後叫婆姨,抱上孫子後叫老婆。陝北小夥結婚前叫後生,結婚後叫漢子,抱上孫子後叫老漢。從女子到老婆,從後生到老漢,紅紅火火的人生嘹的太太哎。 陝北女人 陝北青年找對象,一般是在民間趕集會的時候。陝北地區每隔五天或者十天,鄉鎮裡邊都要趕大集。
  • 陝北的匈奴人去哪了?
    姬胡是土著,地地道道的陝北人,在陝北這塊土地上已經生活了3000年。稽胡正是黃帝的後裔,商周時被稱作鬼方、獫狁、獯鬻、薰育、葷粥等,這些名稱是中原民族在不同時期對稽胡的稱呼,或是稽胡的一支。 狄,又叫北狄,分很多種,主要有白狄、赤狄、長狄,生活在陝北的是白狄。
  • 陝北民歌王子溫建林新歌《我家在陝北》唱出最美的黃土高原
    日前,有陝北民歌王子之稱的歌手溫建林發行了單曲《我家在陝北》,用鮮活通俗的歌詞、亮麗的激情熱情洋溢地讚美了家鄉的地饒物豐、文化歷史悠久。作為陝北代表性的民歌歌手之一,一直以來溫建林都對家鄉充滿感情,讚美思念家鄉的作品多不勝數,可以說是陝北民歌流行文化傳播的代表之一,通過溫建林的作品,全國各地的人民都或多或少的對陝北這片黃土地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以往的作品相比,《我家在陝北》的詞曲更熱情奔放,直接的表達出了對陝北的熱愛和讚美,算是一個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