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陝北人與羊肚子毛巾
早些年前,我公開發表過這樣一種觀點:陝北人圍羊肚子毛巾的圍法——兩個角向前,主要與陝北人的地域性格、文化性格有關。
其實這樣的觀點未免太主觀了,我為此後來請教過陝北著名的民俗文化專家張俊誼老師。他說羊肚子毛巾其實在陝北地面上出現的很晚,不過是上世紀二十、三十年代的事,因為它作為一種機織品之所以出現晚與技術有關。之前,圍布巾並不一定是兩個角一定向前的,也有向後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後,新秧歌運動開始興起,尤其是一些當時著名的文藝工作者在現在子洲縣一帶組織秧歌隊員鬧秧歌,開始將羊肚子毛巾作為飾物圍在頭上,感覺將兩個角圍在前面比圍在後面人顯得更精神,更威武,更氣派。就是在這樣的表演示範下,對民眾形成了示範導向效應,後來無論在綏德、米脂一帶,還是在延安一帶,這樣的圍法也就慢慢約定俗成了。
這種圍法之所以和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兩個角或者一個角的後置圍法有些不同,其實恐怕更多地體現在實用層面上。陝北腹地山大溝深,風一旦刮起來,黃土瀰漫、遮天蔽日,這是常有的事,而採取兩個角向前的圍法在有效抵禦塵土方面更具實效性。同樣道理,去過陝北或者在陝北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陝北腹地太陽紫外線明顯比陝西關中地帶要強烈的多,羊肚子毛巾採取前置圍法在抵禦日照、保護面部方面相對而言作用更大。
從審美習慣、從人與羊的天然和諧關係看,羊肚子毛巾這樣的圍法暗含陝北人一種尊羊、愛羊、惜羊的文化心理。陝北自古以來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地帶,羊在人們的生活中幾乎如同好朋友般相依相伴,所以羊的人格化,人的羊格化,或者換種說法,人和羊之間至少在精神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不爭的事實。這樣,人們將羊肚子毛巾採取這種前置圍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羊角自然向前的模仿模擬,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天然心理反應,是人們行為的羊的形體化的自然顯現,是一種以羊的形態為美的自然模仿與隨從,是一種自然的審美心理表現,審美形態反應。
一種服飾及打扮的廣泛流行和自然接納,往往有著更深的文化心理與地域性格。陝北歷史以來是苦焦地方,特定的苦難環境造就了這裡的人們性格中一種不屈苦難、勇於抗爭的地域性格,我將這種性格稱為海洋性格。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陝北歷史以來走出去的人其實比留在陝北的人更多。僅以一個子洲縣為例——目前子洲人口為30多萬人,但有人作過統計,子洲歷史以來到現在,在外的子洲人幾乎為100萬人左右。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出擊、出去、出發、出色、出徵、出戰、出人頭地等幾乎成了他們集體的文化心理和地域性格。羊肚子毛巾這種兩角前置的圍法能廣泛流行開來、普及開來,不就是這樣的文化心理地域性格寫照嗎?是啊,陝北人這種敢作敢為,敢於表現自我,敢於彰顯主體性格的文化心理地域性格在歌唱、在舞蹈、在言談、在舉止等方面無不展現和體現。
時至今日,恐怕誰也沒有想到羊肚子毛巾之與陝北人的關係基本成了一種文藝表演時需要的關係,如鬧秧歌、上舞臺、上電視時使用,平時已基本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我在鄉下採風發現一個現象,偌大一個村莊,人口住的本身就稀稀拉拉,在這不多的人口中,只有我的88歲的三爺圍著羊肚子毛巾。村裡人告訴我,三爺這打扮到了北京城,吸引的滿大街的外國人爭著和他照相。
再過若干年,羊肚子毛巾在陝北老農的頭上完全見不到是極其正常的,到那時我們只能在記憶中,在影視表演中來欣賞了。
(王祖文,在《延河》、《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媒體發表散文100多萬字,該文章發表於《陝北文化研究會》微信公眾號上。)